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过饰非
汉语成语
文过饰非(拼音:wén guò shì fēi)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先秦·孔子及其弟子《论语·子张》、先秦·庄子及其弟子《庄子·盗跖》。
成语出处
先秦·孔子及其弟子《论语·子张》:“小人之过也必文。”
先秦·庄子及其弟子《庄子·盗跖》:“辩足以饰非。”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文过饰非”。
成语故事
《论语·子张》中子夏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小人之过也必文。”意思是小人犯了错一定会掩饰。在战国时期,有一次,孟子与齐国大夫陈贾讨论齐国攻打燕国对不对的问题时,说到了人不怕犯错误,只怕掩饰错误而又不能改正。
当时,燕人背叛了齐国。齐王说:“我有愧于孟子。”陈贾说:“大王不必忧虑。大王认为自己与周公谁更仁爱和智慧?”齐王说:“呀?这是什么话?”陈贾说:“周公派管叔监管殷国,管叔却带领殷人叛乱。尚若周公预先知道却仍指派他,这是不仁;若不能预知而派遣他,这是不智。仁和智,周公都不能完全做到,何况大王呢?请让陈贾去见孟子并作些解释。”
见了孟子,陈贾问:“周公是怎样的人?”孟子说:“是古代的圣人。”陈贾说:“他派管叔监管殷人,管叔却带领殷人叛乱,有这回事吗?”孟子说:“不错。”陈贾说:“周公是预知他将会叛乱而任命他的吗?”孟子说:“周公不知道。”陈贾接着说:“那么,圣人也会有过错吗?”孟子说:“周公是弟弟,管叔是兄长,周公的过错不也是合情合理的吗?况且古代的君子有过错就会改正,而现在的君子有过错却放任它。古代的君子,他们的过失就像日食和月食,民众都能看到;当他们改正时,民众都抬头仰望。现在的君子岂止是放任过错,还要为自己的过错找借口,来辩护呢。”
陈贾听了,觉得孟子说的话很对,现在的君子,甚至是国君齐王,也为自己的错误辩护,难怪他有愧于孟子。
成语寓意
其实很多人明明知道自己犯了错误,却不肯承认,偏要为自己的错误遮遮掩掩,或者找各种理由掩饰。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也没有完美无瑕的人。不能要求他人没有一点瑕疵,也不要强求自己每一步都踏在完美的节点上。有过错不能算是小人,有过错还要强词夺理,故意掩饰自己的错误,这就可以定为小人了。成语告诉人们,当犯下错误之后,不要急于去为自己开脱,去掩盖错误。而应该诚实地面对和正视错误,改正错误,并且勇于承担自己所犯下错误后导致的后果。犯错并不可怕,只知道掩饰和辩解是永远不能成长的。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文过饰非”指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含贬义,联合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运用示例
唐·刘知几《史通·惑经》:“岂与夫庸儒末学,文过饰非,使夫问者缄辞社口,怀疑不展,若斯而已哉?
邹韬奋《论文、杂感、随笔·硬吞香蕉皮》:“其实错了就老实自己承认,倒是精神安泰的事情;文过饰非是最苦痛的勾当。”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06 09:15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故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