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新民大街,位于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北起解放大路,南到新民广场,长1446米,宽54.4米,是吉林省首条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它曾是伪满洲国时期的政治中心。新民大街规划时定位为“官厅街”,不仅是伪满“新皇宫”的中轴线,还是伪满国都政治中心的“中央大道”。建成时始名“顺天大街”,出自《圣经》“人应顺天”;1946年,国民党长春市政府根据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易名为“民权大街”;新中国成立后,路名改为“新民大街”并沿用。大街两侧,矗立着多栋伪满官厅建筑,保存完好。被评为长春市历史文化街区。
历史沿革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占领我国东北地区;1932年2月25日,在日本关东军的操纵下,以“东北行政委员会”的名义发表其“新国家体制”规定:“国名”定为“满洲国”;“元首”称号为“执政”;“国旗”为“红蓝白黑满地黄的五色旗”;“年号”为“大同”;“首都”设在长春,改成“新京”。也就是长春作为“首都”正式对外公布之前,关东军参谋板垣征四郎秘密派遣关东军特务部嘱托赤濑川安彦和是安正利到长春调察原有街区的主要建筑和设施,为新政府设置临时办公场所做准备。之后,两人直接转赴吉林市,与吉林省政府进行交涉,关东军请吉林省政府发布了以长春为中心、包括近郊在内,长、宽均为40华里的正方形区域内,禁止进行土地买卖的命令。
1932年3月29日,“满铁”经济调查会开始着手制定城市规划方案。7月,伪满洲国政府设立国都建设局,由国都建设局开始调查、立项工作。此后,由关东军特务部主持召开了由军方、“满铁”、伪满洲国三方出席的联席论证会。会上三方代表对“满铁”和国都建设局所做的方案进行了讨论之后,确定了基本规划。“满铁”经济调查会主张把新皇宫建在南岭,还专门收集了英国白金汉宫,法国凡尔赛宫、卢浮宫、德国卡尔斯瑞宫以及华盛顿、堪培拉、新德里等地政府机关建筑的朝向资料,主张大门朝向东北,而伪满“国都建设局”提出要在杏花村(今长春文化广场)建设“新皇宫”。
在确定“新京”规划方案时,关东军也征求了时任伪满洲国执政溥仪的意见,溥仪提出“恳请一定要面南”的建议。国都建设局听取了溥仪的意见,而且按北京故宫为例,坚持要朝向正南,以顺“面南称帝”之意。双方各执己见,相持不下。经过半年多的争吵,直到1932年11月,由日本关东军参谋长小矾国昭、参谋副长冈村宁次出面仲裁,决定先采纳“国都建设局”的意见,在杏花村建一个临时皇宫,且正面朝南,以后可以作为别馆使用。而与老城区较远的南岭和大房身预选地则作为绿地予以保留。实际到后来临时皇宫预选地也就作为正式皇宫的预建地开始建设,但没有建设完毕。新民大街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被确定的位置。顺天大街与伪满国都、伪满皇宫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其作为伪满皇宫及“行政中心街区”的南北轴线,在整体布局中十分夺目,是日本殖民迷梦中,心心念念的“皇家御街”。
1933年,伪满国都建设局为了配合皇宫建设工作,于当年重点兴建了一条官厅街——今新民大街,当时取名“顺天大街”。在建设过程中,杏花村是一块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方形地块,其地势南北较高,而中间较低,总面积200万平方米。新皇宫就建在北端最高的台地上,坐北朝南,象征着龙首,可以俯瞰南面的伪满国务院及各部建筑。从龙首顺延下去的龙身,也就是当时的顺天大街。这条大街全长1446米,宽54.5米。当时设计的是全长1446米,宽60米,是伪满洲国国都“新京”的轴线道路之一。其主要特点是道路中央规划有一条宽16米的散步道。它的设计理念是仿照日本统治台湾时的建筑特征建设的。
1936年,顺天大街基本建成,街名取自《圣经》“人应顺天”。大街北起兴仁大路(今解放大路),南到安民广场(今新民广场),从这些殖民味道浓郁的名字里,颇能看出当时执政者对这条街的定位。
新民大街北端一侧是伪满国务院,一侧是伪满军事部,一文一武,正对皇宫,位置正是下方臣子的位置。皇宫东西两侧,现分别为东民主大街和西民主大街,当年分别称东、西万寿大街,取祝愿皇帝万寿无疆的意思。在顺天大街正南连接黄龙公园(今长春南湖公园),按照日本人制定的“大新京都市计划”,在1937年利用伊通河之流的水源,沿今天的长春工农大路修筑了高10米,长800米的拦河坝,湖的面积为66万平方米。该公园与当时的伪满新皇宫(今吉林大学地质宫)、顺天大街(今新民大街)成南北一轴线,也有皇家公园的味道,故命名为黄龙公园,所谓的黄龙,指的就是“皇帝”。这一政治化布局,象征着“顺天安民”的“王道政治”和伪满皇帝的“龙位长青”与“万寿无疆”,长春民间流行的从地质宫沿新民大街到南湖一线是龙脉的说法大概也源于此。
1945年,日军战败,伪满洲国随之覆亡。1946年,国民党军队接收长春后,根据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将其易名为“民权大街”,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意,将其改为“新民大街”,一直沿用至今。
2009年,新民大街“四部一院一衙”与伪满皇宫旧址一并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0年3月16日,
吉林省人民政府正式致函长春市市人民政府(吉政函[2010]44号),同意将新民大街街区批准为历史文化街区。
2012年5月,新民大街成功入选“第四届(批)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是吉林省首条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并同时成为成为东北地区历史上的第三条国家级“名街”。
2025年3月,长春市启动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活化利用项目,此次保护提升通过新改建博物馆、旅游设施更新、机关单位腾退、慢行系统拓宽等措施,将全面提升新民大街的历史文化教育功能,打造集爱国主义教育、旅游观光、近代史文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街区。其中,原长春日报报业集团旧址,将规划建设为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
线路设计
线路走向
长春新民大街北起解放大路,南到新民广场,长1446米、宽54.4米。按照公交车站点设置标准500米一站,不足3站。是长春城区内最短的一条大街。
街路设施
新民大街建有街心绿化带,街心绿化带宽16米,含有散步道,一路走来遍赏苍松、垂柳、青杨、白榆,春夏繁花着锦,秋冬玉砌粉妆,使得整条大街如一曲恢宏交响,时而庄严厚重,时而浪漫浓情。
主要建筑布局
伪满“官厅街”
新民大街街区内伪满洲国政府集中建设的多座官厅,尽管样式各异,但在建筑风格上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这种在一个城市用同一种风格建造官厅的做法,在世界建筑史上极为罕见。新民大街作为曾经的“行政中心街区”,两侧建有四个部:即军事部、司法部、经济部、交通部。此外,还有“一院一衙”,即伪满洲国国务院、伪满洲国综合法衙。这些建筑如今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伪满时期官厅建筑
以新民大街与解放大路交会路口为中心,东南角和西南角,各有一栋“官厅”。
东南角位置建筑为伪满洲国国务院旧址,即伪满“第五厅舍”。1934年7月19日动工,石井达朗设计,大林组施工。建筑坐西向东,左右对称,平面呈横“王”字。地下一层,主体五层,两翼四层,塔楼六层,建筑面积19115平方米,于1936年11月20日竣工。1937年1月,伪满国务院迁入此址。伪满洲国的中枢机关,掌理行政事务,在东北沦陷时期,伪满洲国国务院成为
日本军国主义奴役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机构。
据历史档案记载,1937年9月16日中午,溥仪曾驾抵伪满国务院,“国务院厅舍内庭有职员全体行最敬礼以迎”,在接见完官员后登上楼顶,览望长春5分钟有余,于11时58分沿顺天大街南行,抵安民广场(新民广场)后再次登高“眺望市政建设”。1946年国民政府时期,此楼为中国国民党励志社、东北“剿总”第一兵团部占据此楼。新中国成立后,原建筑被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接收,后随军医大学移交地方,成为白求恩医科大学的基础医学院。现为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教学楼。
西南角位置建筑为伪满洲国军事部旧址,其前身为伪满洲国治安部,即伪满“第九厅舍”。1936年8月31日开工,伪满营缮需品局设计,大林组施工,地下一层,地上四层,主楼五层,建筑面积15764平方米,1938年10月31日竣工,1943年改为伪满军事部。在东北沦陷时期为指挥伪满军队的重要机关。溥仪弟弟溥杰在1842年8月调任伪满治安部参谋司第三科科员,曾在此楼工作。1946年国民政府时期为军用。解放战争期间,建筑被严重破坏。新中国成立后,原建筑被解放军军医大学接收,1970年接建一层,楼顶大屋脊被掉转90度。现为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
伪满洲国司法部,即伪满“第六厅舍”。大楼建于1935年,相贺兼介设计,建筑物成十字形,正门朝西,主体三层,地下一层,建筑面积16378平方米,建筑塔楼、屋顶及檐部均以宝蓝色玻璃瓦装饰,是伪满官厅建筑中最具日本风格的建筑,1936年竣工。在东北沦陷时期掌管司法、法院、监狱、民事、刑事、民籍、地籍及其他司法等事项,它以制定镇压爱国力量的法律而著名,制造了一个又一个血案。1946年国民政府时由吉林省检察院使用。新中国成立后被解放军军医大学接收作为校部楼,现为吉林大学临床医学院。
伪满洲国交通部,即伪满“第八厅舍”。建于1936年8月18日,伪满营缮需品局设计,长谷川组施工。大楼平面呈“U”形,主体四层,两翼三层,地下一层,建筑面积8056平方米,是典型的“兴亚式”风格,1937年12月20日竣工,1938年伪满交通部迁入。1946年国民政府时期为军用。新中国成立后被解放军军医大学接收,现为吉林大学医公共卫生学院办公楼。
伪满洲国经济部,即伪满“第十厅舍”。1937年7月17日动工,伪满营缮需品局设计,清水组施工。大楼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29778平方米。地下室一层,地上四层,局部五层,两翼为三层,建筑面积10254平方米。建筑两侧外墙是深褐色面砖,中间贴灰白色石材,中间高起部分设有两坡屋顶,其他部分较少装饰,是顺天大街两侧形式和外部装饰都最简单的建筑,1939年7月31日竣工。作为东北沦陷时期实行经济统制政策的机构,其以设立特殊会社为主要手段,使东北的物资不断地被伪满洲国控制,使原有的民族工业纷纷倒闭,大量的资财流入日本侵略者手中。1946年国民政府时期为国民革命军新七军青年教导团团部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后被解放军军医大学接收,现为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新民院区。
伪满洲国综合法衙,位于安民广场(现新民广场)东南,1936年6月25日开工,地下一层,地上裙楼四层,主楼六层,建筑面积14859平方米。大楼外立面采用圆角过渡,不设外直角交叉,为欧洲城堡式造型,主楼塔楼部分采用“兴亚式”四方长屋脊尖顶,1939年7月31日竣工。伪满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新京(长春)特别市高等法院、最高检察院,新京(长春)特别市地方法院、地方检察院均在此办公,故称“综合法衙”。综合法衙作为伪满洲国最高的司法机关,是日本殖民统治者镇压中国人民的主要工具之一,楼内曾设有刑讯室和绞人机等十几种刑具。1946年国民政府时期由吉林省高等法院和长春市地方法院使用,新中国成立后,原址由解放军空军461医院使用。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六四医院南湖院区。
此外,伪满官厅建筑中的兴农部、文教部、外交部和民生部,与新民大街的距离基本上都不超过3000米。
新中国成立以来
长春作为近代东北亚政治军事冲突完整历程的集中见证地,将沦陷历史完整地体现在城市格局中并延续至今,新民大街集中体现长春历史建筑及历史风貌的同时,还延续了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的典型建筑,特别是新民大街两侧一批50年代兴建起来的建筑更加大气恢宏,其遗产特征在中国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和保护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在伪满政府“宫廷建筑用地”新建的长春
地质宫,采用单檐歇山绿色琉璃瓦顶,彩绘檐口、斗拱和梁枋,再搭配上宫殿式的整体建筑结构,使其看上去壮丽堂皇,从竣工伊始,便成为长春市的著名地标,近些年因其为著名影视剧《
人世间》取景地而成为网红打卡地。
1957年建成,原为吉林省图书馆,造型上与伪满官厅建筑相似,同样以绿色琉璃瓦为顶,建筑样式与周围环境十分契合,简洁的色彩与大气的外观十分具有观赏价值。
吉塔是吉林省省会长春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坐落在长春德苑内,是集广播电视发射、传输和高空旅游观光、旋转餐厅、餐饮娱乐为一体的高塔。1995年6月,主体工程钢结构开始施工;1997年10月,附属设施竣工并对外开放。历时3年完成。是吉林省电视、调频广播节目的发射中心和节目传输中心,同时也是北国春城观光游览的胜地之一。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
长春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位于长春市朝阳区,东到东民主大街、新疆街、工农大路一线,西到西民主大街、万宝街、延安大路一线,南到南湖宾馆南侧围墙,北到御花园。规划总用地面积为489.7公顷。
建设历程
2009年,新民大街“四部一院一衙”于与伪满皇宫旧址一并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0年3月16日,
吉林省人民政府正式致函长春市人民政府(吉政函[2010]44号),同意将新民大街街区批准为历史文化街区。
2012年6月8日入选“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成为东北地区历史上的第三条国家级“名街”。
2016-2017年,长春市开展旧城改造工程,在新民大街旧城改造提升中,除对街路两侧的伪满“一院四部一衙”旧址进行保护修缮外,还根据新民大街的风格,定制了120余套专属新型LED路灯,不仅让街路景观更加富有韵味,并起到一定的节能作用。对新民大街的绿化提升,则通过园林小品融合历史文化元素的方式,充分展示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在新民广场与新民大街交会处,一条由绿植打造的“回首巨龙”气派威严;沿街各种造型的绿植和景观小品营造出绿意盎然的景象。而在街路中央16米宽的散步道内,还设有长凳等休闲设施,为游人休憩提供便利
2025年3月,长春市开展长春市启动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活化利用项目,此次保护提升通过新改建博物馆、旅游设施更新、机关单位腾退、慢行系统拓宽等措施,将全面提升新民大街的历史文化教育功能,打造集爱国主义教育、旅游观光、近代史文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街区。其中,原长春日报报业集团旧址,将规划建设为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
街区特色
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记载了长春发展的历史,体现了长春的独特风貌,是长春历史文化遗产价值最集中和特色最突出的区域。虽历经百年沧桑,但其空间格局和历史遗迹依然得以留存并且保存完好。
地质宫(伪满帝宫)坐北朝南,位于区域内地势高处,并以此为起点规划一条笔直宽阔的官厅街,作为伪满帝宫的中轴线。轴线两侧的官厅建筑对称分布,道路布局也以中心线为轴,形成方格网状,这种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遵循了中国都城传统的布局模式。
长春是“伪满洲国国都”,新民大街的道路布局呈现中西结合的特点。街区内形成以中国都城传统的棋盘式方格路网结合西方放射状道路加圆广场的路网格局,文化广场(原顺天广场)和新民广场(原安民广场)构成街区的端景和视觉汇聚点。新民大街做为长春当时最宽的马路,城市的轴线道路之一,其最大的特点是在道路中央设置了一条16米宽的散步道,道路断面形式独具魅力。新民大街两侧庭院内的建筑在街道界面内后退,建筑隐藏在树木后成为背景,造就了新民大街宜人的街道尺度。
由于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作为伪满时期的行政中心,建筑性质为政府办公建筑。建筑的使用性质决定了街区的空间肌理,街区内的街阔形态大体以长方形为主,每个街阔内开放空间包围建筑,建筑是视觉的焦点,这与大多数历史街区通过建筑围合出封闭的公共空间形成鲜明的对比,独特的空间肌理也更具开放性。宫廷园林(御花园)、德苑主题公园(原顺天公园)、南湖公园(原黄龙公园)三处公园,街巷绿化及新民大街两侧庭院绿化构成街区多层级的绿地体系。街区内植被品种丰富,绿化品质较好,整体形象呈现绿林如海、美观朗润。街区内大量的古树名木,为街区的历史风貌增添了色彩。
街区内建筑是由一系列不同时期、不同形式与风格的建筑所组成。“伪满洲国”时期的“折中主义建筑”、建国初期的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建筑”与改革开放后的“现代主义建筑”并置一处,彰显整个街区的历史价值,特别是伪满时期的建筑与相对简单的现代主义建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感。以“满洲式”建筑为代表的伪满皇宫及日伪军政机构旧址文物建筑在符合殖民主义政治意图的同时,建筑形式与使用功能的平衡以及将西方古典主义、折中主义建筑样式与日本传统建筑形式和中国固有民族形式相结合,其中设计较为成功的伪满洲国国务院、交通部、综合法衙等建筑,在外观上兼具西方公共建筑的恢宏肃穆和东方传统建筑的秀美优雅,造型醒目、比例适当、曲线优美、色彩庄重、细部装饰繁简得当并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是日本乃至亚洲近代建筑的经典之作,具有不可忽视的艺术价值,并对长春现当代建筑设计产生了相当程度的影响。
新民大街沿线分布的建筑秉承“折中主义建筑”风格,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布局。两侧建筑层数不高,体量不大,外部形态、构件造型、材料质感、色彩运用十分相似。建筑颜色多以褐色、咖啡色、米白色为主,营造出了厚重和典雅的色彩环境。建筑立面多采用陶瓷贴砖、屋顶多采用塔式,深红色或深绿色琉璃瓦覆顶的风貌特色。
新民大街作为“伪满洲国”时期的政治中心,是许多名人活动和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是长春市历史的重要载体。如今的新民大街是长春市重要的城市开敞空间,是长春市民重要的休闲活动场所。由于街区内的建筑风格特征明显、近代历史风貌显著,因此具有较高的认知程度。
保护规范
2024年5月29日,为进一步加强长春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管理,保护街区的历史文化遗产及其历史环境,延续街区传统格局和风貌,推进历史文化街区合理利用,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等有关规定及市政府有关工作部署,长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长春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编制了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2023-2035 年),并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历史价值
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在长春及我国近代城市规划建设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
新民大街曾是“伪满洲国”时期的政治中心,具有深远的历史和警示教育意义,是中国传统都城规划思想与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结合的典型,是历史建筑及历史风貌最集中的区域,同时街区还延续了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的典型建筑,对研究长春城市发展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保护意义。
新民大街对长春“舒朗、通透、宁静、典雅”的城市总体风貌形成,起到导向作用,巩固了长春从建设之初即在全国城市规划领域的领先地位。
游览要点
游览时间
新民大街四季均可游览,游览时可结合文化广场、南湖公园、红旗街商业区、长影旧址博物馆共同游览。
交通方式
轨道交通:可乘坐轨道交通2号线到达“文化广场”站,A/B出口可前往文化广场地质宫,C1出口可前往伪满国务院旧址(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C2出口可前往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及长春德苑。
公共交通:可乘坐G258路、G282路、G13路、Z213路、Z264路等公交车到达新民广场或新民大街沿线公交车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