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子戏(敦煌曲子戏),甘肃省
敦煌市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敦煌曲子戏起源于隋唐、五代甚至更早。敦藏经洞出土的遗书中的“敦煌曲子词”“敦煌变文”和“小调”是敦煌曲子戏的鼻祖,曲子戏是它们的发展。清代雍正年间,敦煌地区大批移民迁入,敦煌曲子戏又吸收了西北秦腔、眉户以及甘肃各地曲子戏、民歌中的各种曲调,在单一的说唱基础上,经过与敦煌民间音乐文化的相互融合,逐渐在敦煌发展成了独有的地方剧种。
清代末期至民国初期是敦煌曲子戏较为盛行的时期,当时敦煌市村村都有自发组织的曲子戏班,并产生了有较大影响的曲子戏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敦煌曲子戏依然在民间流传较广,民间艺人根据当时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自创自编了一些敦煌曲子戏剧目,如《刘伙计算账》《打南山》《送余粮》等。
“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人们把敦煌曲子戏当成“封资修”的东西,看成是毒害人们的“鸦片”,进行批判,从此,敦煌曲子戏无人敢哼、无人敢唱,逐渐销声匿迹。
“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敦煌曲子戏不再被视为不良文化,并且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保护。
文化特征
艺术特色
短小精悍:敦煌曲子戏没有大本戏,全是折子戏,小的戏一个人就能演,人数多的戏也不过四五个角色,出场者没有闲杂人。虽然曲子戏事小人少,却富有哲理。
故事生动:敦煌曲子戏的故事大多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虽然故事内容、人物情节各不相同,但民间戏曲作者却会制造戏剧矛盾冲突,编织人物关系,集中时间地点来表演故事。这样的故事(剧情)都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贴近生活:敦煌曲子戏是民间小戏,所反映的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人和事,有同情赞美,也有鞭挞讽刺。虽然在舞台上进行了艺术夸张。但无论是历史神话题材,还是现实题材,都是人们身边发生的事,较为亲切。
风趣幽默:敦煌曲子戏虽小,但有“戏”。这个”戏”,指的是趣味性。演员表演滑稽可笑,道白幽默诙谐。虽然有的戏情节比较单调,但因趣味性很浓,观看时不觉得单调。
唱腔优美:敦煌曲子戏以唱为主,特别是地摊坐唱,更是离不开一个唱字,其唱腔悠扬婉转,俏丽飘逸,韵味浓重,感染力强。虽然唱的都是老调子,但依据剧情的发展、人物感情的变化,将老曲在戏中调配得较为和谐。同一个曲调,由于艺人塑造人物的不同,体会角色的不同,各人就有不相同的唱法。由于唱法不同,敦煌曲子戏的唱腔也就更加丰富多彩。
演唱形式
敦煌曲子戏的演唱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舞台演出,俗称彩唱。有演出场地、文武乐队和服装道具。道白均用敦煌方言中的河东腔和河西腔。舞台演出要求演员具有一定的表演水平,如旦角扭得欢,走得漂,舞蹈轻盈活泼;丑角幽默诙谐,滑稽伶俐。敦煌曲子戏另外的一种演唱形式是地摊坐唱,俗称清唱,这种演出形式不受演唱会场地的限制,不需服装道具,不需要表演,只要唱者嗓子好,唱调准,曲调多,板路稳就可以入座献唱。
语言特点
敦煌曲子戏的语言(道白)都是从群众生活中的日常生活用语中提炼出来的,其特点是顺畅、自然、上口、形象。敦煌曲子戏多用敦煌当地方言演唱,其道白分河东腔与河西腔两种,有的戏中两种方言同时都用,如《磨豆腐》中老汉用的河西腔,老婆用的是河东腔,《张吃醋》中的张三也用的是河西腔。另外,敦煌曲子戏的语言较为精练,从不拖泥带水,能用两个字的决不用三个字。
曲调曲牌
敦煌曲子戏的音乐唱腔是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曲牌连缀体戏曲音乐。有的曲调可以从敦煌曲子词中寻觅到踪迹,如《哭五更》《十二月》等。敦煌曲子戏的曲调丰富,保存下来的有68种,其曲调有的高昂雄武,有的委婉动听,有的风趣别致,其中代表性的曲调有:“碧云调”“四株梅”“六月花”“哭道情”“送亲人”等。
敦煌曲子戏的曲牌主要在演唱前演奏,营造气氛,吸引观众,还有的在折子戏之间演奏,使换场不冷场。其保存下来的曲牌有36个,代表性的有:“白菜根”“满天星”“苦柳青”“八谱儿”等。
代表剧目
从反映的题材内容来看,敦煌曲子戏的剧目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场景。这是敦煌曲子戏反映较多的题材,常演的剧目有《磨豆腐》《小放牛》《打草鞋》《于大娘钉缸》《织手巾》等;(2)反映群众的婚姻爱情生活。这一题材的剧目有反对封建婚姻,用喜剧形式来表现的《老换少》;有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冲破封建礼教牢笼,用悲剧形式表现的《兰桥担水》;还有爱上意中人,但不好表白,害了相思病的《放风筝》《大保媒》等;(3)反映神话传说故事。这一题材的剧目有人、仙追求幸福爱情生活的《闹书馆》《刘海砍柴》等;有修道成仙的《卖道袍》《八洞神仙》等;有反对封建迷信的《打灶》等;(4)反映历史人物,如《访白袍》《麦仁罐》等;(5)反映高贵品质,如《冯爷娶小》《花亭相会》等;(6)反对封建礼教的压迫,如《小姑贤》《两亲家打架》《当皮祆》《怒沉百宝箱》等。(7)反映讽刺贪官苛财者,如《告斧头》《苛财鬼变驴》等;(8)反映提倡禁烟戒赌。如《砸烟灯》《支布》《顶灯》等。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敦煌曲子戏是敦煌地区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反映了敦煌当地的民俗风情、劳动场景、爱情生活、语言音乐等,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敦煌曲子戏是在敦煌遗书中所保存的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发展、延续下来的,其唱腔委婉细腻,语言自然精炼,故事贴近生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传承状况
敦煌曲子戏以民间业余演出为主,专业演出团体很少。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娱乐方式的多元化,敦煌曲子戏的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小,已濒临失传。
传承人物
肖德金,男,1942年2月出生,2009年5月26日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曲子戏(敦煌曲子戏),甘肃省敦煌市申报。
保护措施
1953年,敦煌市文化馆举办了曲子戏艺人培训班,对传统曲子戏进行了改造,剔除了曲子戏中不健康的内容。
1977年―1980年,敦煌市每年举行一次全市曲子观摩演出和学习班,邀请老艺人集中发掘整理,传授曲子戏剧目。由于当时条件所限,只对曲调、曲牌和部分剧目进行了录音,并油印了部分曲子戏剧目,如《磨豆腐》《放风筝》等。
1993年,敦煌市文化馆与广播电台合作,邀请老艺人演出曲子戏,录音、录制剧目22个。
2003年,敦煌市举办了曲子戏培训班,排练曲子剧目12个,全部录像后制作光碟。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敦煌市文化馆获得“曲子戏(敦煌曲子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敦煌市文化馆继续获得“曲子戏(敦煌曲子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18年11月22日—12月4日,敦煌曲子戏艺术人才培养项目考察、交流、巡演活动开展,先后在定西、天水、平凉三市演出六场。
2019年2月11日,第八届敦煌曲子戏大奖赛在敦煌市文化馆飞天剧院开幕;同年4月,敦煌市举办了“三月三敦煌诗会”,敦煌曲子戏在活动中进行了表演;同年5月12日,敦煌曲子戏在莫高窟浴佛节活动中进行了表演。
2020年6月,敦煌曲子戏在敦煌市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中进行了表演。
2021年3月,敦煌市阳关景区推出了“非遗康乐游”敦煌民俗表演系列活动,敦煌曲子戏在活动中进行了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