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讲述的是一个穷困的循规蹈矩而又孤苦无依的小职员勒拉在晚上散步后突然自杀的故事,写法非常有特点,故事结尾出人意料。
内容简介
《散步》讲述的是一个穷困的循规蹈矩而又孤苦无依的小职员—勒拉在晚上散步后突然自杀的故事。体现了莫泊桑对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同情与怜悯,同时也揭露了十九世纪法兰西社会的黑暗。
人物介绍
勒拉先生是一家公司的记账员,每天“附着账簿弯着腰,用一种忠实店员的勤奋作风记账”。他的工作环境令人窒息:“屋子永远是又冷又潮湿”,里面非常晦暗,即令在盛夏也只有十一点到三点之间不必点灯”,“唯一的窗子正对着那种壕沟样的地方,其中的蒸发物不断地从窗口混进来,小屋子里因此满是霉气和阴沟的臭气”。他在这种像监狱一样的地方整整工作了四十年。他的生活非常简单,简直到了刻板的地步。每天早上,他“穿衣裳,铺被盖,揩桌椅,扫屋子,这些日常工作要用掉他一个半小时”。他每天八点钟就走到这监狱”里,接着就一直坐到傍晚七点钟”。然后吃夜饭,末后睡觉。四十年中,除了两次因闹钟坏了迟到外,他的生活没发生任何变化。人们可能会问他干吗不结婚,答案很明确:没钱。“他每年只有三千金法郎(初入公司时每年只有一千五百金法郎),从来没有其他收入,他的收入不容许他娶亲”。生活中意料不到的变化,甜美的或者悲苦的爱情,冒险的旅行,这一切属于自由生活的偶然遇合,全与他无关。他从来没有享受过,也没有什么大的欲望。当他在他前任留下来的小圆镜子里,瞧见自己的金黄的鬓须和髻起的头发,终于变成雪白的鬓须和光秃的头顶,他才意识到四十年己经溜过去了。四十年,长久而又迅速,空虚得像是一个整天发愁的日子,而且简直就是失眠者的漫漫长夜!”于是,这天下班后,勒拉先生终于不想很快就回去了,于是,就有了这次的散步。
作品鉴赏
这篇小说的写法非常有特点,首先是小说前半部分运用白描的手法,简洁的语言,高度浓缩地勾画出主人公的生存状况和人生状态,为后面做了铺垫。勒拉老爹是拉比士公司的记账员,有着“白色的胡子和光秃秃的脑门”,六十多岁的他孤单无依,父母先后双亡,一直是单身,没有结婚,因而世上没有一个亲人。作为一个小公司的记账员,他工作勤奋卖力,每天工作十一个钟头。“四十年来,勒拉先生每天早上八点钟就来到这座监牢(他的工作单位),一直待到晚上七点钟,伏在账本上,以一个好职员应有的专心态度抄写着账目。”他的工作环境奇差,“屋子里一年到头潮湿阴冷”,“屋子里满是袜味和阴沟的臭味”,屋子“是那么阴暗,即使在盛夏,也只是从十一点到三点这段时间内,才勉强可以不用点灯”。尽管他勤劳的工作,节俭的生活(四年来每天早上只吃一个羊角面包),但是他却非常的贫困,刚开始时每年只有一千五百法郎,现在有三千法郎的收入,但“他的收入不允许他娶老婆”。而他的日子也“从来没有舒服过”。通过以上的简练的描述,我们知道勒拉正如同千千万万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一样,终日劳动却依然贫困,被沉重的生活挤压得窒息。作为一个平凡的每天忙于生计的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勒拉老爹习惯了他不幸的单调而刻板的生活,丧失了一切梦想和希望,并且在孤独的生活中麻木沉沦下去,“一天天,一周周,一月月,一季季,一年年都完全是一个样,每天总是在同一个时候起床、出门、到办公室、用午餐、离开办公室、用晚餐、睡觉。从来没有任何事情打乱过这些同样动作,同样事情和同样思想的永不变化的规律。”这些描述让我们了解并理解了勒拉的波澜不惊的生活,并为勒拉之死设下悬念:一个每天都在重复相同生活的麻木不仁的小人物,为什么一次平常的散步突然改变了勒拉的人生,让他做出了惊世骇俗之举?
其次,小说对主人公的感受及心理的描写非常深刻生动,层层深人,向我们展示了主人公孤独的生命体验,从而揭示了他为何走上不归路的心理过程,同时也显示出莫泊桑的出色才华。生活中的莫泊桑虽然喜好热闹,但他对孤独一定有过深刻的体验,才会写出那些触动人心的句子来。一开始勒拉在愉快地散步。当他来到凯旋门,觉得饿了,于是“吃了一顿好久没吃过的丰盛晚餐”,付账之后,他仍然觉得“十分轻松,十分愉快”,略带着醉意,他想起了一首情歌,并且不停地哼唱起来,麻木的心里渐渐地开始充满了渴望,对爱情的渴望,而身边驶过的马车上的情侣,则加深了他的渴望,因为“所有这些满载柔情蜜意的马车在经过的路上散发出一种难于捉摸的魅人的气息”。后来遇到几个妓女不断搭讪他后,他开始感觉到伤心,因为他的生活中没有爱情,没有女人,主动找他的人全是为了谋生的妓女,他开始后侮“不该到这来”但却不由自主的琢磨起爱情来,因为他贫穷,没有钱,他从未谈过恋爱,注定了他的人生和别人不同,“他的生活是那么凄凉,那么沉闷,那么空虚”,为了生活而忍耐着痛苦,苟且地活着。他突然发现自己的生活没有希望过什么,自己也不曾等候过什么,他的人生是那么苍白、空虚、没有价值,每天重复的日子其实毫无意义,他只能年复一年地在贫困中挣扎,为了谋生而不停地重复孤苦的日子,最终却一无所有。当他意识到自己只会永远孤独下去“感到十分疲倦,就仿佛刚刚徒步作了一个远程旅行”,阅这揭示出勒拉对自己生活心理上的厌倦,他太累了,生存使他太累了。
接着,作者笔锋一转提到了他的梦想,他希望回家的时候能看到自己“叽叽喳喳的小孩子们”,“那么尽管老起来也是甜美的”,他的梦想是多么平凡,多么普通啊,这个愿望大多数的普通人都能实现,而对于贫穷的没有钱结婚的勒拉却是遥不可及,勒拉从梦想中又回到了现实,想到了他的“凄凉时的空屋子,“一种悲观绝望的感觉紧紧扣住了他的心弦”,从这个心理活动的描述中,我们知道勒拉开始绝望了。他一想起要一个人孤孤单单的回住处去,就“心里十分害怕”,他害怕回到旧的生活状态,旧的生活秩序中去,于是他决定逃开,晚点回家,就走进了一片树林,坐在草地上。接下来的是勒拉死前的心理感受的最后描写,“他听见周围、头上、到处都响着一种混乱的、广阔的、继续不断的、由无数不同的声音组成的嘈杂声,这种低沉的嘈杂声,近处有,远处也有,是生命的既广泛而又巨大的悸动,是巴黎的呼吸,巴黎正像一个巨人似的呼吸着。”这一段正是勒拉恐惧绝望心理的真实写照,他无法安静下来,听到到处都是声音,他无处可逃,生命的寂静已经被打破,他不得不去面对他残破的痛苦的人生和喧嚣的社会。巴黎像一个巨人,而将他映衬的那么渺小,渺小的他无力反抗,无力改变黑暗的现实,他对生活充满了恐惧,充满了痛苦。他的生命已被唤醒,他无法再像过去那样生活下去,旧的生活秩序已经打破,可是希望又在哪里呢?出路又在哪里呢?他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逃不出自己的宿命安排,他能怎么样呢,只有死,才是唯一的解脱,唯一的出路。他走上了自己的不归路。
接下来要谈的是故事结尾出人意料的安排。小说前面平铺直叙,看似波澜不惊,运用简洁的语言将勒拉的生平故事娓娓道来,而结尾处却突然峰回路转,以勒拉的自杀而告终,读者在目瞪口呆之余,细细品味,却又觉得非常合乎逻辑,是勒拉绝望痛苦心态的必然结果,正是所谓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从而产生了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个结尾是文章的点睛之笔:一个规规矩矩忍受四十年悲苦生活,却麻木不仁从未惫识到自己悲剧的小人物,终于有一天看到自己悲哀的过去和相同的未来,在醒悟之后绝望地自杀离开人世,这个结尾增加了作者批判现实主义的深度。体现了莫泊桑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刻观察和批判。
最后,小说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和讽刺的手法。作者在勒拉散步时对一辆辆飞驰而过、满载着成双成对情侣马车的详细描写与勒拉的孤独形成对比,映衬出勒拉的孤独凄凉,和有钱人的热闹幸福。在小说的结尾,作者运用了讽刺的写法,明明勒拉是在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无路可走时自杀身亡。作者却偏偏来一句,“也许是突发性的疯狂症吧?”一句话点出了世人眼中的勒拉之死,世人的不理解与冷漠。
作者简介
莫泊桑(Maupassant,G.D,1850~1893)法国作家。1850年8月5日生于法国西北部诺曼底省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1870年到巴黎攻读法学,适逢
普法战争爆发,遂应证入伍。退伍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职。19世纪70年代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准备阶段,他的舅父和母亲的好友、著名作家福楼拜是他的文学导师。莫泊桑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有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美称。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摹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描写、人物语言和故事结尾均有独到之处。除了《羊脂球》(1880)这一短篇文库中的珍品之外,莫泊桑还创作了包括《一家人》(1881)、《
我的叔叔于勒》(1883)、《米隆老爹》(1383)、《两个朋友》(1883)、《项链》(1884)等在内的一大批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短篇佳作。莫泊桑的长篇小说也达到比较高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