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始建于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据《康熙扬州府志》载,明万历十年,知府虞德晔建塔,建塔的资财由镇存募化。御使邵公题名“文峰塔”。“盖取于堪舆家言:为一方科甲助也。”其意为文风昌盛、文脉顺达。
明 天启三年(公元1624年2月10日),扬州曾发生过6级地震,文峰塔虽经历了严重的地震灾害,仍巍然耸立。
清康熙七年六月(公元1668年7月25日),山东郯城发生了有记载以来最大的地震,震级达8.5级,波及扬州,文峰塔塔尖倾倒坠地。
次年(公元1669年)天都闵象南捐资修葺,得良材一株,将塔尖增高一丈五尺。
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太平军三下扬州与清军激战。文峰寺遭遇兵火,文峰塔木质结构全部毁损,只余砖构塔身。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文峰塔均未修复。
民国初年,青权、宗仰、峰屏、寂山等发起重修文峰塔,奔走募化,于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文峰塔合尖,十二年(公元1923年)落成,计用银币三万二千八百余元。其时扬州文化名人陈含光于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撰书的《新文峰塔记》石刻。
1957年9月,扬州市人民政府对文峰塔进行修整,并重建了塔院廊房。
1961年5月再次修整文峰塔,将塔围木栏改为混凝土石栏,致使古塔风貌受损。
1962年,文峰塔因两次修整改变了文物结构,由省级降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7月始至2003年1月,文峰塔再次大修,较正塔身,撤除所有的水泥构件,恢复木结构原貌,新增了佛像。至此,文峰塔始复旧观,还原了历史本色。
2006年6月10日,文峰塔重新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位置
文峰塔位于文峰寺内,面临运河。这里古称“三湾子”,运河进入扬州这一地段,有三湾以蓄水势,人称“三湾抵一坝”。文峰塔建在这里,自然成为进入扬州的显著标志。塔上的灯龛,亦起到了航标的作用。由明及清,粮船盐艘皆由塔下经过,帆樯林立,盛极一时。从此,这里便改称宝塔湾。现今,文峰寺的门前尚立有碑石,上书“古运河”三字,以记录历史盛况。清人有词:“玉槛流光,淮水晓霁;劫火能逃树出屋,文风不堕塔如峰”。
唐代高僧鉴真和尚第二、四、六次东渡,都是由此解缆入江。清代康熙、乾隆皇帝数次南巡,也从这里经过。
主要景点
塔下为文峰寺,有前殿、后殿及东西廊房等清代建筑。现已移交宗教部门进行了大修,现为宗教活动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