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阁
湖南省新化县文昌阁
文昌阁位今新化县第五中学,坐落在新化西南洋溪河畔,龙回山下。 学校占地78亩,现有班级35个,在校学生2408人。在编在岗教师115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19人,中学一级教师46人。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学校创建于公元1784年(清?乾隆甲辰)。其前身文昌课社,为科举时代课士之所,办学历史可溯至明宏治、嘉靖年间。宏治甲子(1504)年,邹大学中举,倡办私塾义学,大开读书应试之风,后太仆寺
少卿邹廷望,解组归里,于宅南创办三乡社学,“邑中子弟咸从之游,自此人才辈出,登贤书者络绎不绝”。
清朝乾隆壬午(公元1762)年,邑庠生邹世溢、陈律言、袁载常三人,参加乡试后返里,驻舟湘邑,登岸游览,见那里有一课会,返乡后即与地方贤达商议,决心创办一个文昌课社,“乐而从者62人”。岁时会文讲学,轮流课士,首任主事是后任宿松知县邹杰(字冠英,号万子,清?乾隆戊子举人)此可谓学校之始。
乾隆甲辰(公元1784)年,地方贤达邹世沂(字洁廷,号龙泉)、彭西川、邹景奎等,为“防闲易疏”,求固定之所,邀集同仁,捐集资材,在此龙潭湾依山傍水之处,创建 澜书院。邹世沂“虽时年七十有三,力已衰迈”,仍“一切竹木砖瓦,不惜亲劳”。历时三载,于乾隆丙午(公元1786)年秋告成。
书院正面为阁,高三丈,可登高远望,阁额书“洄澜”,阁颠奉祀文昌帝君,以宰斯文,故俗称“文昌阁”。阁下遍置座号,一仿贡院考棚规制。内竖正堂,四扇三间,茶厨厕圈俱备。正堂内祀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孔子圣像,故此堂又称大成殿。学子每日进院,先到大成殿拜孔子,然后入室受课。从此,文昌课社有了固定之所。科举时代,先后有邹廷望、邹晓舟令、邹春笙、邹祖贤等四人进士及第,举人、太学生不计其数,成就了这一时代的辉煌。
首任主事邹杰公元1768年中举后任桂阳县教谕,安徽黟县知县,调繁昌,再调宿松知县,均以循良著称。其为政虽无赫赫声,而所至崇学校、革陋规、击豪强,抚孤弱,雪冤狱,皆有名迹。他任宿松知县时,为县衙公署自撰楹联云:“受一文枉法钱,幽有鬼神明有宪;做半点亏心事,远在儿孙近在身。”他一生清贫,奉公守法。死后无钱安葬。葬后被盗,身首异处。
历经百余年,至光绪戊子(公元1888)年,太学生邹思古、甘肃后补同知曾季常、云南中甸同知邹德淹、选用训导邹陆希等看到书院,上雨旁风,栋楹梁桷圮坏,为求一劳永逸,相与倡议,捐资重建,更为砖制,一洗朴陋,焕然改观,即今存古阁状貌。共费“三千六百余金,始议捐修,百众踊跃,然富连阡陌,粟红贯朽,不足一钱者”也不乏其人。
清季,政府明令兴洋学,杨荫垣、邹玉台两先生,改书院设乡校,称为“文昌阁学堂”。受维新思想影响,学校除开设古文、唐诗、宋词等课程外,还学习欧美,增设了历史、地理、自然、美术、文体等课程。教员除那些德高望重的老秀才、举人教古文外,其余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他们有的留学日本,是同盟会会员,曾与孙中山、陈天华、黄兴、宋教仁、谭人凤、蔡锷、邹汉勋、邹代钧等交往。他们知识渊博、思想进步,上课很受学生欢迎。学校还常请谭人凤(鸭田人,离洋溪不远,今属隆回县)来校讲学,宣传“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建国方略”。非常振奋人心,学生邹天山、邹毓奇等参加了辛亥革命,成为骨干分子。而稍后的邹今辉,毕业以后进入黄埔军校,1926年任叶挺独立团营长,在汀泗桥战斗中身先士卒,英勇负伤,于1929年7月8日因伤势过重,久病不愈,为国捐躯。后国民政府追认他为团长,授中校军衔。
民国初年,知县邹德淹(字小范)从云南辞官返故里,与同仁会商,扩建校舍,并着手筹集资金,准备材料。但因局势变幻,兵祸蔓延,匪盗四起,人心恐慌,未动工而材料星散。学堂也于民国六年(1917年)停顿。
延至民国十三(1924年)年,教育界前辈罗元鲲、罗教铎、邹谦、邹任方等自省城返乡,共议复校,经大家商议,一致同意“正名为‘新化县第六区敦信高级小学校’”。延请了罗元鲲,罗湘遒、袁吉六(以上三人在一师教书时,为毛泽东同志老师)、邹曼之、杨冠陆、刘立人等一大批学者名流任教。高水平的教师,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成就了这一时期的辉煌。民国十五(1926年)年,新化举行全县小学生毕业统考,敦信高小的学生曩括了全县前十名。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县政府特授予“敦信之光”扁额,予以表彰。新化大同镇,为了赶上敦信,将高小的学制由两年改为三年,也没能赶上敦信高小。在此时期,许多敦信毕业生在大革命时期,投笔从戎,投身到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洪流中。如邹新助、邹子雄毕业后先后考入黄埔军校,邹今拔、邹今撰、邹今托兄妹,毕业后先后走上了革命道路,有的后来担任了重要的领导职务。
袁心湖(原名邹高清,字定才)1927年进入敦信高小学习,1929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后考入北洋工学院,1937年工学院被炸。袁组织抗日救国军南下,后得知北洋工学院迁往西北,急赴西安,辗转入延安,改名袁心湖,受党的派遣,打入绥远傅作义部队,任绥远省政府宣训科科长。1949年西安解放,任西北军政委员会联络处长。1953年,调中央直属机关,1955年赴开罗,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埃及、叙利亚大使馆参赞,后调任巴基斯坦总领事,多次受到周总理接见。1968年回国后任解放军总参谋部情报局一局局长,国家安全部副部长。现已离休。1984年元月22日视察母校,赋《重返母校次韵刘校长七绝》:“五旬戎马北京城,重来母校倍精神。莘莘学子千千万,为国为民共心音”。
民国十八(1929年)年夏,曾赞鹏首倡并捐光洋十块,在阁右前方土台上修筑凉亭,一月而成,以天桥通之。成为师生的休闲胜地。
九月,始议于阁左扩建校舍,但没有资金,大家说:“精卫填海、愚公移山,事在人为”。顾虑什么呢?于是大家一起动手,分头募捐,。邹高禀、萧微理、邹伯棠,罗惠如等又向旅省旅鄂同乡募款。但四方多难,时局不稳,年岁歉收,时作时辍,历时五载,始告其成,共费银洋四千三百余。邹氏武昌亚新地学社认捐五百银元。新舍两层六间,宽敞明亮,可容300人上课。学校除校本部外,还有学田162亩。所有基金、田业、铺房、钱币均刻碑刊载于墙。学校迈进了一个极其辉煌的时期,洋溪也成了著名的文化之乡。先后执长该校者为杨荫垣、邹寅仲、萧觉民、刘立人、罗德芳、邹石民、萧微理、罗乙燃、刘立人、邹高潭,而以刘先生最久,曾两度任校长,全乡英彦,皆出其门。
民国二十三年(1934)下学年,邹高潭接任校长。邹高潭,字福修,号绍衍,洋溪冷水巷人,生于1893年,毕业于湖南高等实业学堂(湖南大学前身)。邹先生博学多才,写得一手乾南园好字,在书法、美术、音乐诸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抗战初期,自编自导历史歌剧《木兰从军》,极大地鼓舞了民众的抗战热情,赢得了社会民众的广泛赞颂,至今人们还津津乐道,赞叹不已。邹先生以育才为已任。以教育为乐事,以学校为乐园。因时施教,抗战时期向学生发出“今天上学堂,明日上战场”的号召。鼓励学生奔赴抗日前线。林业部原办公室主任邹旭圃、清华大学教授谢玲、国防科技大学教授邹定仪、湖南大学教授邹隆清、湖南师范大学教授邹蕤宾,还有邹高懿、邹新第、曾华质、曾繁珞、曾文质、曾惠质、邹鲁等,都曾在其门下刻苦求学,打下坚实基础,后各有专长,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邹高潭先生任校长直至他生命的最后一息。1941年,他的大儿子大学毕业后,在辰溪兵工厂被日本飞机炸死,邹先生悲痛积愤,于1942年病逝。
邹高潭逝世后,罗德芳先生接任校长。罗德芳生于1890年,官名人焘,县立中学肄业,湖南第一专科教员养成所最优等毕业。罗先生教国文、历史、自然、卫生,字写得很好,平时为地方人写对联、号招牌,也行医,为人看病,还合八字,看吉日,会雕刻。先生为人正直,本分老实,村里有什么纠纷,总愿意找他调处。对学校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深受师生爱戴,乡民敬重。
罗先生任校长期间,正值抗日战争中后期。学校组织童子军,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统一着装,穿黄衣服,佩戴肩章、领章、帽徽,扎腰带,腰带上缀仁、智、义、勇。每人一根童军棍作武器。设有团部,有团长,下设中队、小队,按军队的要求,每天派人在校门口与团部门口站岗放哨,进行军事训练,搞野营拉练,远至横阳。到街头、村院进行抗日宣传,演街头戏,用油画宣传抗日。童子军中的邹树美等后来参加了抗日,在洞口战场上英勇顽强,与敌人血战三天三夜,打断了手臂仍不下火线。百年老校,艰难中崛起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2 19:12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