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喀里吸蜜鹦鹉(学名:Charmosyna diadema)羽色鲜艳,主要以花粉、花蜜与果实为食物,
鸟喙比一般鹦鹉的长、更特别的是细长的舌头上有刷状的毛,称为刷状舌,方便该鹦鹉深入花朵中取得食物。突出的特点是有较长的喙、细长的刷状舌头和处理硬质食物能力较差的砂囊,以花蜜、花粉和果实为食,与一般鹦鹉以谷物为食不同。身体内部的构造也很特别,它们的体内有一种特别的消化酵素存在,以便分解食物。但由于该吸蜜鹦鹉没有消化谷物饲料的必要,它们的沙囊处理硬食物的能力较其他鹦鹉弱了许多。
新喀里吸蜜鹦鹉身长19 cm。 绿蓝色冠,黄腿,黄脸颊,红色鸟喙。雌鸟前额绿色,胸部和腹部为浅绿色;脸颊和喉咙浅黄色, 冠紫蓝色;肛尾部羽毛红色;翅膀内侧是绿色,腿略带紫蓝色, 尾部以上为绿色, 尾部以下外部羽毛是红色和黑色。其余部位是橄榄绿和浅黄色。有条状褪色环纹 虹膜为桔黄色,爪为桔红色。
在野外,吸蜜鹦鹉的巢大多数筑在树洞内,少数将巢筑在树枝上。鸟场内的人工巢为陶质桶形巢,直径约28 tin,高45 em,巢顶封口,底部为一浅圆盆呵活动。在靠顶部开一直径约13 em的巢孔,并在其下方安一条短横木,供鹦鹉出入;在靠底部开一直径约13 C'Tfl的洞,并安上带tJ,子L的活动门,供观察繁殖情况、取卵和取雏用。在巢内架一把小梯连接巢底和巢孔,方便鹦鹉进出,铺上约7 CTrl厚的木屑作为巢垫。整个人工巢固定在饲笼活动门上方,巢孔向内,以方便饲养人员观察鹦鹉的繁殖情况、取卵和取雏。
吸蜜鹦鹉一般2~3岁性成熟,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繁殖的季节性不明显,只要条件适宜,除换羽期外一年四季均可繁殖。雌鹦鹉在交配季节来临时,骨质钙储备会增加20%,为产蛋作准备,蛋壳是由母体中的钙质沉积而成,在繁殖前如果不补充钙质,雌鹦鹉会患软骨症,产粗壳蛋或薄壳蛋。同时,鹦鹉在繁殖期能量消耗大,要特别注意各种饲料的质量,供给足够食物,增加维生素和饲料添加剂,可加入少量蜂蜜。
鹦鹉在分类上是属于单一外犁鹦鹉种,也就是雌、雄个体颜色及体型相似,从外观上不易区分。现在世界上流行的鹦鹉性别鉴定方法有DNA检测法和内视镜检查技术,欢乐鸟园用DNA检测法鉴别鹦鹉的性别。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极危(CR)。自1913年以来这一物种还没有被记录,尽管具体的搜索在1998年。由于一些假定的威胁,它的数量可能会有所下降。然而,它不能被假定为已经灭绝,因为在1950年代和1976年,同属的较难发现的一些吸蜜鹦鹉(lorikeets)在有些地方有报告。一些偏远的地方需要进一步调查。任何存留的新喀里吸蜜鹦鹉都很可能非常稀少,并基于这些原因,它被视为极度濒危。
注意:新喀里吸蜜鹦鹉,仅可知的内容限于两个博物馆收集的标本 (都是雌鸟)。样本的类型来自于巴黎Historie Naturell 国家博物馆,是1860前的标本。但1913有一本杂志认为在其他地方可能还存在。(仍然存在新苏格兰岛的北边Oubatche的附近林区,而他们也只是推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