敹,汉语汉字,形声字,读作liáo,最早见于
西周文字。本义是选择;引申指缝缀,《
费誓》之“善敹”,
郑玄解为“穿彻之”,即粗率缝补,北方方言犹有“敹上几针”类俗语。
敹,形声字。齐叔夷镈作从攴,𥹹声(𥹹盖从尾米声,构意不明)。
战国陈“图E”簋作从廾,𥹹声(从攴从廾可以看作形义相近相关偏旁之互换);形旁攴(或廾)为手持器械(或二手相合)治事状,声旁𥹹盖以表音。《说文》整理作从攴𥹄(mí)声,𥹄是䍘的异体,䍘从网米声,𥹄盖从𣦵(niè,残骨)米声。从西周到小篆,基础构件攴与米都是相同的,只是成字构件尾与𣦵有别,可能是讹变所致,或许慎作了理据重构。
《说文》本义是选择。陈“图E”簋:“敹择吉金,作兹宝𣪘。”《书·费誓》:“善敹乃甲胄。”此义亦借用“料”字表示。《鬼谷子·捭阖》:“捭之者,料其情也。”旧注:“料谓简择。”引申指缝缀。《费誓》之“善敹”,郑玄解为“穿彻之”,即粗率缝补,北方方言犹有“敹上几针”类俗语。在兴化语和闽南语中,仍存古语,把粗缝叫“敹”(衍音为钓),细缝叫“绽”或“缝”。比如缝被单叫“敹被”;将剪裁好的制衣布料的领子、袖子、襟、裾等,粗缝成型的叫“敹衫裤”。这是女红中的基本功夫,因此有俚谚道:“劬补劬敹,免想坐新娘轿。”齐铁恨教授的《北平俏皮话儿·缝》里的“土地奶奶缝裤子——神敹”条说:“敹,读如聊,粗缝”。于是“神敹”就谐音作“闲聊”,成为北京的歇后语。
西周墙盘之“图A”,或释敹,或以为会,“图B”即攴之变体,“图D”即金文“图C”,像上下有盒的盛米器。但起源存疑。
《广韵》落萧切。《集韵》《韵会》怜萧切。《正韵》连条切。𠀤音聊。《说文》:作敹,择也。《玉篇》:𥳑也。《书·费誓》:善敹乃甲胄。传:言当善𥳑汝甲铠胄。疏:敹谓穿彻之,谓甲绳有断绝,当使敹理穿治之。○按书俗本譌作敹,《字汇》:譌作敹,𠀤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