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构造期
距今最近的构造期
新构造运动出现的地质时期。新构造期,字面上来讲,是指距今最近的构造期。按万天丰(2004)的意见,中国的新构造期从78万年前的中更新世开始,一直持续。
简介
新构造期(neotectonic period)
关于新构造期的起始时间,不同学者的见解有分歧。这些分歧意见归纳起来有四种:①新近纪—第四纪初;②第四纪时期;③新近纪—现在;④认为是造成现代地形基本轮廓的构造作用时期,这个意见实质上对新构造期未予具体时间限制。其实,全球不同地区的新构造运动出现的时期,可能是略有先后的。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学者多支持“新近纪至现代”的认识,其依据是:中国地形基本轮廓的形成,强烈构造运动的重新出现,下降地区转变为隆起,新断陷盆地的形成,以及中国东部大量基性熔岩的喷发(中新世和第四纪)等。丁国瑜等1991年建议把新构造运动定义为“自上新世晚期(东部相当喜马拉雅运动第二幕,西部相当喜马拉雅运动第三幕)以来发生的构造运动。它对塑造中国现代地形轮廓起重要作用。上新世晚期可看作是新构造期的开始,距今约340万年。”理由是:青藏高原和甘肃、新疆地区巨大山系的主要隆起时期发生在上新世晚期至第四纪早期,这期运动奠定了中国西部的现代地貌轮廓,并使自然地理环境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期运动也使中国东部的地貌形态基本定型并形成了现代河流系统。在沉积区也有上新世晚期构造运动的反映,例如,阳原、蔚县泥河湾组与下伏三趾马红土的不整合,以及三门峡和渭河地堑的下三门组与下伏地层间的不整合等。新构造期中地壳运动也有活跃和宁静时期的变化。中国广大地区可将新构造期分为如下几个阶段:①上新世晚期—更新世初,新构造运动强烈阶段;②更新世—全新世,间歇性运动阶段;③数百年前—现在,现代地壳运动阶段。
构造活动
新构造期的构造变形相当微弱,除台湾西部及其附近海域外,几乎没有发生什么褶皱。岩浆活动也仅分布于雷州半岛-海南岛北部、台湾岛北部、云南腾冲、昆仑山中部和东北的长白山、完达山、小兴安岭等个别地区。这一时期的地震主要发生在中国西部和台湾周边地区,东北、华北地区发生的地震所释放的能量仅占全国的2%,但因为这一带是人口稠密区,所以造成的破坏要比中国西部的地震大得多。
地应力特征
新构造期和在它之前的喜马拉雅构造期的最大不同,在于应力作用的主应力方向出现了全新的特征。在喜马拉雅构造期,中国岩石圈的主应力方向总体来说是南北向的,其中中国西部的主应力方向是北北东-南南西走向,中国东部则为北南走向至北北西-南南东走向。到新构造期,主应力方向发生了重大变化,除青藏高原西部和新疆大部仍主要为北北东-南南西走向外,中国北方大部已经变为北东东-南西西走向至东西走向,而中国南方大部则变为北西-南东走向,三者合起来呈现出放射状散布的特点,这种构造应力场是以前的地史上不曾有过的,它说明印度板块向北碰撞造成的影响已经较喜马拉雅期为弱,而西太平洋俯冲带的影响又开始显现出来,二者势均力敌的结果便是这种放射状应力场的形成。
影响
新构造期对现代地貌还未能产生广泛、全面的影响,仅有的影响表现为:
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的继续抬升(但速率已经明显小于喜马拉雅期);
中国东部一些自西向东流经近南北向的正断层的河流,因这些断层的走滑作用而发生偏转;
东南沿海地区因受到北西-南东向主压应力作用,地面出现一系列的共轭剪切断裂,从而控制了现代水系的网络;
部分沿海地区因地面下降而遭受海侵;
东北部分地区出现火山活动,形成火山地貌。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30 19:08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