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
洪湖市峰口镇文昌阁”气势雄伟,殿宇辉煌,重檐翘角,各踞一方,琉璃彩瓦,兽头相 望,外观双层,内殿直上,形同武昌大东门长春观内的“太清殿”之风貌。 “文昌阁”大殿供奉一尊大型“文昌帝君”圣像,还配供许多神像,阁内由 常明老丈主持事务,弟子徒从,各自繁忙。
基本介绍
鼎盛时期的峰口小镇,远看雾气腾腾,紫烟缭绕,市内熙熙攘攘,生意兴隆。有
风水先生过此发出高论:“置身于张家场隔河西望峰口地势,形若
凤凰,头西尾东,脉气盛旺,腹若添足,永世吉祥。”因此,峰口许多长者,闻言即动,为镇住地脉,推选谌绂纟旦举人为首士和一班名人志士,捐资募款,选址奠基。在峰口正街(现峰口解放街金属厂)上场,压堤当街,建造一座巍峨壮观的“文昌阁”,以镇地脉灵气。
尔后,正街下场(现峰口酱油厂处)也建起一座“镇南殿”,当街建殿,门向西南与“文昌阁”对峙相望,周镇峰口地脉,以保灵地永昌。
时值1926年,由举人谌绂纟旦牵头主办,旅长游龙祥出资,请来武汉高级工程师,搭起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的“五峰桥”,坚固无比,现今尚存。因发展需要接着又搭一座木桥,人们习惯叫“小桥”。有了这两座桥,终于实现了峰口“凤凰地形”。
古镇起源发展
从明朝嘉靖二十六(1547)年起“汉水于荆门沙洋段溃口十八年”,大水注入直埠河的长夏河(
夏水),因此大片湖面淤高而变成陆地。开始直埠
河口有几家姓张的居住,故称张家场(现峰口搬运站地段)。其后
江西、湖南客家纷至迁来或经商或是垦植。但长夏河每逢汛期,大水直冲垸里,泛滥成灾,人们就在张家场堵口接夏水。历史上有记载:迨清道光二十九(1849)年,
汉江涨大水,杨林关溃口,水势汹猛,在张家场冲了个大口,新堤姓刘的有祖坟葬在大口附近,怕冲走脉气,冬季请工将这一大口严严实实地封起来,故称“封口”,
沔阳州志对峰口有详细之说:“以封口之坝,挡洪水之峰,高坚无恙。”此即“峰口”得名之由来。
随着时日的推进,峰口这个地名逐渐取代了张家场。市贸发展迅速,手工业繁荣,商业兴隆,于
清朝中叶,峰口集贸市场逐步向
河西荒滩伸延。河西的乐胜垸堤外滩,是一块呈现三角形芦苇荒地,
河东的工商业者逐渐向河西转移而发展成商埠。“峰口”这个地名也随之移到河西了。
到清咸丰年间(1851),峰口依靠水路交通优势,市场商贸大为繁荣,上通监利、
江陵、沙市,下至
武汉三镇。由于交通运转便利,上述各地农副产品多在峰口集散。后来
汉口曾经有过7条轮船往来运输,使峰口商贸发展达到了顶峰,人们称誉峰口为“小汉口”。
气势
清光绪三十(1904)年,动工兴建儒教信仰的“文昌阁”,大门向着下街,门前蹲着一对大石狮子,右边围墙齐河边,左围墙外是人行大道,阁背面围墙外,建有6米高字仓一座,焚化字纸,尊崇孔圣,也为“文昌阁”配套壮观。“文昌阁”大门前,约有100多米见方的广场,太平时节做庙会、演戏剧等群众文艺活动,战时(
王劲哉抗日期间)就在广场上进行演武练兵等政治活动。
“文昌阁”气势雄伟,殿宇辉煌,重檐翘角,各踞一方,琉璃彩瓦,兽头相望,外观双层,内殿直上,形同
武昌大东门长春观内的“太清殿”之风貌。
“文昌阁”大殿供奉一尊大型“文昌帝君”圣像,还配供许多神像,阁内由常明老丈主持事务,弟子徒从,各自繁忙。
阁内长年香火旺盛,紫烟缭绕,求神香客络绎不绝。峰口“文昌阁”声名大振,兴隆一时。
迁废之由
1939年侵华日军进攻峰口驻军王劲哉部128师,用飞机狂轰滥炸,“文昌阁”也受损坏,阁内人员四散奔逃无人管理,香火中断。
抗日战争胜利生1945年秋,
国民军陈团率部进驻峰口,为军事防务需要,扩建马路,修筑碉堡,所以将“文昌阁”拆迁建到
东胜院中(现峰口一小基址),供奉三国名人,
刘备、关羽、
张飞三位端坐在神龛上,左右还有许多神爷,恢复了香火。
1948年间峰口解放,“文昌阁”内神像被废除,后改为公办小学。1954睥淹大水,学校被水冲毁,水退落后,重新恢复学校一直沿用至今。
“文昌阁”香火终断了五十多个春秋,待2002年由峰口一班善人又在乐胜街新建,将“文昌阁”改称“文昌诗”亦供奉三国上述三大名人,初具规模,香火旺盛,为峰口恢复了一处人文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