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软力量,是指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是相对于具体的国民生产总值、科研成果及转化率、国防力量等硬力量而言的体现哲学与社会科学发展水平,属于意识形态上层建筑领域范畴。提高国家文化软力量对推动中华民族的兴盛繁荣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定义
文化软力量为文化竞争力提供力量源泉。在全球市场一体化的格局中,文化企业的竞争力和文化产品的竞争力是文化竞争力的源泉。有了竞争力,不仅可以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还可以借此推广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打造国家以文化竞争力为基本形态的软力量,包含着促进文化走出去,展示国家文化的魅力,对于文化交流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力量,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为新时期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
2影响
文化软力量为文化产业提升竞争力提供建设平台。经济发达国家都把文化产业作为增强文化软力量的最重要的途径,通俗文化产业对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有巨大作用,特别是影视、音乐,富于民族文化特色的通俗小说和创新的故事,乃至餐饮文化等等,都具有强大的文化渗透力。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也都开始重视文化产业及其影响的软力量,并且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文化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力量源泉,是一个民族自强不息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实根基。简而言之,文化兴,则民族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灭,则民族亡。
现代社会,各类媒体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是文化软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发达国家,媒体被视为行政、立法、司法之外的“第四权力”,影响政治就必须影响公众,影响公众就必须影响媒体。在世界舞台上,一个国家媒体在国际传播秩序中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各种传播手段和媒介优势,加大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在人际传播上,我们应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努力在全球建立孔子学院,在国外高等院校开设汉语课程,推广汉语教育,传播中华文化;在驻外使、领馆设立文化中心,举办中国“文化年”、“文化节”和各种国际文化学术论坛,组织艺术展览、文艺表演等活动,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的风貌,使文化外交成为经济、政治之后的第三大外交形式;在大众传播上,我们应有效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电视和互联网等各种传播媒介,通过覆盖广泛的强有力传播体系,多维立体地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推向国际,让世界了解中国,认识中国文化及其价值体系,实施文化兴国战略,奠定文化软力量坚实的基础。
中国“软实力”
软实力”(Soft Power)的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奈提出来的。1990年,他分别在《政治学季刊》和《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变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质》和《软实力》等一系列论文,并在此基础上出版了Bound to Lead : 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中译本《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约瑟夫.奈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硬实力和软实力依然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
中国的“软实力”一说,则源于一位美国记者的报道,意思是说“对中国最近取得的成功的一种尊重或者着迷,以及它的影响力的自然增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指出:“一个国家是存在两种实力的,一种是硬实力,一种是软实力。硬实力通常是指国家的GDP、硬件设施等,而文化、制度、传媒等被称为软实力。” 参考约瑟夫.奈在《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中的表述,我们可以将软实力集中归纳为四个方面的影响力,即文化影响力、意识形态影响力、制度安排上的影响力和外交事务中的影响力,这些影响力均要通过大众传媒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