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诸暨市斯宅村盟泉畈村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44年毕业于
交通大学 唐山工程学院矿冶系。1950年获
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党院冶金系硕士学位。后入卡内基理工学院研究生院学习。回国后,曾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副所长。对抗强烈冲击磨损,低应力严重磨损,高温磨损系列堆焊材料,堆焊工艺及焊接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有独创之处。曾研制成功耐磨1号堆焊焊条,1964年获国家科委新工艺、新产品二等奖。在水轮机磨蚀方面,提出了泥沙磨损气蚀机理的新观点。在研究钢的可焊性过程中,发现低合金钢中
稀土元素在焊接过程中有吸氢并提高抗氢臻裂纹的性能。1985年在国际上首先研究成功用爆炸法消除中、厚钢板焊接应力,为解决我国重点工业建设中焊接关键问题作出贡献。
创造性的研究成功抗气蚀、抗泥沙磨损优导的国际上最先进的耐磨一号快速堆焊条,为解决黄河、长江等一系列发电厂火轮机严重泥沙磨损破坏提供了解决途径,并高质量完成了大型球罐焊接,解决了国家重点工程中管件问题。研究成功国内首创的“三轴稳定天文卫星姿控用50克推力器”,达到国际水平。在国内外首先研究并应用爆炸法消除中厚板焊接残余应和,提高了大型焊接工程的可靠性。在国内开创了高温结构陶瓷与金属的活性钎焊,为制造内燃机陶瓷发动机奠定了基础。与锅炉压力容器检测研究中心等合作研究成功热水过载提高压力容器安全性能,达到国家先进水平,在国外发表论文80余篇。代表著作有1987年主编的《焊接金相图谱》,1992年主编《焊接手册》第二卷材料的焊接,获3项国家专利。1964年国家科委新产品二等奖和新材料二等奖各一项,1985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1988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1990年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1项。1991年受到国务院表彰,获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获中国焊接学会最高荣誉奖,曾多次被评为辽宁省和沈阳市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