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斯(拼音:sī)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西周金文,古字形从斤,其声,斤是斧一类的砍伐工具。“斯”本义是劈、劈开,引申为用工具或手使分开。这些意思后来写作“撕”。“斯”后假借作指示代词,表示此、这样、这个、这里。后虚化为连词,表示就、于是。
文字源流
形声字。“斯”在金文中写作图1、2等形,由“其”“斤”两部分组成。其中“其”作声旁,“其”本义是畚箕,在此仅作不表义的声旁,用来指示读音;“”的古字形像砍树的斧头,在这里有砍伐、削除的寓意,在此用作形符。小篆(图6)、隶书(图7、8)、楷书的基本结构与金文相同,只有笔画曲直的变化。
“斯”是“斤”为形,“其”为声的形声字,本义指劈开。《说文解字》:“斯,析也。”析是劈开木头的意思。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本书木部:析,破木也。与斯双声,实即一语,故许以析训斯也。”《诗经·陈风·墓门》:“墓门有棘,斧以斯之。”这里的“斯”就是用的本义。
“斯”由本义劈开,转指一般的分开,如《庄子·则阳》:“斯而析之,精至于无伦,大至于不可围。”
早在先秦时期,“斯”就被假借为代词,相当于“此”“这”。后来发展为承接副词,再发展为承接连词。这些假借义成为“斯”的主要意义后,后人在“斯”的基础上增添形旁“手”造出“撕”来表示“斯”的本义。
详细释义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训释
说文解字
【卷十四】【斤部】息移切(sī)
析也。从斤其聲。《詩》曰:“斧以斯之。”
说文解字注
“析也。”注:以叠韵爲訓。《陳風》曰:“墓門有棘,斧以斯之。”傳曰:“斯,析也。”叚借訓爲此,亦叠韵也。《殷其靁》傳曰:“斯,此也。”
“从斤,其聲。”注:其聲,未聞。斯字自《三百篇》及《唐韵》在支部無誤,而其聲在之部,斷非聲也。息移切,十六部。
广韵
息移切,平支心 ‖ 斯聲支部(sī)
斯,此也。《説文》曰:“析也。《詩》曰:‘斧以斯之。’”亦姓,《吴志·賀齊傳》有剡縣史斯從。息移切。二十六。
康熙字典
【卯集下】【斤部】斯
古文:𣂕
(sī)《广韵》息移切。《集韵》《韵会》相支切,并音私。《说文》:析也。《尔雅·释言》:斯,离也。注:齐陈曰斯。《诗·陈风》:墓门有棘,斧以斯之。笺:维斧可以开析之。《吕览·报更篇》:赵宣孟见桑下饿人,与之脯一朐,曰斯食之。注:斯,析也。
又《尔雅·释诂》:斯,此也。《易·解卦》:朋至斯孚。《诗·召南》:何斯违期。
又《诗·小雅》:鹿斯之奔。疏:此鹿斯与𩦡斯柳斯,斯皆辞也。
又《礼·玉藻》:二爵而言言斯。注:斯,犹耳也。疏:耳是助句之辞。又卽也。《书·金縢》:大木斯拔。又贱也。《後汉·左雄传》:郞官部吏,职斯禄薄。注:斯,贱也。
又《正字通》:鸡斯,马名。商王拘西伯於羑里。太公得犬戎鸡斯之乘,以献。
又波斯,国名。
又姓。《吴志·贺齐传》:剡县史斯从。
又与鲜同。《诗·小雅》:有兔斯首。笺:斯,白也。今俗语斯白之斯作鲜。齐鲁之闲声近斯。
又与纚同。《礼·问丧》:鸡斯。注:当为筓,纚声之误也。
又《集韵》山宜切,音釃。义同。
(sì)又《集韵》斯义切,音赐。《诗·大雅》:王赫斯怒。笺:斯,尽也。《释文》:郑音赐。
又《韵补》叶新於切。蔡邕《短人赋》:热地蝗兮芦即且,蒲中蛹兮蚕蠕须,视短人兮形若斯。《集韵》:或作撕,亦作廝。
汉字书写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其”“斤”宽窄相当,顶部“其”略高,底部“斤”低。“其”,居左半格;右竖高于左竖,在竖中线左侧;框内下横在横中线;第六笔横起笔偏左。“斤”,竖撇收笔“其”下侧;横笔起笔横中线上侧。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方音字汇》、汉典)
参考资料
.汉典.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07 21:06
目录
概述
文字源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