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屠
汉语词语
断屠,拼音duàn tú,旧时岁时风俗,禁止屠宰,流行于全国各地。
读音
拼音:duàn tú
注音:ㄉㄨㄢˋ ㄊㄨˊ
解释
旧称“禁绝杀生”。每逢天灾或某些特定的日子,由官府出告示禁止宰杀牲畜。俗信杀生过多,会激怒葵,兴水旱灾惩治世间。凡逢断屠日,民间一律禁止杀生,不吃鱼肉荤腥。有人身穿蓑衣,穿街走巷,维护断屠,祈求消灾赐福。
谓禁绝屠杀畜类。史载我国断屠之制,起于唐高祖。初断屠杀以顺节令,或于帝王生日下诏断屠,以长福德。后佛法兴隆,于斋月、斋日,帝王常下诏断屠;断屠日非唯不杀畜生,国亦不行刑。
引证解释
1、禁止屠宰。
隋书·高祖纪下》:六月十三日是朕生日,宜令海内为武元皇帝 、元明皇后断屠。
洪深《青龙潭》第一幕:从前做知县老爷的,要了要替百姓求雨,一面出告示断屠。
2、停止执行死刑。参见断屠日、断屠月。
(杂语)高承事物纪原曰:唐会要曰:武德二年正月,诏自今以后,每正月五月九月及每月十斋日,并断屠。此断屠之始。
通俗编二十曰:隋书礼志,只雨不应,乃涉市禁屠,百官断伞扇。许观东斋记事,隋高祖仁寿二年,诏六月十三日,是朕生日,宜令海内断屠。则此事隋已有之,不始于唐。
参考资料
资料.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1-04-14 21:08
目录
概述
读音
解释
引证解释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