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
国家重点支持的、为进一步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展示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一个重大工程
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简称“名刊工程”,是国家重点支持的、为进一步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展示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一个重大工程,于2003年底正式启动。该工程通过国家的支持和高校学报的改革,在我国1000多种高校社科期刊、社科学报中分三批推出若干能反映我国高校学术水平、学科特点,并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全国共有31种优秀期刊入选名刊工程。
实施方案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迅速发展,高校社科学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仅数量有较大增加,而且整体质量也有明显提高,不少刊物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和特色,在及时反映高等学校教学科研成果,促进学科建设和学术人才的成长,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贯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进一步落实江泽民同志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三次重要讲话,实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发展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若干意见》(教社政[2003]1号)和《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社科学报工作的意见》,更好地发挥高校社科学报的重大作用,教育部决定启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以下简称名刊工程),旨在通过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促进社科学报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拓创新,整体水平再上新台阶。
一、总体目标
通过国家(包括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和主办单位)的支持和学报的改革,在五年时间内滚动推出20家左右能反映我国高校学术水平和学科特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社科学报及其特色栏目。其中,培育出5-10种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社科学报。逐步改变高校社科学报“全、散、小、弱”的状况,实现“专、特、大、强”的目标。
二、入选条件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办刊宗旨,学术定位准确,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研究方面,特别是在研究解决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上推出了一批具有原创性和创新性的重大成果,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
3.坚持改革创新,树立开放式的办刊理念,形成切实可行的办刊机制,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增强刊物的活力和竞争力。
4.主办高校具有较深厚的人文社科基础、较强大的学术研究队伍和学科优势;学校重视社科学报工作,指导和支持学报的改革与发展,给予学报一定的人事、分配、财务自主权。
5.注重编辑队伍的建设,拥有一支政治强、业务精、高素质的编辑队伍。
三、建设标准
名刊工程是国家重点支持的、为进一步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展示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一个重大工程。经过五年的建设,进入名刊工程的高校社科学报应达到以下标准:
1.能够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引领学术研究的方向,推出一批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重大影响的特色栏目和优秀论文,为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新鲜观点、材料和方法。其中,发表省部级以上基金项目论文占所发文章总数的20%以上。
2.刊物的社会影响明显扩大,在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研制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北京大学图书馆研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研制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等文献计量和统计中的综合排位,列于高校社科学报前十名,综合性社科学术期刊前二十名。
3.学术质量有明显提高,有一批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社科成果奖的论文。
4.积极吸引刊发国内外知名学者优秀论文,注意大力扶持学术新人,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的建设。其中,特别是特色栏目的校外稿件要占有相当的比例。
5.形成科学的办刊机制,确立现代办刊理念,实行开门办刊,建立科学高效的内部管理制度,逐步实行国际通行的双向匿名审稿制度。
四、评审办法
(一)评审原则
1.公平、公开、公正。
2.注重质量,宁缺毋滥。
3.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相结合。
4.回避原则。
(二)评审标准
依据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中国社会科学期刊质量标准》,结合高校社科学报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评审标准。
在评审中,在主办单位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的基础上,应参考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1)在新闻出版总署组织的历次评奖活动中的获奖情况;(2)在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研制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的数据及排序;(3)北京大学图书馆研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研制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以及《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所提供的数据及排序。
(三)评审程序
(1)申报。由普通高等学校社科学报的主办单位向评审办公室申报。(2)资格审查。由评审办公室根据申报材料进行资格审查。(3)评审。由专家委员会评审。(4)公示。评审结果在有关新闻媒体上公示一个月,如有疑议,报评审办公室核查。(5)审定。根据公示反馈意见,领导小组审议。
五、政策支持
1.教育部或其他主管部门对每个入选学报投入25万元经费资助(第一年10万元,第二年10万元,第三年5万元);入选学报的主办单位应按1︰1的比例配套投入。资助经费主要用于提高刊物学术水平和学术质量,包括提高稿酬标准、稿件匿名评审费用、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学术研讨等。
2.主办高校重视入选名刊工程学报的建设,在人才培养、加强管理、改善办刊条件、增强办刊活力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
3.教育部或其他相关部门在申请创办新刊、出版增刊等方面给入选名刊工程的社科学报编辑部(杂志社)提供优惠政策。
六、组织管理
以教育部为主、入选学报主管部门积极支持配合、高校自建的方式,实行竞争入选、定期评估、不合格淘汰的动态管理。
(一)管理体制
成立领导小组,设主任、副主任各两名,成员若干名,负责对该项工程重大问题的决策。
组成专家委员会,由期刊界知名度高、熟悉学报工作的专家组成,主要负责该项工程的评审、检查和评估工作。
评审办公室设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有关工作在教教育部社政司指导下开展。其主要职责是:(1)负责本方案实施细则的制定。(2)组织申报、评审和检查评估工作。(3)对名刊建设进行指导。
名刊工程,以各学报的主办学校为单位,在主管校长的领导下,组织实施。实施单位的主要职责是:(1)组织学报的改革和名刊工程的申报工作。(2)制定本单位入选名刊工程的具体建设计划,并负责落实。(3)为入选名刊工程的学报提供相应的办刊条件和经费支持。(4)定期检查入选名刊工程学报的执行情况。
(二)检查评估
为了促使进入名刊工程的学报尽快达到建设标准,教育部将在其进入名刊工程的两年后组织中期检查评估。主要内容和办法包括:
1.进入名刊工程的社科学报全面达到建设标准的情况。
2.主办单位在学报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及办刊条件、经费、政策等方面支持社科学报名刊建设措施落实的情况。
3.检查评估采取专家组实地考察的办法。在检查评估中发现下列情况之一者,视具体情况给予通报批评、减少拨款、停止拨款限期整顿、撤消资格等处理。(1)入选学报在办刊理念、办刊机制、办刊质量等方面无明显改善;(2)主办单位的配套经费未到位或违反名刊建设工程资助经费使用的有关规定;(3)主办单位支持入选学报建设的政策措施未落实;(4)评估中有弄虚作假现象。
在社科学报进入名刊工程的第三年末,教育部组织专家组进行检查验收。验收合格者,继续予以支持。不合格者,则撤消其资格,不再给予政策支持。
七、实施步骤
名刊工程的申报评审工作拟分三批进行。第一批申报工作拟于2003年11月正式启动,拟评出5-10种社科学报进入名刊工程。
入选期刊
名刊工程入选期刊目录 :
第一批入选期刊(2003年12月):
第二批入选期刊(2006年7月):
第三批入选期刊(2011年5月):
建设大事记
2002年
(1)2月27日 袁贵仁副部长在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工作汇报会上发表的谈话中首次提出:“要创造名刊,扩大影响”。
(2)7月29日 教育部召开全国高校社科学报工作研讨会,袁贵仁副部长在《新世纪新阶段高校社科学报的形势和任务》的主题报告中提出:“启动名刊工程。教育部将选择若干重点大学的优秀学报进行重点扶持,争取在三五年内形成一二十家高水平的大刊、名刊。”
(3)9月6日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全国高校社科学报工作研讨会会议纪要〉的通知》,《纪要》中再次提出“启动名刊工程”,并明确指出:“通过教育部和主办高校共同努力和支持,帮助这些刊物进一步发展。”
(4) 9月13日 教育部颁发《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意见》正式提出:“要精心选择一些学校学术实力雄厚、办刊基础较好的学报,在教育部和高校大力支持下,争取在三五年内创造出一二十家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的大刊、名刊,以此带动全国各高校学报整体质量的提高。”
2003年
(1)11月6日 教育部颁发《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实施方案》(教社政[2003]12号),对名刊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入选条件、建设标准、评审办法、政策支持、组织管理、实施步骤作了详细说明和规定。
(2)12月19日 教育部颁发《教育部公布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首批入选名单的通知》,公布了首批入选的《北京大学学报》等11家学报名单。
2004年
(1)1月26—27日 教育部在京召开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首批入选学报建设座谈会。袁贵仁副部长到会并讲话,他从八个方面阐述了名刊工程是一个导向工程、是一个建设工程、是一个创新工程、是一个特色工程、是一个整体工程、是一个质量工程、是一个责任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首批入选名刊工程的11家学报的主管校领导及主编参加了会议,并签订了《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建设协议书》。
(2)2月25日 《中国教育报》刊发《教育部负责人就启动名刊工程答记者问》。
(3)3月25日 《光明日报》以整版篇幅介绍了首批入选名刊的11家学报并配发封面照片。
(4)3月31日 《中华读书报》刊发了首批入选教育部名刊11家学报联合倡议书。
(5)10月13日 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和《名栏建设第一批申报工作的通知》,对名栏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入选条件、评审原则、评审程序等作了详细规定。
(6)11月 教育部社政司组织召开第一批名栏申报期刊专家评审会,评定结果在《中国教育报》公示。
(7)12月23日 《教育部关于公布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第一批入选栏目名单的通知》(教社政函[2004]54号)发布,武汉大学《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哲学”等16个栏目入选。
2005年
(1)4月6日 教育部在京召开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第一批名栏建设座谈会。袁贵仁副部长出席并作重要讲话。首批入选名栏工程的16家期刊的主管校领导及主编参加了会议,并签订了《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建设协议书》。
(2)6月—8月 按照《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实施方案》规定的计划和步骤,教育部社科司组成专家组,对11家名刊进行中期检查。专家组认真听取主办学校领导的汇报,深入到编辑部进行实地考察,逐一写出检查评估意见。
2006年
(1)2月15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建设第二批学报申报工作的通知》(教社政厅函[2006]4号)发布。
(2)7月13日 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公布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建设第二批入选名单的通知》,《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等8家学报入选。
(3) 7月27日 教育部在京召开第二届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建设座谈会。李卫红副部长出席并作重要讲话。入选第二批“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的学术期刊负责人作了名刊工程建设方案介绍,签订了《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建设协议书》。
2007年
12月20—21日 教育部在京召开名刊建设主编座谈会,总结名刊建设经验,研讨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提高学报质量问题。
2009年
(1)3月3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建设第三批学报申报工作的通知》(教社科厅函(2009)7号)发布。
(2)11月24日 教育部社科司在京召开名刊工程第二批入选期刊中期检查会议。专家组认真听取各刊的汇报,写出检查评估意见。
(3)12月 教育部社科司组织召开第三批名刊专家评审会,并将拟入选名单(向社会)公示。
2010年
(1)4月7日 教育部在京召开第三届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建设座谈会。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社科司司长杨光、副司长徐维凡出席了会议。第一、二批入选名刊工程期刊的主编以及入选第三批名刊工程期刊的高校主管领导和主编参加了会议。《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7家入选第三批“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的学术期刊负责人在会上作了名刊工程建设方案介绍,签订了《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建设协议书》。
2011年
(1)5月16日,教育部在京召开入选第三届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的5家学术期刊的共建签约会。社科司杨光司长、徐维凡副司长到会并讲话。5家学术期刊负责人在会上作了名刊工程建设方案介绍,签订了协议书。
(2)8月20日 教育部发布《关于公布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第三批入选期刊补充名单的通知》,《中山大学学报》(哲社版)等5家期刊入选名刊建设工程。
(3)10月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第二批申报工作的通知》(教社科厅函[2011]18号)发布。
(4)11月30日至12月1日 教育部在京召开第二批名栏专家评审会。
(5)12月7日 教育部将名栏建设第二批拟入选栏目名单向社会公示。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2 16:17
目录
概述
实施方案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