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姑,一般佛教女信徒,是指经过皈依仪式﹝由出家并受过具足戒的僧尼主持﹞的女信徒,她有出家僧尼为「皈依师」,领有成为正式信徒的「皈依证」,证上载有皈依後新获得的「法名」。 “斋姑”是源于中国客家地区的一种独特的地方信仰,如今在印尼许多客家人聚居的地方还存在着。
基本简介
最简单的说法,就是指「带发持斋﹝吃素﹞信佛修行的女性」。但她与现在很多未出家的佛教女信徒并不一样。
因此,一般在家的佛教女性,她的「皈依师」一定是受过具足戒的出家僧尼。而这样的女信徒,在印度早期佛教的创立时代,就已是如此了。这种形式的佛教女信徒,就叫做「优婆夷」或「清信女」。
可是,「斋姑」的「皈依师」,往往是同为「斋教」的在家修行者,早期在台湾有传自中国大陆的「斋教」三派:龙华派、金幢派和先天派。这三派都是在清代传入台湾,有关它们的传承史、使用的经典、传播的地区、重要的领导干部等。
斋教三派特征
可以归纳「斋教」三派的几个共同特征如下:
1.强调是禅宗六祖惠能的法脉真传,并且是以在家修行者及弘法者的优越性自居。
2.批判出家僧尼的腐败和能力的不足。
3.有自己的道场、典籍、系谱、等级和仪式。因此,「斋姑」不等於「优婆夷」。
问题在於台湾为何有「斋姑」呢?她们的存在代表什麽社会意义呢?以及他们的历史角色如何会出现变革呢??
清代台湾
清代台湾「斋姑」出现的历史社会因素
一、清代法律对妇女出家的规定非常严格,要年满四十岁以上才能出家,等於快过了生育年龄,也比较没有性冲动。这是为了减少风化案件,以及降低女性的出家人口,因此,如未满四十岁,有修行意愿不想违禁出家,则以在家形式「带发修行」不失为可行之道﹝但妇女仍不可以带发居住在庵观内﹞。
二、未婚、孀居或残疾的妇女,既不便出家﹝或不符出家资格﹞,又不能随意进出或长期寄住佛寺﹝违律、犯禁﹞,所以要另设法找场所安置彼等的日常生活和宗教活动所需。有很多「斋堂」是私有产业,兼具养老和宗教安慰的双重功能。更深层的看,也是保障妇女生活的自主性,以及避免来自家族或男性霸权的任意宰制。当然,要过这样的生活,经济的独立是必要的,而在传统社会中通常要土豪、地主或仕绅的家族才有可能。所以早期创立和拥有「斋堂」往往也是社会地位的表徵,例如台南的慎德堂、台中的慎斋堂,都是此类的。
三、随家庭信仰传统而皈依「斋教」者。在这种情况,则相对会设有教派筹建的「斋堂」,且皈信者也未必入住,只是成为在家形式的「斋教徒」罢了。例如根据佛教学者王见川博士考察台湾安平地区,最早由龙华派设立的「化善堂」信徒资料,发现在日据大正时期的皈依信徒女性较多,年龄层在三十岁以下,超过三十岁仅有数人。这些信徒主要是小商人和工人的家庭妇女和小孩,妇女一概是「无业」,一个家族,往往有三、四代都因为这样成为信徒的。
四、清代的台湾,普遍缺乏受具足戒的僧侣,因此不但要设立「尼寺」不易,僧侣的无知、社会地位低落和行为上的污点﹝娶妻者很多﹞,也迫使佛教妇女只好选择「斋教」的信仰形式,其至进一步成为「斋姑」。
由以上四点,可以知道「斋姑」的形式不仅是清代社会形成的,并且也占有主流地位。
清代宗教冲突
清代在家众与出家众的相互宗教冲突与各自角色认同问题
但是这些自清代中叶之後,才先後在台湾各地出现的斋教徒和斋堂,虽然对於出家佛教僧侣的腐化,仍持其强烈的批判态度,一如西方基督新教改革宗徒对天主教当局和教职人员日益腐化严厉的批判。但彼等自身,仍无疑地,还强烈地自认为的确是属於在家禅佛教教派型式的一种,而非如持正统观念的出家禅徒之所常加以贬抑彼等为邪恶的宗教信念者。
因而,此两者的差别,事实上,也只是僧俗何者为尊?(即意味着:何者才是真代表正统的达摩禅佛教之继承者及其後学?)的宗教地位冲突和角色认差异的认定问题罢了。
所以,尽管斋教徒为了突出,其显然已优於出家禅佛教徒的自主性,并因而有其各自新创的教派传承、隶属经典、活动堂宇和宗教仪式等,都显示其足以相抗衡出家禅佛教徒的旺盛活力和快速扩张的发展趋势。
日据时期
日据时期开始出现的转型新貌与另类两性角色冲突
1895年,日本根据〈马关条约〉开始了对台长达五十年(1895-1945)的殖民统治。除政权变革,还带来日本式的佛教信仰,以及信教自由的扩大。
在清代被视为「邪教」之流的「斋教」,如今只是民间众多信仰方式的一种,不再有法律的歧视规定。妇女的自主性和社会地位,也随着教育机会的增加和社会观念的开放,而跟着改变和提升了。
在这种情况下,原先的「斋姑」逐渐转而皈依日益增多的僧侣,而成为一般的女信徒﹝即「优婆夷」﹞。在基隆月眉山灵泉寺、台北观音山淩云禅寺、大湖法云禅寺等新佛教道场都有尼众入住。
虽然如此,直到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维持原有的「斋姑」信仰形式,还是占绝对多数。
以高雄州阿莲庄大岗山的着名佛教女性道场「龙湖庵」来说,这是超峰寺的开创者永定法师为安置女徒弟于1908年另外新设立的。1932年时,庵内的住众近百名,剃发的﹝不一定受戒﹞只占少数,绝大多数都是带发修行的「斋姑」,以及南台湾妙龄女性短期前往静修或度假的。这种形态,持续到1953年,才因由大陆僧侣主控的中国佛教会,藉「大仙寺传戒」,大批为彼等落发和授戒才改变。当时有号称出家已数十年,收徒已三代的师祖,也和徒弟、徒孙一起受大戒的情形产生。
在此之前,由於桃竹苗一带的佛教女性﹝包括「优婆夷」和「斋姑」﹞,因日本总督府主导的「南瀛佛教会」经常举办讲习和发行佛教刊物;以及来自大陆福建涌泉寺的觉力禅师在创建大湖法云寺和因归化日籍而得兼台北万华龙山寺住持之後,特别针对女性讲习和培训,促成许多女性学员改「斋堂」为「佛寺」,或者新创本派﹝法云寺派﹞的专属「尼寺」,如台北中和的圆通寺、苗栗後里的毗卢寺、大湖的弘法禅院等,都标榜是新女性的现代专修道场,且对社会改造负有责任。这也是
台湾文化协会的启蒙运动,以及社会主义思潮盛行时期的一种意识型态的反映。
虽然如此,由於女权高涨和社会活动力增强,直接挑战了受传统儒家伦理意识影响的台湾本地男性尊严。这些男性在清代台湾社会,是政治领导阶层,价值观和舆论的操纵者。
如今,原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优势,被日本人夺去大半,新佛教女性又藉
日本佛教势力,也享有吸收社会资源及摆脱男性支配的极大自主性和动员力量。於是这些充满价值失落感的台湾本地仕绅,在彰化地区守旧派的文人鼓动之下,纷纷在媒体上撰文批评佛寺和「斋堂」藏污纳垢;其中尤以性犯罪和自由恋爱,更成了彼等攻击的焦点。
如此一来,有些新佛教女性便转而赴
日本佛教高等学府深造,以求加深日本化来对抗发自台湾本地传统仕绅的攻击。
关于转型
战后来自大陆佛教的强大冲击与现代性转型的出现
可是,第二世界大战爆发後,日本结束在台湾的殖民统治,连带地也为新佛教女性带来新的难题。在日本战败,台湾回归中国接管後,政府极力排除日本化的影响成了新的政策目标。1949年,大陆僧侣大批逃到台湾,更在戒严体制的权力结构之下,长期由出家男性藉传戒特权,压制实际人口占多数的出家女性。不论「斋姑」或日本化的新佛教女性,都得参与新的传戒活动和在头上烧戒疤,否则中国佛教会是有权力撤销其出家资格的。
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1971年台湾退出联合国,才逐渐有了改变。1970年以前,台湾经济才刚起飞,九年国民义务教育才推行不久,节育计画也正在初期阶段。以上这些因素未显着改善前,寺院财力薄弱,出家僧侣较之有外国财力支援的西洋传教士或在本地教会服务的神职人员,不但道德的形象不高,社会影响力也相对低微。并且寺产争夺的纠纷,更不时出现於大众媒体上,被社会纷纷议论和指责。影响所及,民众出家的意愿也随之削弱了。
所以负责传戒的中国佛教会,在1978年之前,甚至考虑让有些和尚结婚,来提高男性出家为僧的意愿。虽然主张最後未付诸实行,但大环境长期不利於佛教的发展,则是很清楚的。
在吸收信徒方面,台湾佛教界其实在1961年前後,已注意高学历佛教徒的吸收。当时是以设奖学金和筹组社团的方式,来吸引大专生亲近佛教,藉以对抗基督教和天主教在大专校园内的优势发展。为了避免社会的指责,当时大专的佛教社团主要是由在家居士领导。台大的校园,则长期禁止出家僧侣踏入,甚至连台大医院也公然拒绝出家的大专女生入院实习。而此时指导禅修的着名人物,即是南怀瑾居士。
然而,1971年我国退出联合国,以及1978年中共和美国建交,不仅是台湾外交上的重大挫折,也是西方教会在台湾本土影响力大衰退的决定性因素。因教会的影响力,是连结着外国的政治和济渗透力而起作用的。外交关系的断绝,以及同一时期台湾经济实力的大大提升,促使外国教会在政治奥援和财务的提供两方面都急遽缩减,单靠宗教本身的潜在影响,自然是较1971年前逊色得多了。
反之,本土意识的兴起,以及政治运动和社会运动的相继展开,为各种在野势力提供了更大的挥洒空间。台湾传统威权支配的统治形态,亦被形势所迫而不得不退让及推动改革和开放,多元价值观的社会开始落实了。台湾佛教的快速发展,也在这种情形下有了现实的可能。
先是大百货公司式的佛教道场在高屏溪上游出现,接着以援助东部弱势医疗体系佛教慈善团体,也在西部的原罪意识上起了强烈的道德共鸣;佛光山和慈济功德会,就是这两种宗教需求的具体成果。1991年,
麦格塞塞奖颁给证严尼师,即是代表了这一发展浪潮的高峰呈现。
对台湾社会来说,出家僧尼已不再是无知、无能和卑微的可怜形象了。彼等已取代、甚至超越了1971年以前的西洋传教士在台湾社会的崇高形象了。
在这种情况下,高学历女性的出家,或原有出家僧尼到外国深造,以求更高的资历和学养,在1981年以後已开始慢慢增加了。
1984年俗名李三枝的释恒清尼师在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获博士学位,旋即在台大哲学系任教,是此一趋势的最佳典范。而1989年2月,如学尼邀请恒清尼师创办「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象徵台湾佛教出家女性新﹝恒清,代表战後﹞、旧﹝如学,代表战前﹞两代的结合。
如学尼是受日本佛教高等建议出身的,由於战後的政权变革和大陆僧来台长期主控,以致她屈郁了几十年。但,1987年的政治解严,使中国佛教会的独霸时代宣告结束,佛教女性的发展限制,可以说已全然开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