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芋饺是浙江省新昌县著名的传统小吃。主要用
芋艿拌上
番薯粉做成。芋饺不选用
芋头而用
芋子,其质细腻、软糯,嫩滑,浓稠,有粘性。做成后,芋饺
肉馅非常鲜美,芋饺面皮可以滴水不露地,完好地隔绝煮芋饺的汤汁,吃起来既糯又柔,滑溜可口。
6.先用手揪下一小团面,搓圆,然后压扁,再捏成比
饺子小的圆片,放入
肉馅,再包成三角形(注意中间不要捏死,要留点空隙,这样更入味)。
7.然后下锅煮,跟
饺子一样,要淋2-3次水,等芋饺浮出水面,周身成半透明色,就差不多了,再放点
紫菜和葱,就成了。
芋饺的做法很奇特,不必用擀面杖。全是用手捏成,比包饺子简便得多。具体做法是:把芋子去皮,然后蒸或煮熟。熟芋子象橡皮泥一样极具可塑性,和进蕃薯粉,想怎么捏就可以怎么捏,想捏成啥模样,就可以捏成啥模样。
新昌人特别喜欢吃芋饺,把它当成早餐的当家食品。在菜市场,你可以看见老婆婆们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地一字排开,坐在菜摊旁,闷声不响地埋头包芋饺。她们从粗磁碗里取出指头大的芋饺面,用手捏成薄薄的小圆饼,裹进肉馅,捏成菱状的小饺子,然而放在平底筛子里。她们不停的捏呀捏,包呀包,筛子里似乎永远放不满,因为刚刚一包好,立马就有人买走了。
新昌人吃芋饺少说也有几百年的历史。至少在清朝乾隆年间,就已成为当地人的佐餐食品。据说,芋饺是南迁的北方人发明的。他们因地制宜,将当地的特产芋子和蕃薯,用北方人包饺子的做法和吃法,创造性地发明了这个小吃。单独吃芋子和蕃薯粉,味道都一般般;但当芋子和蕃薯粉揉合在一起时,便诞生了一道美味。
关于“嘎拉泽”的来历有许多传说,一种认为始于元朝,那时候蒙古兵进犯中原,侵入福建,建瓯人民极为痛恨蒙古兵的烧、杀、抢、掠,于是用芋子和
地瓜粉等原料包上肉陷,做成三角形状的饺子命名为“枷鞑仔”(音“嘎拉泽”)(那时候对蒙古兵蔑称“鞑仔”),并下锅煮食,以泻痛恨,不想美味异常,并不断加以改进,随成今日之芋饺(“嘎拉泽”)。按此计算芋饺已经诞生约有700多年的历史。
另外一种说法,始于清初,建宁府城(今建瓯)遭受清军一次野蛮屠城,住在城里面的富人纷纷跑到乡下寄居穷亲戚家里,乡下穷亲戚突然间接待这许多客人,一时拿不出好菜来,匆促间只好将芋子煮烂,调进地瓜粉,弄成饺皮,而后将家里现成的兽肉剁碎包入,捏成三角状,放锅内煮熟捞出盛起,浇上麻油酱油,洒上葱花姜末,淋上家酿红酒。富人们正是难得一饿之时,尝此美味连声称好,问道,此菜何名?穷亲戚如何知道此菜名称,心想,若不是清兵打来,你们如何会遭难?这鞑虏着实可恶。灵机一动,菜名脱口而出,这就叫“枷鞑仔”。
我们可以看出,芋饺的诞生与异族入侵有关,无论是蒙古人,还是满人在当时都是侵略地方的异族,所以人民为了表达痛恨之前以食物命名“枷鞑仔”“食之,芋饺在饺类当中最为独特,其三角形状在饺类中罕见。
在东游等地逢年过节必家家户户吃芋饺,由于馅需要使用鲜猪瘦肉,导致乡下猪瘦肉比城市要贵,由此可见当地吃芋饺之风盛行,与北方人好吃面粉做的
水饺相反,这里的人民几乎很少做水饺吃,取而代之的是芋饺,主要原因是原料方便,就地取材,更重要的是芋饺味道独特味美,煮食方便耐煮,不怕漏馅,水开放入盖锅即可,绝对不怕粘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