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书·陆羽传》见《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六卷《隐逸·陆羽传》。陆羽(733-804年),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或云自太子文学徙太常寺太祝,不就。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作品内容
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复州
竟陵人。不知所生,或言有僧得诸水滨,畜之。既长,以
《易》自筮,得《蹇》之《渐》,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乃以陆为氏,名而字之。
幼时,其师教以
旁行书,答曰:“终鲜兄弟,而绝后嗣,得为孝乎?”师怒,使执粪除圬
塓以苦之,又使牧牛三十,羽潜以竹画牛背为字。得
张衡《南都赋》,不能读,危坐效群儿嗫嚅若成诵状,师拘之,令薙草莽。当其记文字,懵懵若有遗,过日不作,主者鞭苦,因叹曰:“岁月往矣,奈何不知书!”呜咽不自胜,
天宝中,州人酺,吏署羽伶师,太守
李齐物见,异之,授以书,遂庐火门山。貌侻陋,口吃而辩。闻人善,若在己,见有过者,规切至忤人。朋友燕处,意有所行辄去,人疑其多嗔。与人期,雨雪虎狼不避也。上元初,更隐苕溪,自称桑苎翁,阖门著书。或独行野中,诵诗击木,裴回不得意,或恸哭而归,故时谓
今接舆也。久之,诏拜羽太子文学,徙太常寺太祝,不就职。贞元末,卒。
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时鬻茶者,至陶羽形置炀突间,祀为茶神。有常伯熊者,因羽论复广著茶之功。御史大夫
李季卿宣慰江南,次临淮,知伯熊善煮茶,召之,伯熊执器前,季卿为再举杯。至江南,又有荐羽者,召之,羽衣野服,挈具而入,季卿不为礼,羽愧之,更著《毁茶论》。其后尚茶成风,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
新唐书简介
《新唐书》,北宋
欧阳修、
宋祁、
范镇、
吕夏卿等合撰,是记载
唐朝历史的纪传体史书。《新唐书》共225卷,分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及列传150卷。
五代时期就曾有《唐书》(即后来
《旧唐书》)编成,但
宋仁宗认为《唐书》“纪次无法,详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实零落”,庆历四年(1044年)下诏重修。前后参预其事的有欧阳修、宋祁,《新唐书》所依据的唐人文献及唐史著作均审慎选择,删除当中的谶纬怪诞内容,裁减旧史本纪十分之七。《新唐书》对〈志〉十分重视,新增《仪卫志》、《选举志》和《兵志》,原有的
《天文志》和《历志》篇幅超过《旧唐书》三倍。《新唐书》也恢复了立〈表〉,立了《宰相表》、《方镇表》、《宗室世系表》、《宰相世系表》。历代官修正史〈表〉多缺略,清代学者
王鸣盛在
《十七史商榷》中说:“新书最佳者志、表,列传次之,本纪最下”,这是允评。王鸣盛还指出《新唐书》史表的设置有一些不足,“窃谓史之无表者,固宜补矣,有有表而尤不可以不补者……禁军以宦官掌之,不但朝政尽为所挠,并废立皆出其手,则左右神策中尉亦当表”。
《新唐书》一共修了十七年,庆历四年,
工部尚书宋祁主持修纂〈列传〉,至和元年(1054年),由欧阳修接续编修〈本纪〉、〈志〉、〈表〉。两人在七年内竟没见过面。草稿初成,呈宋仁宗审阅。仁宗看后,发现这部史书出于二人之手,体例与文采均不尽相同,于是令欧阳修删改修饰为一体。欧阳修此时却拒不修改,他说:“宋公于我为前辈,且人所见不同,岂可悉如已意?”最后仅校阅过一遍,一无所易。
《新唐书》修成之后,《旧唐书》便不再流传,直至明朝又流行于世。据清代学者
赵翼《廿二史札记》载:“观《
新唐书·艺文志》所载唐代史事,无虑百数十种,皆五代修唐书时所未
尝见者。据以参考,自得为详。又宋初
绩学之士,各据所见闻,别有撰述。”但《旧唐书》较多保存唐代原始文献的面貌,而《新唐书》语多删节,徒增后世研究困扰,如《旧唐书·本纪》部分近三十万字,到《新唐书》仅剩下九万字,虽达到文字精湛,却失去许多珍贵史料,“每数帝共一赞,矫枉过正矣”;而《旧唐书》写得极为悲壮感人的《封常清传》、《高仙芝传》,在《新唐书》竟删得索然乏味,由于欧阳脩排佛的偏见,《新唐书》亦不见玄奘、一行等佛门之事迹,无以反映盛唐时期的
佛教风采。
后人多批评欧阳修撰《新唐书》“着意文字而忽略考证”(近代学者
王欣夫语),作者正统思想尤为强烈,对隋末
窦建德等农民军十分反感,常用“猬毛而奋”、“磨牙
摇毒”、“孽气腥焰”等恶毒之语呼之。故《新唐书》不可取代《旧唐书》,司马光的
《资治通鉴》多用《旧唐书》,
朱熹的
《通鉴纲目》重“春秋书法”,多用《新唐书》。由于《新唐书》存在不少问题,在颁行不久,吴缜写了
《新唐书纠谬》,共举出该书四百六十条错误。在找出《新唐书》差错的同时,亦认为撰修者是“不知刊修之要而各徇私好”。
陆羽生平
陆羽(733年-804年),字鸿渐;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
御史”。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圣”,奉为“茶仙”,祀为“茶神”。
《新唐书·陆羽传》记:“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
他工于诗文,但传世不多。陆羽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他原是个被遗弃的孤儿,他三岁的时候,被竟陵龙盖寺主持僧智积禅师在当地西湖之滨拾得。后取得陆羽一名。在龙盖寺,他不但学得了识字,还学会了烹茶事务。尽管如此,陆羽不愿皈依佛法,削发为僧。
十二岁时,他乘人不备逃出龙盖寺,到了一个戏班子里学演戏。他虽其貌不扬,又有些口吃,但却幽默机智,演丑角很成功,后来还编写了三卷笑话书《谑谈》。唐天宝五年(公元746年),竟陵太守李齐物在一次州人聚饮中,看到了陆羽出众的表演,十分欣赏他的才能和抱负,当即赠与诗书,并修书推荐他到隐居于火门山的邹夫子那里学习。后与一好友(
崔国辅)常一起出游,品茶鉴水,谈诗论文。唐肃宗乾元年(公元758年)陆羽来到升洲(今南京)钻研茶事。唐上元初(公元760年)至苕溪(今浙江湖州)隐居。在湖州的顾渚山,陆羽与皎然、
朱放等人论茶。顾诸山在浙江湖州,是个著名的产茶区。据《郡斋读书志·杂家类》载,陆羽还著有《顾渚山记》2卷,当年陆氏与皎然、朱放等论茶,以顾渚为第一。陆羽和皎然都是当时的茶叶名家,分别著有《茶经》和《茶诀》。后来
陆龟蒙在此开设茶园,深受前辈的影响,他写过《茶书》一篇,是继
《茶经》、《茶诀》之后又一本茶叶专著。可惜《茶诀》和
《茶书》均已失传。唯有陆羽的《茶经》3卷传世。
陆羽一生鄙夷权贵,不重财富,热爱自然,坚持正义。
《全唐诗》中载有陆羽一首诗,正体现了它的品格。
不羡黄金磊,
不羡白玉杯,
不羡朝入省,
不羡暮登台;
千羡万羡西江水,
陆羽的《茶经》,是唐代和唐代以前有关茶业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茶经》一问世,即为历代人所宝爱,盛赞他为茶业的开创之功。宋代
陈师道为《茶经》做序道:“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陆于逝世后,后人尊其为“茶神”,肇始于晚唐。
陆羽年表
陆羽出身一直是个谜,历来被种种传说包围,传为弃婴,因此他的家世也是个谜。他撰写的《茶经·七之事》里,按照习惯门阀观念称其远祖是
陆纳,出任过湖州太守,纳兄子陆叔当过
会稽内史。
若按地方志所载,他的身世则相当富有传奇意味。道光年间编的
《天门县志》记载:“或言有僧晨起,闻湖畔群雁喧集,以翼覆一婴儿,收蓄之。”“有僧晨起”一段话,是说当时龙盖寺(后改称
西塔寺)智积禅师晨起在
竟陵西湖之滨漫步,听见群雁喧闹声,循声走去,近前一看,发现有三只大雁用翅膀护卫着一个婴儿,于是积公就把他抱回寺中收养起来。过去天门城里,有雁叫关、
古雁桥等名胜古迹,都是附会这一传说的。
这所寺院是
东汉古刹。当年这里古木参天,后院篁粗如臂。“四面荷花三面柳”,碧水环合,环境幽雅。进山门,有大路横穿湖心直达正殿,路中有大石桥一座,桥上置阁,名曰“浮香”。大雄宝殿为单层重檐式建筑矗立覆釜洲顶,高大轩敞,雄伟壮观。侧后则犹如群星拱卫分布着殿堂庑庖,亭榭楼阁,疏密得体,错落有致。
古刹里多了这个婴儿,大小和尚奔走相告。随后,积公为给他起名,以
《易》占卜,得《蹇》之《渐》,卦辞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按卦词给他定姓为陆,取名为羽,以鸿渐为字。
陆羽生于公元733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这一年干支为癸酉,所以其家乡有陆羽属鸡的传说。据民国初年人称“西江
逋叟”那位老人说,陆羽可能生于八月十五中秋夜,由于没有足够证据,一般不作为依据,至于他一生的经历,倒是有史可查的。大约从他九岁放牛、学写文章时就有记载了。他自幼好学,为积公煮茗,做杂务,因不愿意皈依佛门,备受劳役折磨。十一岁时逃出寺院,去学演戏,他诙谐善变,扮演“假官”角色很受欢迎,而且还会编写剧本,他一走向社会,就显示了出众的才华。
746年,河南尹李齐物被贬到竟陵当太守,县令要陆羽那个戏班演戏,为太守洗尘。太守看了陆羽表演的“
参军戏”后,很赏识他,于是召见他,亲自赠给他一些诗书,并介绍他去天门西北火门山邹夫子处就学。读书之余,他也为邹夫子煮茗烹茶。
753年,他二十岁时,又碰上礼部员外郎崔国辅被贬为竟陵司马,陆羽同崔国辅交游三年。
754年春天,陆羽拜别崔公,出游河南义阳和巴山峡川。在清明前夕,陆羽赶到了
义阳郡(今
河南信阳)。随后,到了巴山,采制品尝了“
巴东真香茗”。在此,又耳闻了蜀地彭州、绵州、蜀州、雅州、泸州、汉州、眉州的茶叶生产情况。然后,转道宜昌品尝了峡州茶和
蛤蟆泉水。
755年夏,陆羽回到竟陵。后在距离竟陵县城六十里的古驿道——晴滩驿松石湖旁的
东冈村定居,整理出游所得,深入研讨茶学,并开始酝酿写一部关于茶的专著。
756年,由于
安史之乱,关中难民蜂拥南下,他始赋《四悲诗》一首,并随秦人过江。此后,陆羽遍历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各地,考察、搜集了不少采制茶叶的资料。
760年,他游抵湖州,先与僧皎然同住
杼山妙喜寺,结成“缁素忘年之交”。不久,他移居苕溪草堂,潜心著述。其间,他结识了
灵澈、
李治、
孟郊、
张志和、
刘长卿等名僧高士。
765年,陆羽根据三十二州、郡的实地考察资料和多年研究所得,写成世界上第一部《茶经》初稿。
769年,他到绍兴采过“越江茶”,并在绍兴督制茶叶,这时已有青年茶工向他学习品茶。
775年,陆羽根据曾为湖州刺史
颜真卿编纂《韵海镜源》时所掌握的大量资料,对《茶经》原稿进行了一次大的修改,尤其对初稿中的“七之事”作了增订,至此,《茶经》遂成定稿。此后三年,又著
《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南北人物志》十卷、《警年》十卷。
777年,在桂子飘香的八月,陆羽同友人送颜真卿离任返京后,又云游四方。其间,游婺州东阳,拜访县令戴叔伦,戴作《敬酬陆羽山人》二首相赠。冬返湖州。
778年,陆羽迁居无锡,结识
权德舆。畅游惠山,作
《游惠山寺记》。
780年,陆羽在皎然支持下,《茶经》付梓。是年游太湖,访李冶(又名
李季兰),李有
《湖上卧病喜陆鸿渐至》相赠,传为佳话。
781年,陆羽在各方面更加成熟,名闻朝野,唐德宗赏识其才,诏拜他为“太子文学”,他不就职;不久,又改任为“太常寺太祝”,复不从命。所以陆羽一生没有做过官,也没有结婚。
783年,陆羽移居
上饶。在城北二里,建宅筑亭,凿泉引水,环居植茶栽竹种花。几经经营,新居于兴元元年(公元784年)落成,后人称其宅为鸿渐宅。称其泉为上饶
陆羽泉。
785年,同时代诗人孟郊与陆羽在上
饶相会,有
《题陆鸿渐上饶新开山舍》诗,以示对新居的祝贺。并竭力赞扬其环境幽美。
786年,陆羽应领
洪州御史肖瑜之邀,寓住洪州玉之观。次年编成《陆羽移居洪州玉之观诗》一辑,开篇以肖瑜《喜陆太祝移居洪州玉芝观诗》颔首,权德舆为之序。惜诗集早佚。
789年,应岭南节度使
李复之邀,由洪州去
广州,结识判官周愿,共佐李复。在其幕府居东,遂号东园子,人称东园先生。次年辞归
洪州,仍居洪州玉芝观。
792年,陆羽由洪州返湖州青塘别业。闭门著书。此后三年著有《吴兴历官记》三卷,《湖州刺史记》一卷。
794年,陆羽又移居
苏州,在虎丘山北结庐(后世称“陆羽楼”),凿一岩井(后世称陆羽岩井,今简称陆羽井),引水种茶。著《泉品》一卷。
799年,陆羽年近古稀,他怀念湖州,又回到湖州青塘门外青塘别业。在这里愉快地度过了晚年,于公元804年辞世,终年72岁。
火门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