新疆屯垦历史博物馆是一座专注于屯垦历史文化研究的博物馆,位于第三师图木舒克市中兴西街与叶尔羌北路交叉口东南190米。该博物馆建成于2016年,建筑主体面积19927平方米,原为图木舒克市三馆,2020年10月正式更名为新疆屯垦历史博物馆,2020年1月面向社会公众正式开放。2024年8月23日,被评定为国家三级博物馆。
历史沿革
新疆两千多年的屯垦史浓缩在这座博物馆中,两千多平方米中,一楼展示了汉、唐、清的屯垦历史,二楼、三楼回溯了兵团和三师图木舒克市的屯垦史话,从而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屯垦戍边画卷。
2024年8月23日,被评定为国家三级博物馆。
展览内容
新疆屯垦历史博物馆主要分为序厅、古代屯垦戍边史、兵团建设史、三师发展史四部分。共展出实物452件,图片700幅。以图片、文字、史料文学为主;利用投影、雾幕、背景音乐;结合多媒体展示互动屏、油画、雕塑硅胶像的形式再现了新疆古代屯垦戍边的历史。既论证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突显了新中国兵团军垦事业的伟大,体现了兵团精神、胡杨精神以及老兵精神。
序厅
序厅陈列由博物馆前言、新疆地图电子沙盘、我国古代屯垦戍边人物浮雕组成。系统的介绍了三师图木舒克市的历史文化和红色军垦文化。
古代屯垦戍边史
古代屯垦戍边史主要选取了汉代重要人物介绍、古丝绸之路、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府、汉朝屯田点等内容;唐代图木舒克—蔚头州的地理位置、佛家传播的历史、文物佛像雕塑、法国人伯希和盗窃文物经过等内容;清代屯垦戍边简介、清代文物、重要人物介绍、黄文弼考古记录等内容。随后采用了投影和雾幕的组合方式,再配上三师独有的胡杨风光,营造了唯美的边塞风景,拉开了兵团建设史的序幕。共展出实物204件,图片58幅。
第一部分 西域古代屯垦史
汉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随后发起了三大战役。断匈奴右臂,张中国之掖,打通了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在西域(今新疆)这片广阔的土地上进行屯田,公元前60年建立西域都护府,正式将西域纳入华夏版图,并实行有效的管辖。
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唐代的图木舒克——郁头州,是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屯垦事业繁荣兴盛。屯垦戍边是唐朝稳定西域广大地区的重要措施,建立安西、北庭都护府,屯田兴恳是唐朝治理西域的基本国策。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除此之外,文化也作为国家建设的一部分。此时古丝绸之路上不仅有驮着丝绸、香料和宝石的商队往来不绝,还有怀着崇高信仰的僧侣,他们不畏艰辛希望像释迦摩尼一样把了悟的世界带给更多人。于是佛教传入西域,而图木舒克是佛教的主要传播地区。
清代(公元1636年——公元1912年)
清代是新疆屯垦管理制度发展最为完备的历史时期。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在伊犁开始进行回屯,并设立伊犁将军。清朝屯垦不但有效的稳定了新疆的局势,还促进了民族融合、国家统一。为平息叛乱、收复国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新疆的屯垦发轫于西汉,兴盛于唐朝,延续至清代。
兵团建设史
兵团建设史分为中国人民进军新疆铜像雕塑、解放大西北、改造新疆起义部队、主席令、建党建政、解放军进军喀什、军民鱼水情、大生产运动、兴修水利、戈壁母亲、初心故事、公共洞房情景复原、兵团成立后的公共医疗卫生文化事业的发展、保卫边疆守卫祖国、教室场景复原、五湖四海兵团人的内容。共展出实物156件,图片352幅。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新中国新疆屯垦的主体。其规模最大、人口最多、耕地最多、地位和作用最重要。兵团建设和发展凝聚着几代兵团人吃苦奉献的精神。新中国成立以来,兵团人舍身忘我、献身边疆、不求回报,在戈壁滩上建起了一座座城镇、一片片团场,在西北边疆发挥着铜墙铁壁、中流砥柱和建设大军的作用。
三师发展史
三师发展史分为三师建设史、军垦第一犁、会战叶河、密筑中巴公路、维稳戍边、脱贫攻坚、民族团结、经济发展、文化旅游、广东对口援疆、科文教卫等内容。共展出实91物件,图片290幅。
第三师图木舒克市是军垦新城,是“军垦第一犁”的发源地;是“中国刀郎文化”的发源地;也是西部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处喀什、克州、阿克苏、和田4地州几何中心地带,是国家“一带一路”“中巴经济走廊”战略的重要节点城市,是南疆区域交通枢纽中心城市。与周边4个一类陆路口岸、1个一类航空口岸,正所谓“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是我国对中南亚和欧洲开放的前沿地区之一,具有外向型经济的巨大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