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鬼传》又名《钟馗斩鬼传》《钟馗捉鬼传》《捉鬼传》《平鬼传》《钟馗传》《第九才子书》《斩鬼传》《说唐平鬼全传第九才子书》等,是清代刘璋作长篇神魔小说。成书于清康熙年间。
内容简介
《斩鬼传》全书凡十回,叙钟馗斩鬼故事。唐代德宗年间,才高而貌丑的秀才钟馗到长安应试,为主考官韩愈、陆贽所重,取为第一。但朝见皇帝时,德宗嫌其貌丑,奸臣卢杞又乘机进言,要取消他的状元资格。钟馗大怒,夺笏乱打,德宗喝令拿下。钟馗见有冤无处伸,拔剑自刎而死。死后,被德宗追封为“驱魔大神”。他到地府报到时,阎王认为阳间妖邪最多,又派他到阳间斩鬼。他在赴任途中收含冤、负屈二鬼为辅佐,又令会变蝙蝠的一小鬼为向导,越山涉河,力排万难,一连除掉涎脸鬼、色鬼、饿鬼、假鬼、奸鬼、捣大鬼、冒失鬼、抢渣鬼、仔细鬼、讨吃鬼、地哩鬼、叫街鬼、急急鬼、遭温鬼、浇虚鬼、轻薄鬼、缠绵鬼、黑眼鬼、龌龊鬼、温尸鬼、不通鬼、诓骗鬼、急赖鬼、心病鬼、醉死鬼、抠掐鬼、伶俐鬼、急渎鬼、丢谎鬼等三十六鬼。钟馗完成任务后,被玉帝敕封为“翊正除邪雷霆驱魔帝君”。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斩鬼传》取材于中国自唐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的鬼怪故事,书借阴曹地府,曲尽世态人情,寄托着作者和人们抗拒邪恶势力的理想。作者刘璋,中举人后二十七年(康熙三十五年中举,雍正元年任职)才当上直棣深泽县令,在任期间他革除弊政,深受百姓爱戴。后因前任问题牵连而革职。作者为人正直,涉世很深,对清初败坏的社会风气及病态现象极为不满。对于一些“既无犯罪之名”,又“无得罪之状”,治罪不可,报应不能,连阁王都感到“最难处治”的啊事,刘璋却思量借助正义的力量来消除。作者本着“具有一副大慈悲心,行大慈悲事”(《斩鬼传自序》)的指导思想,将各式各等社会丑恶现象一一抉出,描摹出其丑恶特征,“发其隐情”,假托钟馗,加以剪除,以引起人们警惕,并告戒丑类。
清初刘璋的《斩鬼传》以民间传说钟馗斩鬼为题材,以揭露和批判社会不良风气和人性弱点为主要内容。据王青平考证,《斩鬼传》的成书不晚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其时刘璋22岁。
人物介绍
钟馗,面貌丑陋,但才华横溢,人品正直。这样的描写增强了钟馗才高被黜的悲剧色彩。钟馗参加考试时,主考官为吏部左侍郎韩愈,副主考为学士陆贽。两人同心合力要为朝廷选拔人才,无奈所阅之卷,不是迂腐可笑,就是放浪不羁,甚至平仄不和,韵律未谐,信口胡诌,文字不通。及至看到钟馗卷面,韩、陆两考官为其清新俊逸的文字、雅正端严的体裁所折服,遂将钟馗取为状元。不料金殿传胪之时,唐德宗嫌钟馗貌丑意欲不取,主考官韩愈力谏皇上,不可因人的外貌而弃其才,而且人之优劣,并不在于外貌。并以历史人物为例,力谏皇上引以为鉴。德宗拒不纳谏,宰相卢杞见状,以所谓状元必须内外兼全为由,曲意逢迎皇上。钟馗闻言大怒,舞笏便打宰相卢杞,皇帝命武士将钟馗拿下。钟馗盛怒之下,竟将站殿将军腰间宝剑拔出,自刎而死。皇帝方才醒悟,遂将卢杞发配岭外,以正妒嫉之罪。封钟馗为驱魔大神,遍行天下,以斩妖邪,仍以状元官职殡葬。
含冤,钟馗的辅佐之臣,为一介寒儒,终日以吟诗作赋为本,但与他的满腹才华相随的,却是极为贫困的生活。大比之年,承蒙贺知章赏识,取为探花及第。然而,宰相杨国忠欲以己子为状元,遂奏本污贺知章朋比为奸,贺被罢职,含冤功名亦被革退。含冤气愤不过,一头撞死。
负屈,钟馗的辅佐之臣,为将门之后,自幼受习弓马,颇有百步穿杨之技,无奈屡举不第。投军从戎之际,恰值吐蕃作乱,他随安禄山征讨,乱军中救其生命于危难之中。回朝后安禄山反恩将仇报,使其顶罪而亡。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就《斩鬼传》中个体的鬼所蕴涵的寓意而言,实则为阳间即现实社会某些人的恶习。这些鬼的恶习,除了少数与人的性格有关,诸如,温斯鬼的拖沓、冒失鬼的莽撞等。大多数的恶习,则是某种恶德的化身,作者点明作品中诸多鬼类的恶习,是败坏社会风俗的恶德:“且夫王者之天下也,在维其风俗。即如捣大鬼风倡,而人无诚实;诓骗之风倡,而人多作伪;仔细、龌龊之风倡,骨肉寡恩。夫人而至于无实,至于诈伪,至于寡恩,尚得以为善乎?即如风流、糟腐、好酒、贪色未可以为不善也,似也。然风流也,而玷污名教;糟腐也,而泥滞鲜通;好酒贪色也,而败坏威仪,淫乱风俗。”《斩鬼传》第一回阎君亦谓:“此等鬼最难处治,欲行之以法制,彼无犯罪之名;欲彰之以报应,又无得罪之状也。曾差鬼卒稽查,大都是习染成性之罪孽。”可见这些所谓“习染成性之罪孽”,不属于法制所管辖,而是为道德所规范的恶德。作品中阎君还对钟馗说:“凡人鬼之分,只在方寸。方寸正时,鬼可为神。方寸不正时,人即为鬼。”这里的所谓“方寸”,实际上可以理解为道德标准,如违背道德标准则为“恶鬼”及其所蕴涵的恶德。比如,书中写捣大鬼专门说谎,诓骗别人的财物,他的一身行头,头上戴得紫金冠,身上穿得白花袍,坐下骑得瘦腰马,也都是行骗得到的。其他如诓骗鬼、抠掐鬼、丢谎鬼、急渎鬼、抢渣鬼、寒碜鬼、龌龊鬼、仔细鬼、讨吃鬼、耍碗鬼、温尸鬼、缠绵鬼、风流鬼、色中饿鬼、诞脸鬼、偷尸鬼,等等,都蕴涵对恶鬼恶德的讽喻意味。
而从作品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世间鬼魅之多,无处不在。这表明作者的现实讽喻不仅是某个鬼类的恶德,即个人的品德,而且具有对道德沦丧,世风日下的普遍社会现象的讽喻意味。作品开篇有诗云:“世事浇漓奈若何,千般巧计出心窝;止知阴府皆魂魄,不想人间妖魅多!”钟馗也曾对世间鬼魅之多表示惊讶:“不料世间有这些鬼魅”书中还特意借阎君之口向钟馗点明,阴曹地府中“并无一个游魂,敢与作祟,尊神要斩妖邪,倒是阳间最多,何不去斩?并指出这些恶鬼也即恶德在阳世间举世皆存:“大抵繁华的所在,捣大抢渣等鬼多些,其余散处四方,总无定踪。”从书中对众多鬼类恶德的描写,也可以看出这一点。如诓骗鬼、抠掐鬼、丢谎鬼、急渎鬼,也有捣大鬼一样坑蒙拐骗的道德败坏行为。再如,抢渣鬼、寒碜鬼的同流合污;龌龊鬼、仔细鬼的贪财吝啬;讨吃鬼、耍碗鬼的奢侈堕落;温尸鬼的懒散拖沓;缠绵鬼、风流鬼、色中饿鬼的好色放荡;诞脸鬼的寡廉鲜耻;偷尸鬼的鸡零狗盗,不一而足。可见,作者认为道德沦丧不仅是个体的品德问题,更是整个社会风气的败坏。
艺术特色
《斩鬼传》主要通过正面描写群鬼的外貌、言行举止,侧面交代群鬼的生平经历来塑造人物。小说第二回中,捣大鬼一出场就是一副洋洋自得、装腔作势的模样,作者用一短篇韵文介绍了捣大鬼后仍故意不交代明白,只是说:“原来此鬼一生好捣,今日来原欲捣这些和尚,骗些钱使。”这是正面刻画,即实写。后来通风老人向咸渊解释了捣大鬼的身世,则属于侧面描写,即虚写。之后捣大鬼等三鬼与钟馗等人交战,将钟馗等人折腾得“牙痒的牙痒,筋疼的筋疼,恶心的恶心”,这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正面刻画。知客对温尸鬼的粗略介绍是虚写,众人眼中温尸鬼的疲惫慵懒模样和他自已慢条斯理的自述则属实写。至于无耻山寡廉洞的五鬼,通风老人的介绍是侧面描写,五鬼与钟馗交战所表现的各自的性格则是正面实写。还有文笔粗鄙可笑的不通鬼、急赖鬼向仔细鬼等的详细交代是虚写,之后其-窍不通却自以为是的表现则为实写。其他如倒塌鬼、低达鬼、风流鬼、遭瘟鬼、黑眼鬼、发贱鬼等的出场描写和性格刻画也属于这种情况。
《斩鬼传》塑造形象的一个明显特色,是用勾勒速写的手法,寥寥几笔就将一个颇具特色的鬼魅形象;刻划得活灵活现。如捣大鬼,吹嘘起来没边没际,竟说自己与弥勒佛同门学道,“后来他作了西方尊者,俺占了南瞻部洲。上管天,下管地,其尊无二,掌天立地大将军。所以三官大帝,见俺尚称晚生;十殿阎君,见了俺自称卑职”。再看其外形描绘:“两道扬眉,几生头顶心边;一双瞪眼,竟在眉棱骨上。谈笑时面上有天,交接处眼底无物。”“脚不踏地,从半空,中去了”。笔墨如此经济,却将人世间那些狂妄自大、目空一切的吹牛大王的嘴脸,活脱脱地给以曝光,尤其是外形描述更是字字传神,入木三分,令人叫绝。又如仔细鬼临终时“吩咐儿子道:“为爷的苦扒苦挣,扒挣的这些家财,也够你过了。只是我死之后,要及时把我的这一身好肉卖了,天气炎热,若放坏了,怕人不肯出钱。”刚断气又活了过来,对儿子说:“怕人家使大秤,要你仔细,不要吃了亏,就是牵计这个大事。”寥寥数语把仔细鬼的“禀性悭吝,情甘淡泊”的形象勾勒得无以复加。
《斩鬼传》的另一个艺术特色,是诙谐的笔调与夸张手法揉为一体,使作品的讽刺意味更浓。前文所录两例,既是简炼的勾勒,又是诙谐和夸张的巧妙联用。夸张的诙谐使故事更显得幽默,诙谐的夸张使人更感到真实。
后世影响
由于钟馗信仰在民间的广泛流传,《斩鬼传》不仅对后世小说尤其是讽刺小说的创作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而且对民间文学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第一,《斩鬼传》的钟馗打鬼题材直接影响了后来的《平鬼传》和近代张恨水的《
新斩鬼传》,间接启发了以鬼域反映现实生活的《
何典》,并对晚清《梦平鬼奴记》《
精神降鬼传》等通俗小说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启发和影响。清水云道人的《平鬼传》同样写钟馗奉命斩鬼一事,他率领神茶、郁垒二将与万人县无二鬼领导的群鬼联盟作战,经过几番较量终于取得胜利。晚清张南庄的《何典》则叙述了活鬼之子活死人如何经历困苦磨难,在机缘巧合下遇到仙人指点,最后镇压叛乱,得以加官晋爵并和自己的心上人臭花娘结成美满姻缘的故事。《何典》这种“谈鬼物正像人间,用新典一如旧典”的故事叙述模式明显来源于《斩鬼传》。
版本信息
现存主要版本有清康熙初稿手写本,藏首都图书馆;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正心堂抄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清乾隆怀雅堂抄本,藏国家图书馆;清乾隆抄本,原郑振铎藏;清乾隆五十年(1785)抄本,原吴晓铃藏;清乾隆莞尔堂藏板本,藏首都图书馆、英国伦敦博物院。1980年长江文艺出版社排印本、198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小说史料丛书”《古本平话小说集》、1990年辽沈书社“中国神怪小说大系”《荒诞奇书》排印清乾隆抄本、1989年北岳文艺出版社排印本,中华书局“古本小说丛刊”、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清乾隆五十年抄本。
作者简介
刘璋字于堂,号介符,别号烟霞散人、樵云山人,山西太原人。康熙三十五年(1696)举人,雍正元年(1723)任深泽县令,四年,解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