螽斯
昆虫纲直翅目螽斯科昆虫的统称
螽斯(学名:Tettigoniidae)是昆虫纲直翅目螽斯科昆虫的统称,又名蝈蝈、纺花娘等,是依靠左右两前翅摩擦发声的鸣虫。螽斯一般体型较大,一般体长35~40毫米左右,小的仅有11毫米,大的约有87毫米。触角长于体长;前足胫节具听器,后足腿节发达,有四节跗节;翅型为长翅、短翅、无翅,体色多为草绿色、灰色或褐色的保护色;雄性尾须短且硬;雌性产卵器发达,通常具6瓣,呈剑状或镰刀状。
动物学史
进化史
螽斯是一个古老的直翅目昆虫类群,据推测,螽斯起源于2.68亿年前的二叠纪,可信区间(Cl)为3.081亿年~2.277亿年。通过对比发现,中生代时期的螽斯化石声音器官的形态特征与现生螽斯基本一致。The basal katydid支系大约在1.15亿年前分化,Tettigonioid支系和Phaneropteroid支系大约在1.10亿年前分裂。其中,Tettigonioid支系源于非洲热带的祖先。在1.10亿年前,其早期分化与冈瓦纳古陆的分裂相吻合。到9千万年前,6个亚科类群已经出现。早期的螽斯种系广泛分布在非洲热带、新热带地区和澳大利亚地区。在冈瓦纳古陆解体后,南方的螽斯分布以及主要螽斯种系预估的分化时间意味着,在南方大陆还相对靠近时,螽斯种系会反复进行洲际入侵。
分类史
1802年,Latreille将螽斯定位于蝗虫类(Locustariae),1838年,Burmeister又对螽斯进行了二次分类,连同现在隶属于沙螽科(Stenopelmatidae)和蟋螽科(Gryllacrididae)的物种分为一类,共同构成飞蝗族(Locustina)。对于这种分类方式,Gerstaecker曾提出质疑,但是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并没有受到重视。现在螽斯总科中的很多亚科都曾经被归类于蝗亚目(Locustodea)。1902年,Krauss将Locustodea重新命名并以科的形式定义为螽斯科(Tettigoniidae)。对于螽斯的分类地位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最初被广泛接受的意见是将螽斯作为直翅目螽亚目下的一个科,而现在很多学者主张将螽斯科提升为总科。
形态特征
体型
螽斯一般体型较大,一般体长35~40毫米左右,小的仅有11毫米,大的约有87毫米。触角呈丝状,长于体长;前足胫节具听器,后足腿节发达,有四节跗节;雄性尾须短且硬;雌性产卵器发达,通常具6瓣,呈剑状或镰刀状。
体色
螽斯体色多为草绿色、灰色或褐色的保护色。
翅型为长翅、短翅或无翅。长翅螽斯翅发达,休息时常以左翅覆盖于右翅之上;前覆在背部形成一明显的脊,大多数种类雄性均能发音,发音器位于前覆翅域,略呈圆形,周围围以明显而弯曲的翅脉。
栖息环境
螽斯通常栖息于丛林、雨林、草地以及洞穴、树洞及乱石堆等各种类型的环境中。
分布范围
螽斯几乎分布全世界,多数种类主要生活在热带与亚热带地区,其中草螽亚科、露螽亚科、蛩螽亚科、纺织娘亚科、迟螽亚科在亚洲亚热带和热带均有分布;硕螽亚科、螽斯亚科、亚螽亚科分布在温带地区;而叶螽亚科在热带分布。在非洲广泛分布的有拟叶螽亚科、蛩螽亚科、露螽亚科、草螽亚科。美洲地区广泛分布的有露螽亚科、草螽亚科。
中国是世界上记载螽斯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共记载螽斯科11亚科149属677种。其中,露螽亚科种类最多,从北到南均有分布,但大部分种类仅分布于秦岭-淮河以南的亚热带和热带地区;蛩螽亚科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北方的华北地区,东北地区有少数种类分布;草螽亚科从北到南都有分布,但大部分种类还是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生活习性
食性
螽斯成虫植食性或肉食性,部分种类杂食性。如露螽亚科与纺织娘亚科的种类以植物的花、叶子等为食;蛩螽亚科和迟螽亚科的种类则取食小的昆虫;螽斯亚科的种类既捕食其它小的无脊椎动物,又取食植物的叶片等。
活动
螽斯类昆虫一般夜间活动,也有一些类群白天晚上都可活动,夜间活动的种类大多具有趋光性。多数种类视觉和听觉灵敏,警惕性较强,一般不易被捕捉,也有一些体型较大笨重的种类,常栖息在隐匿的场所。
鸣叫
鸣声通讯是螽斯的主要通讯方式,雌雄螽斯以鸣声联络的方式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种类型最常见即雄性鸣叫,而雌性趋向鸣叫的雄性,此过程中雌性不产生任何声信号。另一种类型是雄性鸣叫之后,雌性也发声,此声信号用于回答雄性的鸣叫。多数种类以第一类型的方式鸣声联络,雌性螽斯能够鸣叫发声为少数。
防御
部分螽斯体型较大,行动缓慢,容易在林下的植被蝙蝠和各种鸟类捕食,螽斯作为处于食物链低端的昆虫,为避免被天敌捕食,拥有各种防御行为至关重要。
伪装
螽斯的颜色为绿色,有些种类为暗色或有斑纹,它们的翅膀像椭圆形的叶子,模仿叶子的脉路。翅膀上通常带有水滴状、不规则状的斑块,使得螽斯的看上去似腐坏的枯叶或者树枝。还有的螽斯与其赖以生存的树皮相似。这样的伪装,使得螽斯的极具隐秘性。
体色恐吓
许多螽斯受到捕食者的刺激,会暴露后翅鲜艳的颜色、斑点,体型变大,保持这种暴露状态约1分钟。再者,像Bark-Mimicking katydids会暴露它红色的腹部,以达到让捕食者感到害怕或惊吓的效果。螽斯体色的多样,在白天吓退天敌的效果明显。
声音干扰
一些螽斯在面对捕食者时,会发出干扰的声音,其独特的鸣叫让捕食者听后受到惊吓,如Bark-Mimicking katydids、Aposematic katydids。螽斯在夜晚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对天敌(如蝙蝠)在夜晚捕食有着干扰效果。
尖刺守卫
某些的螽斯身上带有保护尖刺,少数种类螽斯的刺覆盖了身体大部分,多数种类刺通常在腿部,在后脊椎上发育的最好,指向后方,也有螽斯的尖刺在前胸或头部。锋利的尖刺可以对捕食者造成严重的伤害。例如Aposematic katydids就有巨大且锋利的角质刺。
生长繁殖
生长特性
螽斯为不完全变态类昆虫,螽斯的一生需要经历卵、若虫、成虫3个阶段,需要完成6~7次的蜕皮才能成为成虫,多数螽斯最后三次蜕皮间隔时间为4天、6天和9天。在昆虫学上称最后一次的蜕皮为羽化。从卵孵化到死亡计算,大型螽斯的寿命一般在5个月左右,小型螽斯的寿命要短一些。若按卵产出计算,螽斯的寿命只有一年左右。
繁殖方式
螽斯采用精包外挂,体内受精的繁殖行为模式。在繁殖期间一般是雄性鸣叫,求偶,吸引雌性前来交配。交配后,雄性螽斯会产生精包挂在雌性生殖器末端,“精包”是雄性螽斯送给雌性螽斯的婚礼礼物,以获得受精权,在雌性取食精包时,精包外的精护保护精荚不被雌性螽斯吃掉,精子乘机进入雌螽斯体内,等待卵子排出后受精。对于不具精护的螽斯,雄性螽斯在交配后不立刻离开雌性螽斯,防治雌性螽斯吃掉精荚。多数雌性螽斯将卵产在地下,如乌苏里蝈螽;而草螽科(钩额螽除外)和露螽科的种类,则是把卵产在植物体内(或体表)。螽斯产卵前,会尽量多角度将洞钻大,产卵后洞埋好。自然条件下,要隔一年才孵化,8月前产的卵,第二年夏季破土成虫,8月后产的卵,第三年夏季才破土成虫。
人工养殖
场地选择
螽斯的养殖分棚养和室内。棚养,一般有棚养包括大棚、拱棚和土暖棚等,初养者可选用拱棚,建造和管理比较容易方便,建棚地要避开避开地势低洼潮湿和风口处,选好地形地块后,先种上黄豆或小麦,以备螽斯自由采食。室内养殖的优点是占地面积小,管理方便不受气候条件所影响,可用水泥和砖做一个多层的螽斯养殖地,以备蝈蝈日后产卵。
养殖器具
螽斯的养殖器具有盆、罐、盒、笼等。盆和罐为泥土和陶土烧制而成的圆形容器,用旧器较好。虫盒可以为正方,长方或圆形,它的上面通常装有透明玻璃,底部装有食盒,且铺上大粒净沙或卵石。虫盒的周围要有通气口,可根据虫体大小选择合适的虫盒。在市面上的虫笼形态各异,有正方,长方,馒头形等。虫笼用高粱,竹木或金属丝编制而成,通气性好。
引种孵化
选个体大、色泽亮、活动能力强的优雅蝈螽作为种源,放入养殖器具中,覆盖上纱罩,雌雄比例控制在2:1或3:1,也就是每只雄虫搭配2到3只雌虫。每天及时提供食物,雌雄成虫会迅速开始交配。大约两周后,雌虫开始产卵。此时,可直接将产卵床放置在温暖的地方,等待幼虫孵化。
刚孵化出的若虫呈翠绿色,稍作休息后,可将其转移到养虫笼中,进行分笼饲养。经过5~8次蜕皮,逐渐发育成为成虫。
饲喂管理
螽斯若虫怕闷热,要配合暖房降温,定时通风,应选在每天中午前后温度最高时开窗通风。在室内温度没有降到最低限时,通风时间尽量延长。暖房内空气要达到清新,防止烟、酒、香料、化妆品等异味侵入,以防止对若虫造成影响。
喂养螽斯的饲料主要有三大类,即黄豆(青豆)、羊肝、胡萝卜。黄豆含植物蛋白质很高,每百克中含36g以上,羊肝的维生素A含量很高。胡萝卜营养齐全,所含粗纤维有极好的利便作用,对若虫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因为若虫食量小,喂养时一次不要太多,以免造成浪费。每天的食料要保持新鲜,现做现喂,不要喂隔日食,喂食要定时,每天1次即可,2次更好。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螽斯科下共有633种被IUCN记录,其中灭绝(EX)1种,极危(CR)50种,濒危(EN)67种,易危(VU)79种,近危(NT)73种,无危(LC)292种,71种缺失(DD)。
种群现状
原分布于美国的Neduba extincta在1996年已灭绝;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所记载的630种螽斯科昆虫中,有部分物种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例如Poecilimon pechevi,该物种的栖息地质量和成熟个体数量持续下降。
濒危原因
导致导致螽斯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栖息地被破坏。例如Isophya longicaudata物种分布的黑海沿岸的城市化地区,那里密集的基础设施发展导致物种居住面积和生境质量持续下降;由于人类住区和旅游基础设施发展的扩大,Broughtonia domogledi物种也正在面临生境的丧失和退化。
保护措施
Rhacocleis trilobata物种,在其分布范围内要管理的最明显的威胁是野火的威胁,而适当的野火管理最有可能使该物种受益。Sardoplatycleis galvagnii物种唯一已知的分布地点是在Parco Nazionale del Golfo di Orosei e del Gennargentu内,但该物种没有受到任何特殊保护。由于该物种非常稀有,而且只在一小片地区被发现,因此建议在当地社区开展教育和提高认识。而Ephippiger diurnus在德国被列为受保护的物种,在其分布范围的北部受保护。
主要价值
观赏价值
螽斯个体矫健,体态优美,尤其是鸣声各异,可谓是昆虫“音乐家”中的佼佼者,赏玩娱乐价值很高。声调或高或低,声音或清或哑,给大自然增添了一串串美妙的音符,深受人们的喜爱。
美学价值
蝈蝈除了鸣声悦耳之外,其形态也非常美观,具有很好的美学价值。因此,还可以制作成人工琥珀、虫草画框等各种精美的工艺品。
危害与防治
物种危害
螽斯属直翅日昆虫,是一类与农林牧业关系十分密切的昆虫,多取食禾本科植物的茎叶,是重要的农业害虫。部分螽斯会危害作物,如桑树、苹果果实等。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一是加强果树管理和桑园冬耕工作,破坏虫卵越冬场所,降低虫口基数。二是螽斯个体大,行动不灵敏,易发现,可进行人工捕杀。
化学防治:选用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进行防治。在螽斯发生为害初期,可对果树喷洒杀灭菊酯乳油或敌杀死乳油。也可用1605乳油或敌百虫晶体加柴油进行喷雾。而桑树则可利用灭多威敌敌畏进行防治,因这2种药剂的触杀效果好于胃毒效果,选择晴天早晨或傍晚螽斯在树稍上取食时防治,可便于药剂直接触杀,提高防治效果。
相关文化
祭祀
中国古代的先民发现螽斯繁殖能力强,后代很多,故将其视为祭祀的圣物,借此表达对生命繁衍的企盼。原始社会时期,大禹就开始崇拜螽斯,在《玉篇·虫部》中将螽斯称为“禹虫”,再者《荀子》中有记载“禹跳”一词,形容后人祭祀禹时的动作很多是模仿螽斯跳步的。
象征
高亨先生认为《诗经·周南·螽斯》是劳动人民讽刺剥削者的诗歌,螽斯为数量多且吃尽百姓庄稼的害虫,诗中用螽斯比喻上层统治者子孙众多,征收掠夺劳动人民的粮食,不劳而获,表达了劳动人民反到削反压迫的心声。而战国时期屈原《九歌·少司命》中的少司命真实身份是司中,而“司中”与“斯螽”同音,“斯螽”亦螽斯也,少司命的形象正是根据螽斯暑生寒死的形象设立的,象征了苦短的爱情悲剧。
绘画
螽斯题材为宋画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草虫门类,且流传至今的作品较为丰富。如黄筌《写生珍禽图》、赵昌《写生蛱蝶图》、韩佑《螽斯绵瓞图》等。
建筑
清朝时期的紫禁城,皇宫内廷西六宫的街门以螽斯命名,意在祈盼皇室子孙昌盛,帝永延,是皇宫中后妃们祈福和绵延子嗣的圣地。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1 21:38
目录
概述
动物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