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屋场村,位于坪地街道西部,距街道办事处约2.8千米。与澳头村、香元村、花园村相邻。始建于清代,坪地萧氏四世祖萧文藻迁此建村。因建村后村里的房子与周围其他村相比又大又漂亮,故名新屋场村。现村于1981-1997年在原地重建。
清朝,属归善县。1912年,属惠阳县。1949年10月,属惠阳县第二区;1951年11月,属三区;1957年12月,属龙岗乡;1958年11月,属宝安县龙岗公社;1961年7月,属坪地公社;1979年1月,属深圳市龙岗区坪地公社;1981年10月,属深圳市宝安县坪地公社;1983年7月,属坪;1986年10月,属坪地镇;1993年1月,属深圳市龙岗区坪地镇;2004年,属坪地街道坪西社区。
世居村民主要为萧姓,元末明初从福建宁化迁移至广东梅县松源,后辗转迁至广东揭阳,再由揭阳迁至归善(今惠阳);清代由归善迁移至此地。2015年末,户籍人口224人,其中男性106人,女性118人;80岁以上8人,最年长者95岁(女);实际在村人口174人。非户籍外来人口4965人。祖籍该村的香港同胞40人。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400人,主要分布在马来西亚、法国、加拿大。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传统经济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花生、红薯、玉米,部分村民上山砍柴售卖,副业以种植果材为主,也有村民养猪、鸡和种菜出售。1988年,村里利用集体资金建起了第一栋厂房,同年引入第一家加工厂,集体经济逐渐转型。现集体经济以工业物业管理、厂房出租为主,个人以私宅出租、务工为主。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村集体经济分红、房屋出租、商业经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等。传统节庆食品有春节的年糕、米通、糖环、油角、花生糕、茶果,清明节的艾粄,农历六月六的糍粑等。盐龙大道、紫荆路、坪西中路、花园路为该村主要进出通道。20世纪60年代中期通电,80年代初通自来水,80年代末通电话,90年代末通互联网,2003年实现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村内建有室内健身中心、篮球场等。现有坪西学校(含幼儿园、小学、初中),9个年级,31个班,2015年在校学生1403人、教职工116人。
该村存有萧茂生等于2006年编纂的《坪地萧氏族谱》,其中收录了“萧氏家训十则”,此家训刻录于石灰围村萧氏宗祠墙上,流传至今。2002年制定了《新屋场乡规民约》。传统民居为客家民居,现存30多座。代表性民居有泮浪世居和八群堂。泮浪世居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1983年、2003年修缮,占地面积5250平方米,三堂四横四角楼布局,前有禾坪、月池和水井等;一进有宽阔天街,角楼高2层,有铜钱形射击孔,当心间为萧氏宗祠;围屋为夯土墙,砖木结构,灰瓦顶,船形屋脊,后期陆续向两边扩建横屋;正门上方有“泮浪世居”匾额,门楼背后有“永锡九如”匾额;保存完好,现仍有人居住。八群堂于建1932年,占地面积2080平方米,有围屋1座、角楼2座、房屋8间,为中西合壁式客家围屋建筑群;由于年久失修,比较破败。泮浪世居和八群堂均为龙岗区不可移动文物。村中存有萧氏宗祠,始建于清代,重修于2002年;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三进两天井布局,前有两根石檐柱,大门上方有匾额“萧氏宗祠”,后堂有对联“始开七祖之基肯构肯堂既沐先灵有哧;今瑜百男之业俾昌俾识还期世德流芳”,均书于清代;现仍作宗祠使用。
该村有碉楼和古井。碉楼始建于民国初年,底部呈长方形,高3层,夯土墙,木梁架。古井始建于清代。
村民于重阳节期间祭祖。每年农历九月的第一个周日,全村不分男女,集体乘大巴前往惠阳水径先祖墓地祭祖。
该村有除夕夜洗“大吉水”的传统,男女老少都要洗,洗浴的水中加入桔子皮、柚子树叶、樟树叶、“旺草”等,谓之“大吉水”。洗完后,穿新衣,发红包,寓意大吉大利。
代表性人物:萧钦尧(1949—),曾任坪地中学校长。坪地教育先进典型,是女子撑竿跳高世界冠军孙彩云的启蒙教练,其任坪地中学校长期间,学校被评为“省一级中学”“省绿色学校”。1986年,被评为首批“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获得“人民教师”金质奖章。2006年8月被深圳市人民政府评为“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