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体制雷达
雷达种类
新体制雷达即根据具体形式研发的雷达,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期,新体制雷达在等陆、海、空、天作战武器平台上正得日益广泛应用。近年来,雷达技术作为侦察、探测、跟踪、制导的主要手段,由于受军事需要的牵引和科技进步的影响与驱动,大大加快了发展速度,几乎每隔10年左右就淘汰一代。
发展历程
40年代的微波雷达,50年代的单脉冲雷达,60年代的相控阵雷达,70年代与80年代以后机载脉冲多普勒雷达、高距离分辨雷达、合成孔径雷达、微波固体相控阵雷达等,以及无源雷达超视距雷达、双(多)基地雷达、谐波雷达激光雷达、雷达网技术等纷纷问世,一批抗摧毁、抗干扰、反隐身的新概念、新体制雷达,已开始在现代高技术战场崭露头角。
雷达分类
导弹天敌
70年代初的一次美对越空袭中,越南地面警戒雷达和炮瞄雷达刚刚准确地捕捉到目标,便被美空对地导弹“百舌鸟”死死叮住,越军炮手还没来得及开火,其雷达和炮阵地已被摧毁。面对反辐射导弹的严重威胁,一些发达国家开始竞相研制新体制雷达。
无源雷达
这种雷达的妙处,在于它本身不发射电磁信号,只通过接收空中目标的辐射信号进行控测、跟踪和定位,因而使反辐射导弹失去了引导的媒介,不能利用电磁信号对无源雷达进行捕捉、跟踪和攻击。所以,其战场生存能力增强,被称为对抗反辐射导弹的“天敌”。如果无源雷达与有源雷达混合部署,还可使二者取长补短,具有更强的反侦察和抗干扰能力。
低截获率雷达
它可将辐射能量以类噪音的形式扩散在宽频率范围上,从而使反辐射武器定位系统精度下降,使雷达免遭反辐射导弹的攻击。如美国的“边跟踪边扫描”联合目标监视与攻击雷达系统、英国的“普莱赛”等均属此类。其主要原理,一是雷达发射的脉冲随机变化,使反辐射导弹难以捕捉和跟踪一个“恒定”的信号,加之导弹飞行速度快,很难在有限时间内辨别、确定雷达位置;二是对雷达实施热屏蔽,以有效的抑制或屏蔽寄生电磁辐射,降低雷达的红外特征;三是降低雷达旁瓣,缩小波束辐射宽度,使反辐射导弹难以从主瓣方向进入,从而降低其攻击精度,减少损失。
相控阵雷达
它可以通过计算机控制移相器的相位来实现波束控制,使敌机无法精确测定发射源子阵方位,反辐射导弹很难对付它,即使命中个别子阵,整个雷达仍能工作。这种雷达在美C3I系统已获得广泛应用,如“爱国者”应用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后,使之具有了高低空监视、敌我识别等功能,既可引导攻击敌机又可引导截击来袭导弹,且能同时跟踪和打击多个目标。
双基地雷达
它是以收发异址、多发多收、以离散形式布站命名的雷达系统。根据不同的需要,可以成多种配置方式,如地发/地收、空发/空收等。按照发射系统和接收系统的多少,还可编组成一发一收、两发一收、三发两收等不同形式。由于该雷达系统发与收分系统分开配置,且发射分系统多点配置,因而可有效地防止反辐射导弹的攻击。
雷达网技术
它避免了单基地雷达的弱点和局限,其效能不是所有网内雷达效能的叠加,除具有频率分集、空间分集与能量分集的特点外,主要是提高了反导、抗干扰、反隐身和防空部队的快速反应能力。
预警防备
超低空突防技术的发展,使飞机与巡航导弹可实现突防最佳高度在海面上空为15米,平原上空为60米,山丘上空为120米。超低空突防给雷达探测带来了严重影响,由于地球曲率作用和地面高低不平等因素,使雷达很难发现地物背后的目标。如1987年5月28日,德国一青年驾驶一架老掉牙的轻型飞机,超低空轻而易举地突破了前苏联数道现代化防空网,成为莫斯科红场上的“不速之客”。时隔不久,一名哥斯达黎加青年也驾驶一架轻型飞机超低空闯入美在巴拿马的空军基地,这两起“恶作剧”使得美苏两国吃惊不小。为对付低空突防各国争相推出并发展了新概念雷达。
超视距雷达
(也称超地平线雷达) 这是一种工作在短波波段、利用电磁波在电离层与地面之间的反向折射,电磁波在地球表面跳跃传播探测地平线以下区域目标的雷达。主要用于探测洲际导弹的发射、超低空战略轰炸机和巡航导弹等,能为防空系统提供更长时间的预警雷达。在超视距工作频率波段,大气层对电磁波的反射性能最好,被照射的目标会产生较强的谐振型后向散射波,雷达吸波材料、飞机或巡航导弹的隐身外形技术对它影响很小,所以它具有探测大气中各种目标的能力。其特点一是雷达波吸收涂层对超视距雷达不起作用,所以它有反隐身性能;二是反辐射导弹无法攻击超视距雷达,使它提高了抗摧毁性能。
脉冲多普勒雷达
它是低空补盲雷达种类之一。这种雷达能从强地物背景中发现目标,所以它是对付低空飞机和巡航导弹的有效兵器。其典型应用如意大利的“冥王星”低空警戒雷达,用于低空和海崖防御系统,可在恶劣环境条件下探测低空收音机和海面舰艇。这种雷达因采用了相位编码脉冲压缩技术,在一定距离有很高的分辨力和对强杂波及无源干扰的抗干扰能力。
多样雷达
高科技的运用使雷达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近年来又有一些新概念、新体制雷达应运而生。
微波成像的合成孔径雷达 这种雷达尽管只有一个不大的天线元,它随精确制导武器飞行时,不仅有一般微波雷达所具有的全天候和远作用距离能力,还有高分辨率乃至目标成像功能。如1978年“先驱者金星1号”宇宙飞行器中的合成孔径雷达对金星进行了探测和表面成像;1981年美军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上的合成孔径雷达于250公里上空成功对地面成像,清晰地显示了地貌情景。
入地入海大显神通的非正弦雷达 由于非正弦信号在大气中传播衰减甚小,因此这种雷达具有入水入地信号衰减小探测强等独特功能。此外,非正弦雷达对涂覆型隐身目标的检测优于正弦雷达,可望成为反隐身的重要技术侄巍?
智能雷达的前身--自适应雷达 这是一种能适应外界因素而使系统始终处于最佳状态的雷达,它是雷达技术、计算机技术和自动控制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如美国的自适应雷达可频率捷变,由2400多个移相辐射单元实现二维扫描,边扫描、边跟踪,能控制导弹同时拦截10个以上的目标,其信号波共14000种。
抗干扰的激光雷达 其工作原理与微波雷达基本相似,它不受地面干扰的影响,能完成精密跟踪测量任务。如歼击机、强击机装上机载激光雷达,不仅能在远处发现目标,精确测量距离,提出射击精度,而且能保证飞机在进行超低空飞行时势安全,因此激光雷达被广泛用于制导。
谨防假冒的二次雷达 这是一种能发射编码询问信号并根据应答密码信号译码后的结果来判定敌我的雷达。它在发射击机发射信息后,接收目标转发的辐射信号,它和有源目标合作,采用事先规定的不同码组和频率加以询问/应答方式,可提高回波信号功率,消除目标反射的闪烁及地物和气象的反射干扰。在施放询问/应答组码后,还可以提供目标识别和指令遥测数据的组码。因此,它广泛应用于空中交通管制、无人驾驶飞机、导弹跟踪、指令和遥测的统一控制系统。
隐形克星
海湾战争中,美军F-117A隐形飞机避开伊拉克等国雷达的监视,悄悄飞监巴格达上空,用激光制导炸弹摧毁了伊军总指挥部和民讯大楼,这种非同寻常的行动震动了各国军界。
隐形技术主要是靠改变飞行器外形设计、采用吸波和透波复合材料等,使雷达反射截面大幅度缩小来实现的。它使传统雷达无奈它何。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近年来高技术造就的一代雷达,已经有了识别隐形器的“特异功能”。
谐波雷达
我们知道,金属制造物如飞机、导弹、战车等受电磁波照射后,能辐射入射频率的谐波,而自然界物体如植物、山河等不具备这种特性。根据这种区别研制出的谐波雷达,可用接收这种谐波来探测隐形飞形器,不过需要有高灵敏度的探测装置,还需在雷达接收机中增加若干个谐波通道,且要求天线有足够宽度。
长波与毫米波雷达
由于隐形飞行器,只能对抗工作在0.2-0.29千兆赫频率范围内的雷达。因此,采用长波雷达与毫米波雷达,可跳出隐身飞行器现采用的隐形吸波材料的吸波波段,使隐形术失效,如美F-117A隐形飞机虽然是高技术产物中的佼佼者,但也只能在有限的频率内产生隐形效果,在中长波段仍会原形毕露。
双基地雷达
隐形飞行器的隐形能力相对于不同的观测空间是不同的,飞行器的雷达散射截面积随雷达视角的不同而不同,且对于视角的变化非常灵敏。双(多)基地雷达充分利用隐形飞行器散射雷达波信号的空间特征,接收隐形飞行器的侧向或前向散射雷达波信号,达到探测和识别的目的。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9-01 17:23
目录
概述
发展历程
雷达分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