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葵艺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传统美术
新会葵艺,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民间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葵编工艺始于晋代,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
明代,新会葵艺品以宫廷贡品葵扇为主,已经形成一种产业,新会一半的人从事蒲葵种植和加工工作。
明末清初,葵艺产业出现了行业组织——出江班。
清代,葵艺发展至全盛,葵业成为新会的主要经济支柱,新会葵艺馆成立,下属五大行帮,各行帮亦有自己的组织。道光年间,新会蒲葵种植高达6万亩。
1897年,新会葵艺远销俄、英、美、法等24个国家和地区,仅葵扇的销量每年多达数千万把。
“抗战”期间,新会沦陷,葵业受到毁灭性打击。
新中国成立,葵艺行业进行重组,设有普通扇厂、玻璃扇厂、葵贝厂、葵衣厂、柄藤厂等。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县蒲葵种植面积恢复到5万多亩。
20世纪70年代,全县上规模的葵艺厂达37家,还有很多家庭作坊,年产葵艺1.4亿件,创造外汇4000多万美元,扇类、帽类、席垫类、实用类等葵艺品享誉海内外。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与审美观导致葵艺日用品与葵扇等艺术品市场萎缩。
1999年,最后一个国营葵艺厂倒闭,葵艺许多传统技艺濒临灭绝。
文化特征
制品分类
新会葵艺制品的种类繁多,有将近500多种,但根据其使用功能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三类,即葵扇类、葵编容器类和葵编席子类。
葵扇
葵扇是指用葵叶经剪、晒、焙、缝制或编织成的扇,按制作工艺的不同可分为烙画葵艺扇和葵织扇两种类型。
烙画葵艺扇是用整张葵叶制作而成,因用一种特制的加热过的“铁笔”在葵扇面上烙画进行装饰,故又名“火画扇”,是新会葵艺的核心工艺品,并与檀香扇,竹丝扇,绫绢扇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扇。葵织扇由葵叶编织而成,根据装饰工艺的不同分为贴画葵织扇和绣画葵织扇等。新会葵扇的造型大多根据其原材料“蒲葵叶”的形状设计成心形,寓意为“寓心于扇(善)”的吉祥意义,根据其大小可分为牛心扇、鸡心扇等。明朝年间,新会葵扇成为朝廷的贡品,新会葵艺人模仿宫扇的特点,又创造出满月形、芭蕉扇形、芙蓉形、海棠形等形状的葵扇,这些造型给葵扇平添了几分“纤巧”、“柔媚”的女性特质,其形状都以扇柄为中轴、呈左右对称状,十分精致优雅,颇有“雅正”之美,包含着团圆美满、安定和谐的意味。
葵编容器
葵编容器是指用葵叶编织而成的立体产品,从现存的实物来和资料来看,葵编容器主要是小型的生活器具,包括葵篮、葵盒、葵盘、葵瓶等产品,因受其材质的影响,尺寸较同类的柳编和竹编产品小,但造型更显别致多样,拙朴可爱。新会葵编容器虽是实用的生活器具,从其多变的造型来看,已超越了实用的原则,非常注重器物的审美趣味,其造型丰富典雅,具有很高的观赏性,无不体现出“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的中华民族传统造型设计哲学。
葵席
葵席也是用编织的方法完成,在葵艺产品中的数量较少,包括葵席和葵编坐垫等,受其使用功能的限制,造型上一般采用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这三种形状,少数坐垫也会采用多边形、半月形以及花形和星形等造型。
工艺特色
新会葵艺的原材料虽然均为蒲葵叶,简单质朴,但其却能成为岭南地区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代表而名扬中外,与其精湛独特的制作工艺密切相关。根据其制品种类的不同,大致可分为葵编制品工艺和烙画制品工艺。
葵编制品工艺
新会葵艺中的葵编工艺的精细效果和精美程度完全可以和藤编以及草柳编等编织工艺相媲美,但因其制作方法的不同,其产品风貌与藤编以及草柳编制品大为不同,显示出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葵编制品工艺包括立体编织工艺和平面编织工艺。立体编织工艺主要用于制作葵蓝、葵瓶和葵盒、葵包等立体产品。立体产品的制作工序跟草柳编以及竹编制品的工序大致相同,主要有起底、竖身、修边、爪耳和提花等五道工序,但其制作工艺,却较少受到草柳编等编织工艺的影响,而是形成了自己的工艺特色。其立体产品并不像草柳编一样直接用材料进行编织,而是在编织前会使用葵箨来架构器物的结构和形状,葵箨是用蒲葵叶柄的柄芯削成细条或薄片制成,比较坚硬而又一定的韧性,因此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可盘绕成各种形状。葵箨的使用大大增强了新会葵艺的立体表现力,使葵编容器比其他草编容器的造型更加立体且丰富多样。
烙画制品工艺
烙画制品工艺主要用于制作烙画葵艺扇,其制作工序相当复杂,由采葵到制成成品,需要经过“晒、剪、焙、削、漂染、缝合、烙画、装扇柄、装扇尾”等20多道工序处理。其中烙画工艺是其核心和关键环节,也是其最具特色的环节。烙画工艺由于其技术高超,操作难度大,被称之为“中国绝活”,其产品“烙画葵艺扇”也由此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年被国家列为“特种工艺品”。
这种工艺方法表现出各种装饰图案,其独到之处,既不失中国画的艺术效果,又能保持蒲葵叶的天然肌理和固有色以及蒲葵叶自然清新的气味,且制作的烙画,色泽清新素雅,层次丰富,永不褪色,使新会烙画葵扇呈现出精美绝伦和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烙画工艺的运用使得葵扇的艺术特性和艺术表现力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和提高,赋予了葵扇这种普通生活用品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雅致的审美情趣。
装饰特征
葵编制品
新会葵艺中的葵编制品较少使用色彩装饰,原料和成品一般都不作染色处理,大多数以干蒲葵叶的本色制作,产品呈淡黄色、黄白色等,只有极少数产品会在口部或腹部、边缘点缀一圈彩色作为装饰,这种质朴的装饰手法使葵编作品呈现出一种和谐宁静之美和温馨浓郁的田园气息。
葵编制品中既有完全编织的作品,也有采用花样编织的作品。新会葵编工艺品上的装饰纹样,主要是劳动群众所喜欢的富有吉祥寓意的各种动植物纹样以及各种几何纹样,一般都是用葵箨盘绕而成,因此,造型简练、夸张。但纹样的组织,可以说是别具匠心,不仅形式上紧凑饱满,美观大方,而且还寄予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烙画葵艺扇
烙画葵艺扇的装饰主要是受“折扇”和“扇画”的影响,用画在扇面上进行装饰,只不过因为受材质的影响(蒲葵叶表面有一层天然的油蜡,不易着色),葵扇面的画不用颜料绘制,而是用加热的铁笔烙制而成,因此图案全部呈褐色调,显得极为清新素雅。烙画的图案均采用线描设色或小写意的手法烙制,题材颇为丰富,山水、人物、花鸟均有,此外还有来自古典文学、民间传说的题材,如“三英战吕布”“竹林七贤”、“辕门射戟”、“嫦娥奔月”等。其中以花鸟和山水题材居多,因受扇面空间的影响,葵扇上的花鸟画在构图上多采用“折枝花卉”的构图形式,画面往往绘花卉一枝,配以禽鸟、鱼虫等,并留取大量的空白,在朴素狭小的空间中营造出宁静悠远的意境;山水画则多采用“截景式”的构图,塑造优美的局部景观,也有极少数技艺特别高超的烙画艺人会采用“峰峦叠嶂”的全景式构图,表现气势恢宏的全景山水,但无论哪种构图,画面都会分出近中远三个层次,表现出不同层次的空间效果。
制作工序
葵艺品的制作过程是非常繁琐细致的。大致说来,从采葵到制成工艺品,要历经剪、晒、焙、削、漂染、合、编织、勾花或嵌花、印花、绣花等近20道工序。做成一件葵艺品,要经过10多人的手工劳动。由此可见,新会葵艺品十分珍贵。
题材作品
葵艺品主要有葵扇、工艺品和生活实用品。其中,葵扇(又称“棱扇”)是葵艺的主要品种,造型多样。根据工艺的不同,葵扇可分为长柄、二旗、三旗和玻璃扇;玻璃扇以火画扇和葵织扇为主。其中,火画葵扇的代表作品有《叱石成羊》《新会小鸟天堂》《国色天香》《年年有余》《清香》等。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新会葵艺古朴典雅、高雅华贵,在造型、色彩审美情趣等方面体现了独特的艺术特色。其历经千年的历史发展,成为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在民间艺术中留下了深长的投影。
传承人物
廖惠林,男,1956年8月生,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新会葵艺。
保护措施
2002年,新会政府兴建了“葵博园”,把南坦葵林作为一个重要自然生态区,设有葵树品种研发区、葵艺制作园,做好葵艺的保护和开发,使新会葵艺得以流传和发展。
2008年,新会技工学校在区政府有关领导支持下开办了一个葵艺兴趣班,40名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在教师和葵艺专家的辅导下学习葵艺。教师在教研过程中形成了教案,编写了专业的课程设置、方法技术、课程标准、葵艺专业校本教材《工艺美术与葵艺》、葵工艺品制作专项技能鉴定题库等;还建立了新会葵艺人才库,制定出《葵工艺品制作员专项能力鉴定标准》。
2009年6月,新会技工学校正式向社会招生,首期报名为45人,经筛选最后招生30人。工艺美术与葵艺专业班学制3年,课程除中专公共课外,加设工艺美术相关理论、基础知识等,葵艺实训占四分之一。江门市、新会区政府拨出专项资金支持该校建造占地面积300平方米的葵艺实训中心、场地布置和购置设备。
2009年9月,葵艺中专班正式开课。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新会葵艺项目保护单位新会区会城葵乡传统工艺品经营中心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18年12月29日,新会葵艺参与了由广东江门市首次举办的侨乡文化产业博览会的展示。
2019年7月12日,新会葵艺参与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代表性作品于南粤园中展出。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02 13:40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