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大日如来佛石窟寺和勒巴沟摩崖,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
巴塘乡巴塘河畔贝纳沟内,是唐朝时期的古建筑遗存。
历史沿革
贝大日如来佛石窟寺始凿于唐贞观十六年(642年)左右,唐永徽三年(652年)完成。摩崖始刻于唐太极元年(712年)左右,唐天宝元年(742年)竣工。
2010年,玉树发生7.1级地震,勒巴沟沟口的佛塔塔身震裂,《藏王与公主礼佛图》岩石局部崩塌脱落。殿堂顶部金顶经幢倾斜跌落,墙体采取临时性加固措施,钉以木柱。
建筑格局
贝大日如来佛石窟寺,又称文成公主庙,别名“加萨公主庙”。寺庙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包括建筑、岩壁浮雕佛像及岩刻汉藏经文三个部分。寺庙主体是三重檐、二角攒尖的一座褐红色建筑,外表看似共分三层,内部实为一堂。岩壁浮雕佛像共9尊,其主佛大日如来位居正中,施禅定印,结跏趺坐在狮子莲花座上,娴静庄严。其余八尊浮雕均为立像,为八大随侍菩萨,造型、服饰兼有吐蕃早期风格和初唐中原艺术特征。造像一侧有藏文题名。佛像两旁的崖壁上,勒有兰查体古藏文和汉文佛经,相传是吐蕃大臣吞弥·桑布扎和文成公主的手书。由于年深日久,字迹模糊,较难辨认。文成公主庙周边的山上挂满经幡,色彩斑斓。
主要建筑
庙门
庙门不大,金瓦飞檐,上有双鹿,藏式风格,庙门两侧的立柱雕刻着两条彩龙,完全是汉式风格。该庙是一座既有唐代艺术风格又有藏式平顶建筑特点的古式建筑。
大殿
文成公主庙的大殿,紧贴悬崖而建,错落有致,金光闪闪的屋顶光芒四射。庙四周所有的悬崖和面积较大的石头上都刻着数不清的藏经。该庙共3层,通高约10米。迈进大殿,庙内殿堂正上方的岩壁上凿刻有九尊浮雕佛像,居中的主佛像便是贝大日如来佛佛像。如来佛像高7.3米,神态端庄慈祥。佛像头戴朝冠,两耳佩有垂至两腮的金环,身着唐代盛装,双手自然交叉,垂放腹前,双腿盘坐,佛面五官端正,眉目清秀,双目正视,显得神态端庄稳重。在主佛像的两侧,各有四尊高约4米的侍者佛像立在小莲花座上。雕刻反映了唐代雕刻工艺的高水平。庙内两侧墙壁上有二个活佛画像,雕像对面壁上亦有绘着竹笋、石榴、棉花、宝镜和馒头的壁画,记录了当年文成公主教当地藏族人民耕作与纺织的事迹。
文物遗存
贝大日如来佛石窟寺石刻
贝大日如来佛石窟寺石刻面积约为350平方米。内容有大日如来佛八大菩萨浮雕、古藏文刻文“祝辞”“具摩崖简志”、汉文《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以及章冈的十方佛和古藏文《普贤菩萨行愿王经》石刻。
勒巴沟摩崖石刻
勒巴沟摩崖石刻由古秀泽玛、吾娜桑嘎、恰冈和泽琼沟4处石刻组成。主要内容有古秀泽玛“公主礼佛图”“三转法轮图”摩崖线刻、吾娜桑嘎“佛诞生图”摩崖线刻及古藏文刻经、恰冈大日如来佛浮雕、泽琼囊108座佛塔摩崖线刻。尤其是“藏王与公主礼佛图”表现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事迹,是汉、藏友好往来的实物见证。《藏王与公主礼佛图》,图中头戴高帽着蕃装的藏王松赞干布与梳高髻着唐装的文成公主捧花拜佛。
历史文化
文成公主入藏
唐贞观年间,
松赞干布统一吐蕃诸部,定都逻些(今拉萨),建立起统一的吐蕃王朝。松赞干布仰慕唐风,于唐贞观八年(634年)派使者访问长安,唐太宗李世民遣使回访。此后,松赞干布遣使至唐求婚,唐室允诺,命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持节送文成公主赴吐蕃成婚。文成公主一行从长安出发,经今陕西、甘肃、青海,最终到达西藏拉萨,为汉藏友谊架起了一座桥梁。文成公主是唐朝宗室女,她知书识礼,博学多才。入藏后,她将中原的生产技术、科学知识陆续传入吐蕃,在沟通汉藏两族人民情谊,促进中原和藏族聚居区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交流起了积极作用。
文物价值
贝大日如来佛石窟寺(文成公主庙)和勒巴沟摩崖是汉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关于文成公主庙的历史记忆,是赓续文化血脉、深化民族团结的宝贵资源。文成公主庙为了解文成公主沟通汉藏的历史功绩、铭记民族团结的光辉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窗口。
保护措施
2006年5月,贝大日如来佛石窟寺和勒巴沟摩崖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贝大日如来佛石窟寺和勒巴沟摩崖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巴塘乡巴塘河畔贝纳沟内。
交通信息
自驾:自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开车前往贝大日如来佛石窟寺和勒巴沟摩崖,路程约17.7千米,用时约2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