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我国的春联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
五代十国时开始,
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
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
桃符的习俗。
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ú)”和“
郁垒”的名字,用以
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
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
孟昶(chǎng )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
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
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
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
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
真实写照。由于
春联的出现和
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
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
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
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
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
乾隆、
嘉庆、
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 ,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春节将临,按照我国的传统习俗,城乡百姓家家户户总要贴上新的
春联,以示辞旧迎新,期冀度过和和睦睦的除夕之夜,迎来甜甜美美的新春佳节。可以说,春节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节日,而
春联则是我国独有的一种传统文化。这是因为春节源于我国的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春联便伴随着一年一度的春节应运而生,进入寻常百姓之家,融入人们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
另据《后汉书·礼仪志》说,
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
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
桃符北京大康桃木工艺品--
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
春联者,即桃符也。” 五代时,宫廷里,有人在
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
春联。直到宋代,
春联仍称“
桃符”。
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
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