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翳
宿翳
宿翳,中医病名。见于《目经大成》。宿翳是指黑睛疾患痊愈后,结成瘢痕,表面光滑,边缘清楚,无红赤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翳病类疾病。据其厚薄、形状而有不同的名称,如冰瑕翳、云翳、厚翳、斑脂翳。其对视力的影响,取决于不同的位置和厚度。相当于西医学的角膜瘢痕。
名词解释
宿翳是指黑睛疾患痊愈后结成瘢痕翳障,表面光滑,边界清楚,无赤痛畏光的眼病。相当于西医学的角膜瘢痕。
历史沿革
该病名首见于《目经大成·卷之二下·冰壶秋月》。宿翳的厚薄、透明度及其位置不同,对视力有不同影响,如《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述:“冰瑕翳证薄薄豫隐。或片或点,生于风轮之上,其色光白而甚薄,如冰上之瑕。若在瞳神傍侧者,视亦不得碍华,”又说:“斑脂翳证,其色白中带黑或带青,或焦黄,或微红,或有细细赤脉绊罩。有丝绊者则有病发之患。以不发病者论,大略多者粉青色,结在风轮边傍,大则掩及瞳神,掩及瞳神者,目亦减光。”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之角膜瘢痕。宿翳中的冰瑕翳、云翳、厚翳、斑脂翳又分别相当于西医学之角膜云翳、角膜斑翳、角膜白斑、粘连性角膜白斑。
病因病机
本病系黑睛疾病或黑睛外伤痊愈后遗留的瘢痕翳障。黑睛生翳多由外感风热或脏腑热炽所致,火热易伤阴液,且火邪易郁脉络,故瘢痕翳障的形成往往与阴津不足、气血瘀滞有关。
诊查要点
诊断依据
1、常有黑睛外伤或黑睛溃疡等病史。黑睛疾患遗下瘢痕翳膜不退。
2、眼内隐涩不适。翳膜位于黑睛周边者,视力影响小;位于黑睛中央者,可严重影响视力。
3、荧光素染色呈阴性。
病证鉴别
混睛障:黑睛呈灰白色混浊,如镜面哈气状,边界不清,且伴有眼部红赤疼痛,畏光流泪等症状。
相关检查
眼部检查:黑睛上有翳障,部位不定,形状不一,厚薄不等,或为冰瑕翳、云翳、厚翳、斑脂翳,其表面光滑,边缘清楚,荧光素染色阴性。位于黑睛周边者,多不影响视力;翳厚位于黑睛中部遮掩瞳神者,可不同程度地影响视力。
辩证论治
辩证要点
辨证首宜分新久,新患日浅者,耐心调治,可望收效。年深日久者,多不治。黑睛疾病后期,因久病伤阴,或热灼津液,阴津不足,辨证以眼内干涩不适之症及遗留瘢痕翳障为要点。黑睛宿翳日久,气血凝滞,辩证以黑睛宿翳、赤脉伸入翳中之症为要点。
治疗原则
治宜内外结合,用药总以补虚泻实,退翳明目为原则。
证治分类
(一) 阴虚邪恋
症状:翳障边界清楚,翳膜变薄,表面光滑,稍感畏光流泪,舌红苔薄,脉细。
治法:退翳明目。
方药:滋阴退翳汤加减。
常用药:知母、生地、玄参、寸冬、刺蒺藜、菊花、木贼、菟丝子、蝉蜕、青葙子、甘草。
(二) 气血瘀滞
症状:宿翳日久,或赤脉长入,形如毛刷,或呈分枝状,视物昏蒙,无其他症状,舌红苔薄,脉弦涩。
治法:活血行滞、退翳明目。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常用药: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熟地、白芍。
其他疗法
针刺疗法:采用眼周围与远端循经取穴方法。以睛明、承泣、睛明为主穴,太阳、合谷、睛明为配穴,每次主、配穴各一,交替轮取。
转归预后
宿翳治疗困难,一般翳薄而早治,可望减轻或消退;若年久翳老,用药多难奏效。
预防调护
慎饮食、避风寒、防止宿翳复发。
文献摘要
《秘传眼科纂要·论退翳难易》:“至若退翳之法,如风热正盛,则以祛风清热之药为主,略加退翳药;若风热稍减,则以退翳之药为主,略加祛风药、清热药。若一味清热,以至热气全无,则翳不冰即凝则燥,虽有神药,不能去矣。夫翳自热生,疔由毒发,发必在乌轮,乌轮属肝,则以清肝、平肝、行肝气之药,如柴胡、芍药、青皮之类,皆退翳药也。浅学者流,不识此理,惟执定蒙花、木贼、谷精、虫退、青葙、决明为退翳之药,又不辨寒热,信手摭拈,糊涂乱用,非徒取识者之笑,而且害人。”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4 22:34
目录
概述
名词解释
历史沿革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