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习俗(壮族补粮敬老习俗)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民俗
敬老习俗(壮族补粮敬老习俗),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民俗内容
壮族补粮敬老习俗,“补粮”是孩孙们为上了年纪的直系老人补充粮食,有的一年一次,有的三年一次,祈愿老人长寿平安。这个习俗认为,一个老年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他(她)们的“食粮”(意即寿限)有可能“断绝”,有必要由他(她)们的子女和孙子,还有出嫁了的女儿、女婿或其他的近亲来“补粮”,补粮一般择日在人静的晚上,请来道师(当地人称为“魔公(婆))做道,儿孙们由大到小,从近亲到远亲,依次在道师的主持下跪在老人面前给老人乘米,一人一盅,放入先准备的寿缸,在此过程中旁人不得出声,补完粮后,这些寿粮必须在下次再补之时吃完,他人绝对不得吃老人的寿粮,这样这位老人就能身体健康,延年益寿,长命百岁。根据这个习俗,凡有老人的家庭,要请道师根据老人的生辰“八字”(即以天干地支记载人出生年月日时)计算“补粮”的时间和决定“补粮”的日子。
传承保护
保护措施
2021年5月2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申报的敬老习俗(壮族补粮敬老习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敬老习俗(壮族补粮敬老习俗)》项目保护单位巴马瑶族自治县文化馆评估合格。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8 15:43
目录
概述
民俗内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