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亭对泣(拼音:xīn tíng duì qì)是一则汉语成语,出自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成语出处
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要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新亭对泣”这个成语即引于此处。
成语故事
东晋大臣
王导,字茂弘,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西晋末年,他向琅玡王
司马睿献计把朝廷移往南方。后来,司马睿称帝,史称晋元帝,王导任丞相。王导是个很有才干的人,深得元帝信任,他与堂兄
王敦共掌兵权,镇守长江上游。当时人们说:“王家与司马,共同管天下。”
当时一位名士叫
桓彝,刚从北方过江,他见东晋王朝势单力薄,心中担忧。他对另一位颇受王导赏识的名士周𫖮说:“我就是看到中原一带战乱纷纷,难以自保,故渡江南来。不料朝廷势力如此微弱,如何能保护我们呢?”后来,他去见了王导,畅谈了一番。回来后,他欣慰地对周𫖮说:“王导是个管仲那样的贤相,晋朝振兴有望,我不再忧愁了。”
建康城南有个新亭,一批跟随晋元帝渡江南下的士大夫们,每周闲暇之时,喜欢邀约着新亭聚会。有一次正在饮酒时,周𫖮怀念起北方,心中难受,就重重地叹息一声,然后说:“到处的风光都是如此美好,可是国家的江山却与过去不一样了。”在座的人听周𫖮一说,都生发出对故土的思念,大家无可奈何地默默对视,不觉流下泪来。
大伙儿正在伤感,丞相王导一下子变了脸色,生气地说:“大家应当努力同心,辅佐朝廷,收复神州失地,为什么要学楚国囚徒那样哭哭啼啼呢?”众人听了很惭愧,连忙擦干眼泪,感激丞相的开导。
成语寓意
新亭之中的人物分两类。一类以周𫖮为代表的所谓名士,面对山河半壁,国土沦丧,他们只能束手无策,坐而兴叹,作楚囚泣;一类以王导为代表,他那“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犹如雄狮一吼,声震天地,号召人们振作起来,以国事为己任,无作“楚囚相对”,这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王导所谓“将相之器”于这个小故事也可见之一斑。而“愀然变色”四个字更写出了人物丰富而复杂的内心情感:有感伤国事之悲,有对作“楚囚”状名士之愤,更有欲收复失地,拯救天下之激昂。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新亭对泣”可比喻处境困难,含悲忍辱,束手无策;或形容怀念故国故土的哀伤情状。现多用来表示感怀故国、志图恢复。在句子中一般作谓语、定语;结构是偏正式。
运用示例
宋·
陆游《追感往事》:“不望夷吾出江左,新亭对拉亦无人。”
宋·
辛弃疾《水龙吟·为韩南涧尚书寿甲辰岁》:“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
宋·
刘克庄《贺新郎·送陈真州子华》:“多少新亭挥泪客,谁梦中原块土。”
宋·
刘辰翁《水调歌头·丙申中秋》:“旧日登楼长笑,此日新亭对泣,秃鬓冷飕飕。”
近代·
柳亚子《夜宴双清阁》:“新亭对泣惭名士,稍喜娇雏脸晕酡。”
成语辨析
新亭对泣—楚囚对泣
“楚囚对泣”泛指处于困境,无计可施的人;比喻在情况困难、无法可想时相对发愁。“新亭对泣”与“楚囚对泣”尽管都包含“对泣”二字,但是,表达的意义有所不同:“新亭对泣”强调的是因为思念祖国而引发的内心感伤,“楚囚对泣”强调的是遇到困境时的相对发愁和感伤。
扩展阅读
“新亭堕泪(新亭对泣)”的典故在南宋词中频繁出现,其原因是:从时代背景来说,南宋和东晋在历史上都是比较偏弱的,大多数南宋统治者和东晋统治者一样都偏安一隅,不图恢复,整日沉醉于享乐之中。南宋士人纸醉金迷的场景在周密的《武林旧事》中多有记载。英国诗人雪莱说过“在任何时代,同时代的作家总难免有一种近似之处,这种情形并不取决于他们的主观意愿。他们都少不了受到当时时代条件的总和所造成的某种共同影响,只是每个作家被这种影响所渗透的程度因人而异”,“新亭对泣”的典故为何出现在南宋而不是北宋,与当时的时代环境有密切的联系。
除了南宋的时代环境以外,“新亭对泣”的典故在南宋词中反复出现也与词人自身的主体情怀有关,词人引用“新亭对泣”的典故实际上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块垒。这些作者当然不是一些无心肝之人,他们为国难而悲痛,他们勉力友人要有收复神州的壮志,甚至有的如辛弃疾“在国难当头之际,不顾个人的安危和得失,或奋力抗敌,或奔走呼号,自觉地承担起复国(或救国)的重任,堪称社会的‘脊梁’”。刘克庄曾经对辛弃疾词有过这样的评价“公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上述词人所写的“不是旷男怨女相思离别的心灵倾诉,他们在词中有的写他们的凌云壮志、报国理想,有的倾吐着他们的忧患感慨、抑郁悲伤”。
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现象,就是这些运用“新亭对泣”典故的多采用《念奴娇》、《贺新郎》、《水龙吟》等词牌。“婉约派词人常用《诉衷情》、《蝶恋花》、《临江仙》、《雨霖铃》之类婉转缠绵、凄咽清怨之调,豪放派词常用《满江红》、《水调歌头》、《贺新郎》之类激越奔放、慷慨悲凉之调”,而《念奴娇》词调大多“惆怅雄壮、风格豪放”,《水龙吟》其声较为沉雄,上述运用“新亭对泣”典故的多为豪放之调。
南宋词很多抒发的是社会性的共感,其中有些词表现的是民族的、诗人的血泪。南宋词中反复引用“新亭对泣”的典故正是词人忧患意识和使命感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