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墙河,新墙河流域介于东经113°03′~113°45′,北纬28°59′~29°30之间。南以
幕阜山脉湖仙山、高峰殿与
汨罗江分流;北与黄盖湖水系毗连;东以湘鄂边界幕阜山脉大药姑、眉毛尖与洪泽湖水系陆水相邻;西临
东洞庭湖。东西长约62公里,南北宽53公里,似桑叶状。流域面积2370平方公里。据2003年行政区划,地跨湖南临湘、岳阳、平江、湖北通城4县(市)。
岳阳县约占67%。新墙河有南北二源。北源称游港河,南源称沙港河,两源会合后始称新墙河。南源为主流。源于幕阜山南段西麓向盆山,
平江县板江乡双家。于岳阳县
鹿角镇大毛家湖垸建新注入东洞庭湖。全长108公里。河道平均坡降0.718‰。沿程纳5公里以上长支流51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6条,游港河最大,呈羽状水系。
干流概况
新墙河,属洞庭湖水系,古称“微水”,后以南岸下游新墙镇得名。源出平江县板江乡宝贝岭,至筻口与发源于临湘市药姑山的游港汇合,流经岳阳县新墙、荣家湾至君港入洞庭湖。主河道东西长62公里,流域南北宽53公里,流经平江、临湘、岳阳3县(市)50个乡镇、460个村。流域面积 2370平方公里,干流长108公里,平均坡降0.718%:常年平均流量为每秒52.6立方米。三港嘴以下,河湖相连,夏涨冬落,变化较大。
整个流域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在1300毫米左右。据多年统计,3~5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的32.6%,春末夏初易发山洪,每次洪水历时3天左右,洪峰尖瘦,峰顶持续时间短。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军入侵,两岸森林遭到破坏,绿色覆盖大减,生态失衡,水土流失面积达317平方公里,河道淤塞严重,日积月累,河床抬高,流速减少。民国28年~1970年,沙港淤沙深5.5米,年均淤深0.172米。
主要支流
南源沙港河,系新墙河径流,发源于平江县宝贝岭,流经岳阳县月田、公田、杨林、熊市、筻口等地,河长79.6公里,集雨面积978.6 平方公里,集雨面积在4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江河、小港河、毛田港、大洞、杨林河、甘田河等;
北源游港河,发源于临湘市药姑山,流经临湘市龙源、文白、五里、长安、忠防、桃林、长塘等地,由长塘镇胡万村进入岳阳县境,流经西塘、筻口,河长85公里,其中临湘市境内74公里,岳阳县境内11公里;集雨面积 973平方公里,其中临湘市境内738.2平方公里,岳阳县境内234.8平方公里;集雨面积在4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临湘市忠防、沙坪、横铺、白羊田等港,岳阳县乌江河。
新墙河有沙港、游港两大支流
沙港河,发源于平江县板江乡大坳岭,自月田江堧入县境,流经月田、湾头、杨林、熊市,至筻口镇的三港嘴与游港汇合后入新墙河主流。
游港河发源于临湘市药姑山,由西塘入县境,经筻口镇至三港嘴汇入新墙河主流。主流经新墙、城关两镇,从破岚口入东洞庭湖,全长26.80千米,流域面积418平方千米。新墙河在县境主、支流全长115.40千米,流域面积1597.64平方千米,平均流量52.60立方米/秒,天然落差400米,坡降7.18‰,纳入支流47条。
文化地理
新墙河,古称微水,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全长108公里,流经平江、临湘、岳阳三县市,为岳阳市境内第二大河流。河分南北二源,南源沙港发源于平江县板江乡,北源游港发源于临湘市龙源乡。
两港蜿蜒而下,会合于岳阳县筻口镇的三港咀,始名新墙河,由此向西流经新墙、荣家湾,至破岚口入洞庭湖,全流域2370平方公里。
新墙河支流众多,水源丰富,原可通航大船。
历史沿革
清光绪《巴陵县志》载:“新墙河、南津港能行千石巨舰。”20世纪三十年代,自破岚口至铁山口的主河道,尚可四季通航六吨左右的木船。
后因战火及人为的乱砍滥伐,造成新墙河沿岸生态失去平衡,水土流失严重,致使新墙河逐年淤塞,不但航道堵塞,仅夏秋汛期能通航小船,而且每逢雨季,极易产生洪涝灾害。1981年冬,上游沙港建成铁山水库,情况始有好转。2006年,曾发生砷污染事件。
抗日事件
1941年(民国三十年)12月,在
第三次长沙会战中,中国第9战区部队在湖南省新墙河以南汨罗江以北地区抗击日军第11军进攻的防御战斗。 1941年12月23日,日军第40师团向新墙河北岸中国守军进攻。中国守军第20军第134师被迫退至新墙河南岸。24日,日军第6师团强渡新墙河向中国守军第13师阵地进攻。25日,第20军凭借大云山西侧阵地及新墙河以南阵地顽强抗击。同日,日军第6、第40师团以主力向大荆街、关王桥之线突进。第3师团主力在第6师团之后跟进。当日夜,第20军奉命以一部坚守新墙河以南阵地,主力向大荆街、三江口、陈家桥、关王桥之线转移;第58军进至洪源洞,在荆塘之线侧击日军。26日,日军第40师团猛攻第20军阵地,攻占关王桥、陈家桥;第6师团围攻守军黄水街、龙凤桥阵地;第3师团由第6师团右翼加入战斗,沿粤汉路向汨罗江推进,主力当夜进至汨罗江北岸归义地区。27日,中国守军第20、第58军向南移动,转至当面日军翼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