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花
神仙銮驾行仪
散花是斋醮仪式组成中常用的仪式元。陆修静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 称,天上神仙临降醮坛时,“皆驾飞云绿軿,八景玉舆。从真人玉女手把花旛,前导凤 歌,后从天钧,白鹤狮子,啸歌邕邕,烧香散花,浮空而来”。①
仪式介绍
散花原是想象中神仙銮驾行仪的一部分。道教仪式常把醮坛幻化为神仙居处的瑶坛,存想自身为神仙临坛弘道,因此,遂以散花作为颂赞神仙和幻化醮坛的仪式内容之一。
佛教的“散花”
中国古代祭仪中并无“散花”的形式。道教的“散花”源于佛教,但又有自身的特 点。佛教的《大般若波罗密多经》和《华严经》中,都有“散花”一品,称“散花于佛 上,是为供养佛宝”。②,认为在佛前散花为对佛的供养,据传,魏世祖曾在四月初八 浴佛节时亲临门楼观看行佛,散花敬礼。南亚地区仍有撒花瓣以迎尊贵的民俗,当 是古时散花礼俗的遗风。佛教的散花,多用鲜花,后也有改用纸花的。
达摩祖师开示:散花者,义亦如是;所谓常说正法,诸功德花,饶益有情,散沾一切;于真如性,普施庄严。此功德花,佛所赞叹,究竟常住,无雕落期。若复有人散如是花,获福无量。若言如来令众生,剪截缯彩,伤损草木,以为散花,无有是处。所以者何?持净戒者,于诸天地森罗万像,不令触犯;误犯者,犹获大罪,况复今者故毁净戒,伤万物求于福报,欲益返损,岂有是乎?
道教的“散花”
道教的“散花”,并不实地抛撒鲜花,只是诵唱。陆修静的《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 有在巡行中咏唱的步虚词多首,如“诸天散香华,倏然灵风起”,“灵风扇奇奇,清香 散人衿”,“香花随风散,玉音成紫霄”,“真人把芙蓉,散花陈我愿”等。 “每诵步虚一首讫,弟子唱‘善散花’,礼一拜”。③在道教科仪中,散花多与瑶 坛、云舆、五献等内容相联系,多为行进中的诵唱,间亦有立定念诵的。其词有五言、 七言与词曲类三种,和步虚词相似。现存较著的散花词有宋真宗作五言散花词十首、七 言散花词十首和宋徽宗作五言散花词十首等,均收于明《道藏》的《金箓斋三洞赞咏仪》 中,其词多为赞咏仙都美景和瑶台奇葩。例如:宋真宗的“天上春常在,花开不计时。 瑶坛沾瑞露,芳气更蕃滋”,“昆丘绝顶有龟台,台上奇花四序开。不是群仙朝玉帝, 何由散到世间来”;宋徽宗的“绛节徘徊引,天花散漫飞。高真无染著,片片不沾衣” 等等。也有祈愿天神赐福、降临醮坛的,例如:宋真宗的“玉宇千门启,金炉百和然。 芬芳盈法座,祗栗待群仙”,“洞中三十六天春,仙境由来异世人。采得名花何处去, 将来宫馆奉高真”,宋徽宗的“圣境三千岁,仙花始一开。如何金箓会,并奉列真来。 几席延飚驭,香灯建宝坛。丹心无何献,碎锦洒云端”等等。④宋代道士吕太古的《道 门通教必用集》收集了多种散花词,其中有较古的散花乐词:“散花林,散香林。散香 花,满道场。上真前供应,玉京山上朝真会(散花林),十仙齐奏步虚音,满道场,至 真前供养。空同一声来月下,步虚三唱入云间。”⑤明确将散花与步虚联系在一起,散 花词只是以散花为特殊内容的步虚词。《灵宝领教济度金书》则称“凡散花每两句为一 首,上一句吟毕,继吟‘散花礼’三字,方吟下一句,吟毕,继吟‘满道场,圣真前供 养’八字”,⑥指出散花乐有领唱和伴唱的形式。另一题为《古散花乐》的都是七言诗 句:“元始传言齐受箓,道君开教尽皈依。小有洞中三秀草,玉京山上万年桃。五色云 中呈彩凤,一炉香里见朱鬃。三真玉女持花节,一双童子棒金炉。五色彩云来覆地,九 天真气绕香坛。九龙阙上集真圣,八仙台畔听清谣。三岛羽人朝象阙,九天仙子下瑶台。 五色彩云随步起,六铢仙服著身来。三岛羽人来入座,十洲鸾鹤引冲天。太上散花陈我 愿,扣钟鸣鼓会群仙。万朵莲灯开夜月,满坛香雾杂天花。”⑦其词的内容犹似一首神 话故事诗,一幅神仙行空彩画。
《散花科》
香港道教全真派科仪中有《散花科》,使散花这一仪式元独立为仪式体,但在演习 中又常和《五方关灯科》相连。《散花科》是一种以赞颂香花,解除冤结、拔度亡灵的 黄箓类科仪。举行仪式时,在一长桌上陈列香花灯水果等五供以及花盘、米盘和古钱九 枚供高功法师行仪使用。法师和众职事自始至终坐于桌边诵唱经文。经文包含由《返魂 香赞》《太乙赞》《四颂花》《万事休》《叹人生》《叹四季》《散奇花》《解冤结》 等大段唱词组成,文词优美。例如:《四颂花》中有“君不见,好年华,时来枝上好开 花。可怜风雨经过后,处处游人叹落花”之句;《万事休》中有“劳心劳力为谁谋,父 母妻儿转眼休。纵得脱青更换紫,也须白了少年头。一旦无常万事休”;《叹人生》中 有“色相果然空,花残今又红。笑语梦魂中,叹人生不再逢”;《叹四季》中有“秋来 篱菊绽金黄,风送花香月满廊。三径萧条谁送酒,教人宁不倍凄凉”;《散奇花》中有 “散一朵,菊花新,愁眉不展对芳辰。扶蝶纷纷花下过,不见花前月下人”,等等。 《解冤结》是全仪的核心,称“解结解结解冤结,惟愿亡灵罪消灭。今生前世有冤仇, 随此经功尽断绝”。⑧由于歌唱文字占据《散花科》的绝大部分,因此,全仪音乐性极 强。香港道教演习该仪时,多采用广东地区民乐的古典名曲和民间小调,适合民众的欣 赏情趣,因此,使散花科的思想内容更富有感染力。
①⑤⑦ 《道藏要籍选刊》第8册506页,336页,33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② 《大智度论》卷五十五
③④⑥ 《道藏》第9册853页,第5册768~770页,第7册94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⑧ 《中国人的宗教仪礼》(日文版)874页,福武书店,1983年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6-02 12:23
目录
概述
仪式介绍
佛教的“散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