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卑,文化领域术语,当前我们对文化的姿态很奇怪。对自己文化不自信,追求“山寨”外国文化,打造成中国“巴黎”“纽约”的称号也琳琅满目,这是一种自我安慰的意识。别人穿上品牌衣服,看上去不仅神气不少,而且面子上也放光,自己买不起正品,只好“山寨”,也好满足一下内心的虚荣心。
基本信息
文化自卑,发生在有五千年悠久
历史文化的大地上,的确有点讽刺。当前我们对文化的姿态很奇怪。一方面,我们说自己文化历史悠久,无与伦比;可另一方面,又对自己
文化不自信,追求“山寨”外国文化,打造成中国“
巴黎”“纽约”的称号也琳琅满目。此外最让人气愤的还不是这种自相矛盾之处,而在于我们的伪文化保护意识,各种文化名人的
故居故里斗不过当地“拆迁办”的事实令人心疼。可同时各种“古文化”的重新营造又是大手笔,左手毁遗、右手仿古的现象层出不穷,真让人“无语凝噎”。
历史发展
1、中国文化自卑最深刻的表现就是“五四”以来传统文化的“
粉碎性骨折”。熊十力敏感地察觉到,“欧美学风,渐以东被,三尺学童皆有菲薄儒术、图弃经传之思,而于西学又不得其精意,摭拾名词,长其骄吝
鄙倍之习。士气人心,不可复问。先圣曰,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其逆睹今日之事哉?”进而提出,当时“中国文化对外交流中除了一个外王学的问题之外还应该有一个内圣学的问题”。熊十力认为,当时的中国,孙中山也好,共产党也好,都是要为中国在世界上谋得一个位置。这就是“外王学”之道。
2、“外王学”之外,还应有一个“内圣学”———熊认为,特殊的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能否救治人们在工商业竞争的紧张下出现的无所依归无所适从精神或
心理危机,及信念价值存在于形而上的迷茫,填补“五四”运动以来对传统的冲击毁谤之后留下的一大片精神或心理的空间,则是至今仍摆在我们面前的思想或哲学难题。
3、关于文化自卑,另一个中国人王国维痛定思痛,认为,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关系已经改变了,中国再也不是老大帝国了,当西方文明破门而入,我们惟一的出路就是八个字:“相互激荡,相互发明。”试想其时中国几乎已经丧失文明发展的基本信心,王国维仍然坚信,文明是“相互激荡”和“相互发明”的,这难道不需要勇气吗?
发展现状
1、文化自卑意识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发展史上,也可称源远流长。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
陈独秀、胡适、
鲁迅、钱玄同、吴虞等为代表的先哲们,在反思中国近代以来落后挨打的教训时,把账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头上。
2、80年代以来,国门洞开。国人惊羡于西方的物质文明,越发自惭形秽,进而在经济、社会、文化、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反思,甚至是自我批判和否定。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下,“在乎外国人的眼光”几乎是普遍的,曹文的批评,也可说是切中时弊。不过我以为,如果完全不在乎
外国人的眼光,凡事我行我素,在当今的
国际社会,恐怕是不太好混的,因为你要在公路上开车,就总得遵守
交通规则吧?但早点是吃牛奶面包还是油条豆浆,就可以遵从自己的胃口,反正也不妨碍别人。完全没有自信和主见,事事、时时、处处以外国人的眼光为转移,无疑更是一种病态心理,结果可能会更糟。一个富有启发性的故事是“父子骑驴”:父子俩完全按照路人的眼光行事,最后只好抬着那头驴子走。
3、从长远来说,中国人要彻底抛弃“文化自卑意识”,最终取决于我们能不能熔铸出一种适应时代要求的新文化,而熔铸新文化的主要原料之一,就是我们自己的传统。炎黄以降,中华文明在数千年的时间内居于领先地位;近代以来,中国从亡国灭种的绝地中一跃而成为有影响的大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迅速从贫困迈入小康———所有这一切,都不是偶然的,都是我们的文化有旺盛生命力的表现,这些传统都需要我们的尊重和珍惜,
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是完全错误的。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以“拿来主义”的方式对待现代西方文化和其他文化。果然能够这样,则是否需要“在乎外国人的眼光”的问题,就会成为一个纯粹的伪问题,连讨论也都没有必要了。
文化交流
1、经济领域的跨文化交流已经有所进步,至少在
商业礼仪方面,我们是下了些功夫的。但在文化领域,微妙复杂的跨文化现象却很难一言以蔽之。跨文化的传播,绝非各个文化简单地彼此走上几圈,过上几招,优胜劣汰之后就万事大吉了。当
中国人感觉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时,其实也就是感觉到了自身
文化与他人不同之时,要能比较到位地体会出文明之不同,并能以正常心态看待这种不同,首先要做的是“跨文化知识”的了解,然后是“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2、比如龙,西方人之所以对龙有恶感,是因为他们对龙的认识建立在“圣·乔治屠龙”这个故事基础之上。关于这个故事,网络上有各种版本,了解了西方人眼中的龙,我们才可能进一步探讨“如何对待龙”,“如何对待西方”,“如何面对我们自己”等等这些问题。这就涉及到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3、理想的跨文化心态,简单地说,应是有能力在不同文化之间架设
桥梁,自由穿行于桥的两边,道并行而不悖。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百多年来,中国的跨文化意识,从“文化自卑”,到“文化自觉”,再到“文化协商”,尚在转型之中,任重而道远。
山寨文化
1、日前江苏阜宁出现一座山寨版“悉尼歌剧院”。据悉该建筑坐落于当地尚未开放的公园内,该公园系阜宁年度重点工程,总投资近5000万元。此前阜宁曾因斥资数百万元打造山寨世博“中国馆”,引起广泛关注。当前不少国人热衷于“山寨”别人的东西,这里面有形象工程的“政绩”在作怪,但也反映出一种文化上的自卑。
2、当前情境下之所以不少人热衷于“山寨”各种
产品,源于一种自我安慰的意识。别人穿上品牌衣服,看上去不仅神气不少,而且面子上也放光,自己买不起正品,只好“山寨”,也好满足一下内心的虚荣心。
3、其实不唯独个人,有些地方和部门也是如此,人家有自己的招牌,有自己拿得出来的政绩和作品,自己没有,岂不是能力有问题?于是乎无论是贫困县还是富裕县,都少不了“山寨大军”的光临。因为这足以让很多人意淫,也能让内心得到某种快感,可为何不少人热衷于拿“山寨”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呢?这是一种文化自卑意识在作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