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的新派
武侠小说进入五十年代中期,由于文革等一系列变动,武侠小说便在内地销声匿迹;但在香港却得到了新的繁荣,形成为今日的新派武侠小说。新派
武侠小说,“新”在去掉旧小说的陈腐语言,用新文艺手法去构思全书,从外国小说中汲取新颖的表现技巧,把武侠、历史、言情三者结合起来,将传统公案与现代推理揉为一体,使武侠小说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境界。
金庸、
梁羽生并称新派
武侠小说鼻祖。从创作时期看,
梁羽生比
金庸起步早三年;从成就和影响来看,则金庸胜过梁羽生。香港作家
倪匡以“古今中外,
空前绝后”八个字来称誉
金庸的作品;台湾成立了“金学会”,出版《金庸研究丛书》,都说明金庸作品的成就和影响,确实高于
梁羽生。到了六十年代,
武侠小说在台湾大为流行,
古龙异军突起,脱颖而出,以起武侠推理小说别树一帜,与金、梁形成鼎足
三立之势。
古龙行文跌宕跳跃,句式简短,自成一格,情节惊险曲折,结尾常出人意外。他善于制造
悬念,尤善于塑造武侠福尔摩斯,在刀光剑影中,把表面乱麻般的案件,一一条分缕析,通过严密的推理、判断,寻出真凶,铲除奸恶。由于内容新、笔法新、句式新,情节离奇紧张、复杂多变,因此极受读者欢迎。他的小说销量多、流行广,改编为
电影和电视剧的也不少,其影响之大,也堪与
金庸媲美。
1952年,香港武术界太极门与白鹤门发生争执,他们先在报纸上互相攻讦,后又约定在澳门新花园擂台比武,这件事轰动了整个香港,当地的报刊自然不肯放过对这场比赛的报导渲染。《今晚报》的编者借题发挥,向读者预告从比赛的第二天起将有精彩的
武侠小说连载满足读者,香港新派武侠小说的第一部作品
梁羽生《
龙虎斗京华》就这样匆匆问世了。这一经营策略果然有效,小说受到了读者的热烈欢迎,报纸的销量自然也大增。
金庸在自的《书剑恩仇录》、《
射雕英雄传》名声大噪后,自己独立创办《明报》,以自己的
武侠小说吸引读者,制造市场。
金庸在《明报》连载的第一部武侠小说是《
神雕侠侣》,在《
射雕英雄传》的盛名之下再写这部续集实非易事,但事关《明报》的兴衰,
金庸不能不分外注意。在
金庸的精心操作下,《
神雕侠侣》大获成功,赢得了读者的欢迎,《明报》也由此打开了销路。
金庸后来在谈到他的
武侠小说时,表示最喜欢这部《
神雕侠侣》,这种喜欢恐怕不完全是基于艺术上的原因,其中分明包含了他事业成功的喜悦。
梁羽生、金庸等人的
武侠小说创作事实上首先是一种商业行为,新派武侠小说的形态也就不能不受到商业性的规定。研究新派
武侠小说,这是最重要的一个视角,但从目下对新派武侠小说的研究来看,这一点似乎并未引起重视。
新派
武侠小说的诞生形式是报纸连载,这就要求作者赶时间、抢速度,到时候就一定要交出作品,不容迟疑。在这种作者没有余裕精雕细琢的情况下,小说中出现草率之处势在难免。新派
武侠小说中事理逻辑上的错漏颇不缺乏,这一点已有不少人指出过,如金庸的朋友许希哲先生曾专门发表了《忙里偷闲话武侠——读金庸的“天龙八部”与“倚天屠龙记”随笔》一文,(注:三毛等:《金庸百家谈》,
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11月第1版。 )指出了《天龙八部》与《
倚天屠龙记》两部
小说情节上的多处错误。金庸曾多次谈到,他的小说自报刊连载到出版以致重印,修订之处很多,“约略估计,原书的十分之六七的句子都已改过了,原书的脱漏粗疏之处,大致已作了一些改正。”(注:金庸:《
雪山飞狐·后记》,三联书店(港)1994年5月第1版。)“现在修改校订后重印,几乎每一句子都曾改过。甚至第三次校样还是给改的一塌糊涂。”(注:
金庸:《书剑恩仇录·后记》,三联书店(港)1994 年5月第1版。 )这一方面说明了金庸的认真负责——事后能够重新校订自己的作品,这在香港实属少见,多数人连重读自己作品的时间都没有,但另一方面又说明了这些小说在当初发表时是如何的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