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林隼(学名:Micrastur ruficollis)是隼科、林隼属的鸟类。体长33-38厘米,翼展50-60厘米;体重160-230克。雌鸟与雄鸟相似,但体型较大。该物种有两种色型:灰色型和褐色型,在这两种形式中,蜡膜、眼先和眼环都是橙黄色的,鸟喙黑色。眼睛从深黄色到浅棕色,腿和脚黄色。褐色型的雄鸟下体有更多条纹。
形态特征
斑林隼体长33-38厘米,
翼展50-60厘米;体重:雄鸟160-167克,雌鸟195-230克。雌鸟与雄鸟相似,但体型较大。根据品种的不同,它有时会有褐色,而且它的下体可能比雄鸟的更有条纹。该物种有两种色型,在这两种形式中,蜡膜、
眼先和非常明显的眼环都是橙黄色的。鸟喙黑色。眼睛从深黄色到浅棕色。腿和脚黄色。
亚成鸟的上体是深棕色,臀部有白色斑点,下体的颜色从白色到肉桂色不等。细黑条间隔很宽。它的颈背上也可能有一个白色的半领。
栖息环境
斑林隼通常生活在海拔2500米处,最高可达2700米。主要栖息于成熟的高地森林中。在中美洲,该物种通常仅限于成熟的热带森林。然而,在南美洲,斑林隼生活在其他类型的森林和林地中,甚至是相对干旱的地方。例如,在亚马逊生物群落中,它最常出现在次生林、
长廊森林、潮汐沼泽森林、半落叶林和森林边缘。在巴西阿卡,斑林隼更喜欢受干扰的森林类型,包括自然次生森林和人造森林,包括竹子和岩石露头上更开阔的季节性干燥森林,但一般来说,它们是一种避开人类影响太严重的栖息地的鸟类,需要原始林或成熟的次生林在任何地方持续存在。
生活习性
留鸟。该物种飞行敏捷而迅速,可以在飞行中追捕猎物。不在天空盘旋。由于其短而圆的翅膀,它能够快速穿过森林。
斑林隼主要以小鸟、哺乳动物和有鳞动物为食。像“鹰”一样,它们经常安静地坐在树枝上等待猎物出现来捕食猎物。当猎物到达时,斑林隼会迅速伏击它们,试图通过短暂的飞行追击来捕获猎物。然而,斑林隼也使用其他技术来捕猎猎物,例如步行追逐猎物、跟随
行军蚁群以及通过“面盘”(facial disc)声学引诱鸟类。该物种还被记录从陷阱或笼子里抢走动物,例如在标记重新捕获研究中。
分布范围
分布于阿根廷、伯利兹、玻利维亚、巴西、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萨尔瓦多、法属圭亚那、危地马拉、圭亚那、洪都拉斯、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马、巴拉圭、秘鲁、苏里南和委内瑞拉。
繁殖方式
斑林隼在繁殖季节,雄鸟和雌鸟都会进行求偶表演,包括雄鸟的叫声和食物提供。它们经常单独或成对出现,经常在一起度过一个以上的季节。在树上的天然洞穴中筑巢,可以连续使用数年。该巢位于树冠茂密的覆盖下,在树上相对较高,距地面约12-23米。入口相当有限,大约15厘米宽,以避免掠食者。雌鸟留在巢中,保护巢穴免受
巨嘴鸟或
鹦鹉等其他穴居物种的侵害。产卵主要发生在旱季后期,孵化发生在雨季开始时,此时猎物丰度增加。每窝通常产2-3枚卵。如果第一个窝卵丢失,可以生产第二窝来补充替换。孵化期持续约33-35天,通常由雌鸟独自进行,但由巢旁的雄鸟喂养。
幼鸟在出生后35-44天离开巢穴,一般在38天左右。它们离开巢穴15天后开始捕捉地面上的节肢动物。一周后,就会跟随行军蚁并捕捉蜥蜴。它们在离开巢穴五周后开始追逐鸟类,然后雄鸟会减少带给幼鸟的猎物数量。孵化和筑巢期间的所有食物都是由雄鸟提供的。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9年ver3.1——无危(LC)。
种群现状
全球成熟个体数量估计为500,000-4,999,999只(Partners in Flight 2019年)。
趋势理由:在亚马逊森林及其大部分栖息地中数量相对较多。该物种在整个分布过程中都遭受栖息地丧失的困扰,但斑林隼似乎能够适应新的栖息地。然而,数量正在缓慢减少。一项遥感研究发现,过去三代范围内的森林损失可能达8%(Tracewski等,2016年);因此,该物种在三代内的减少幅度将小于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