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海派”概念自上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浮出水面以来,一直以
海纳百川的胸怀接纳各种艺术形式。海派文化是一种混合性的文化形态。体现在建筑和文化的组合,建筑和生活方式的组合。从来没有一个城市像上海那样杂糅了各种文化。从先前的士人文化,官商文化,江南市井文化,结合了后来的殖民地和现在的海归的文化,才形成了上海这样一种有海纳百川的文化。
海者,纳百川;上海,海上也。凭借特别的地理位置,一个平凡的渔村在百余年间成了中国最大的商业城市。各式各样的人
蜂拥而至,带着他们的梦,还有他们的文化。同治、光绪年间,一批画家来到上海,以
任伯年、
吴昌硕等人为领袖的一派画家重品学修养,倡个性自由。面对当时上海纷乱的文化状态,他们在中国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吸纳民间艺术样式,借鉴西洋画技,追求
雅俗共赏的化境。杂糅众家所长,融古今土洋为一体,形成了在中国画流派中占重要一席的
海上画派,又称“海派”,这便是“海派”一词的肇始。
随着时代的变迁,海派也不断地兼容着不同的文化发展着。
新海派也孕育而生。“新海派”的本体融合了古典人文与现代观念。在形式上又是传统技法与现代艺术形式的巧妙结合。风格富有宫廷古韵又雅俗共赏。具有代表地域特色又融会东西的绘画张力。
特点 有人把“新海派”的特点用四个字概括——“无派之派”,其实是正确的。“新海派”的学术内涵和社会价值正是历史精神与现代观念的结合;新海派是传统笔墨与现代视觉的结合;新海派是宫商协调与雅俗共赏的统一;新海派是地域特色与开放眼光的统一;新海派是绘画本体张力与社会包容宽度碰撞后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