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虚拟社区
虚拟社区
是在基于跨时空、开放的、自由的网络虚拟环境,社区成员(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专题研修、交互协作、资源共享,从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最终形成的具有共同社区文化心理的、生态式的社会关系共同体。
简介
虚拟社区是由具有共同兴趣及需求的人们,利用网络传播的特性,通过网上社会互动满足自身需求而构筑的新型的生存与生活空间。参与者着重于相互的交流,沟通与互动,进而产生的相互间的紧密和认同关系。
概念
基于跨时空的、 开放的、 自由的网络虚拟环境, 社区成员(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 下同)之间进行专题研修、 交互协作、 资源共享, 从而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 最终形成的具有共同社区文化心理的、 生态式的社会关系共同体。
社区特性
基于对社区、 虚拟社区和教育虚拟社区的概念发展和内涵的理解, 笔者认为, 教育虚拟社区具有以下特性:
教育性
教育虚拟社区首先应具有教育性, 这是教育虚拟社区区别于其他虚拟社区的标志。在教育虚拟社区内, 社区成员因共同的兴趣与需求进行交流互动, 在活动过程中兴趣盎然, 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 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 认知结构因同化与顺应而不断从旧平衡达到新平衡, 社区成员不仅获得信息与知识意义、 研究性学习与交流能力的提高, 而且良好的社区文化活动与环境可以使社区成员获得完满个性的发展与提升。这些充分体现了教育虚拟社区的教育性。
自主性
因为社区成员是基于共同的兴趣与需求而参与教育虚拟社区的, 他们的行为是内驱的、 主动的, 而不是外部强加的、 被动的、 迫不得已的, 并且, 参与讨论的主题是对学科的逻辑体系的超越, 社区成员可以根据兴趣、 需求和动机, 自主地选择参与探讨的课题内容、 自主选择资源支持(包括各种信息资源、 教师)、 目标导向, 自己决定研修结果呈现的形式等。学生的自主选择、 主动探究、 交流互动不再受传统教育中的种种限制, 因此, 教育虚拟社区基本上是无障碍社区。
开放性
教育虚拟社区是高度开放的 “小社会” , 是教育由封闭走向开放的途径之一。开放性主要体现在: 社区面向所有成员, 没有外部强加的种种限制, 只有自己兴趣、 目的和需求的不同, 教育虚拟社区的提出与构建尊重社区成员的个性发展和需要, 其探讨与研修的目标具有开放性; 研修内容面向成员的整个生活经验世界, 它将随着社区成员生活经验的变化而变化, 即研修内容具有开放性; 教师与学生的地位、 关系具有开放性, 随着师生之间即时与延时交流互动的展开,两者的地位可以互换, 教师可以成为学生的学生, 学生也可以成为教师的教师, 这已经不再是空谈, 它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总之, 教育虚拟社区的思想、 目标、内容、 关系主体、 教学与学习的空间等, 都可以高度地开放。
平等性
在传统的社会交往中, 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的最大障碍在于现实的差异性, 往往难以克服 “师道尊严”、家庭经济条件的悬殊、 城乡差别、 语言表达、 种族肤色、 甚至相貌丑俊等这样一些障碍限制。而教育虚拟社区, 打破了地域限制, 摆脱了繁文缛节的桎梏, 教师与学生在开放的空间, 以新的方式, 运用新的技术, 开启了一个异常宽阔自由的畅游空间, 社区成员完全可以不考虑现实生活中那些无法回避的矛盾, 所有成员都是平等的, 都可以就感兴趣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交流双方不会产生任何心理上的负担。 这是一种全身心的参与和自身独特个性的充分发挥, 从更深的层次上, 给社区成员带来了心灵的冲击, 除去了各种社会暗示和物质表象, 只有无差别的比特流以共同的特征表达着社区成员的内心世界。这从深层次上体现着教育虚拟社区的平等性。
生态性
教育虚拟社区的诸要素构成的是一个生态系统,而不是所有要素的简单、 机械、 无生命的拼凑组合, 里面有生命(社区成员)、 有 “土壤” (交流平台)、 有 “空气与阳光” (自由平等的环境与思想)、 有 “养分” (交流内容)、 有 “光合作用” (交流互动)等, 从而逐渐形成动态的、具有较高级需求的社区文化心理的动态平衡系统。同时系统又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资和能量的交换,吸收新思想、 接纳新成员, 使这个系统不断超越旧平衡, 形成新平衡。教育虚拟社区这一 “生态系统” 不断发展壮大, 充分体现了教育虚拟社区的生态性。
生成性
这是由教育虚拟社区的生态性所决定的。 教育虚拟社区是动态的生态系统, 里面所流淌的是思想、 信息和知识的比特流, 与现实社会的物质资源只能为少数人所利用不同。作为既不是物质, 也不是能量的信息、 思想、 知识的价值高低与使用次数与人数呈正相关, 而且还可以在使用的过程中, 生成新的信息。 原有的由部分社会成员(如科学家)创造资源, 供全体社会成员享用的模式将被社区成员共同创造开发资源、 共享资源的模式所取代, 如社区成员在共享信息资源、人际资源、 社区文化的同时, 又是社区资源的积极的创造者和生成者。 教育虚拟社区善于捕捉在社区各项活动展开过程中所生成的新的目标、 新的主题和新的思想, 这是教育虚拟社区生成性的集中表现。
社区构建
纵观社区及虚拟社区的建立及发展情况, 借鉴国外构建教育虚拟社区的经验, 并结合我国构建教育虚拟社区(严格意义上的教育虚拟社区还很少)存在的现实问题, 如重硬轻软、 重单维交流轻多维互动、 某些所谓 “社区” 的重讲轻学等现象, 笔者认为, 要构建教育虚拟社区, 必须把教育虚拟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出发点与归宿, 从方法论层面、 物质层面、 主体层面等来正确认识并处理好他组织与自组织、 硬件技术与软件服务、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其他组织与自组织之间的关系
教育虚拟社区形成与发展的生成取向决定了必须处理好他组织与自组织之间的关系。 教育虚拟社区注重形成前的精心设计, 更注重发挥社区成员的机智, 善于捕捉他组织之后, 在自组织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成性序参量 (如优秀的版主等)、生成性课题的价值。对于成功的教育虚拟社区, 优秀的版主是最为宝贵的资源之一。应当采取恰当的措施发展社区意识,增强社区凝聚力, 激励和留住优秀的版主, 这是他组织时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教育虚拟社区形成的最初阶段, 都有教师甚至管理者的整体规划和周密设计, 这是教育虚拟社区的他组织方面, 是必不可少的, 如人性化的、 宾至如归的交互界面的设计、 课题项目的设计、 甚至教学目标的设计等。 但是, 教育虚拟社区的生成性是根本, 也即意味着教育虚拟社区的各层面所构成的是一个生态的有机整体, 而非根据预定目标构成的无生命的机械装配实体。 社区成员在现实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兴趣中心, 以此为基础, 社区成员进行非逻辑序列的、 非线性的构建知识意义的活动。 他们积极参与到感兴趣的各项社区活动中去, 在做、 探究、 体验、 创造、 奉献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体验和感受社区生活, 发展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 研究性学习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在这个过程中, 序参量(如社区灵魂人物、 版主等)不断成长壮大, 同时新的目标、 主题不断生成, 人与人的关系因生成而逐渐融洽、 和谐, 成员对社区的归属感、 认同感、 参与程度不断增强, 教育虚拟社区的生成性最终导致社区文化心理的形成。 这是教育虚拟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因此, 教育虚拟社区的他组织(如整体规划和周密设计等) , 不是限制教育虚拟社区的生成性, 而是为了在教育虚拟社区的自组织过程中, 使其生成性发展得更具有方向感, 后劲更加丰盈。
硬件技术与软件服务之间的关系
教育虚拟社区的构建, 硬件技术如网站平台以及Web server、 Asp、 Php3、 CGI、 Dreamweaver等技术是必
不可少的, 利用这些技术所构建的吸引眼球的华丽界面与煽动性语言, 短期之内或许可以吸引许多浏览者。 但是从长期来看, 教育虚拟社区的真正优势, 在于通过社区成员的交流互动, 使得有价值的信息得以积累, 经验得以积聚, 社区个性(独特的社区文化心理)得以形成。因此, 硬件技术不仅需要对社区成员创作发表的信息内容自动进行整理、 分类、 累积, 而且要为成员把握宏观的、 系统的、 整体的、 全面的最新信息提供技术保障, 绝非只是提供在线聊天、 讨论区与精华版等, 这样才能体现硬件技术的真正价值。
教育虚拟社区提供的软件(资源与环境)服务功能是主要的。 其主要服务模块如学科快讯、 课题研修、教师天地、 学习交流、 资源中心、 学习团队、 管理评价等都内在地体现着教育虚拟社区的精神实质(由互动交流而逐渐形成社区文化心理) , 而不是教师传统授课的简单网络移植。其中学科快讯, 主要功能是师生发布最新学科课程发展、 新闻通报、 成员互动交流、 研究性学习、 新近资源、 新成员加入等方面的详细公告;课题研修主要是学生对感兴趣的学科内容及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课题组既可以由跨学校、跨地域的社区成员组成, 也可以由本学校和本地区的成员组成; 教师天地, 主要是不同学科以及同一学科的教师关于教与学的重点、 难点、 方法、 答疑等方面的互动交流, 主要是为教师服务的平台, 当然学生也可以参与; 学习交流是学生之间经验交流、 交换心得、 策略共享、 谈吐心声的互动交流平台; 资源中心主要是为学生的课题研修提供资源服务, 如教师对重点难点的点拨与释疑视频、 在线答疑、 好书推荐、 资源连接等; 学习团队是针对社区内感兴趣的学科内容进行协作学习交流的平台; 管理评价主要是社区成员之间的监督与评价和成员自己的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
可见, 教育虚拟社区的构建, 硬件技术的支撑是基础, 由软件服务提供的教师与教师、 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进步提高、 社区文化心理的形成才是根本。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教育虚拟社区的课题研修与交流活动内容决定着社区的性质, 也决定着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之间关系的产生、 发展和变化。 所以对学生来说, 他们对课题与活动内容感兴趣, 并且觉得具有深入探讨与交流的意义与价值, 那么他们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与程度就高, 就越能促进社区的健康发展。 否则, 教育虚拟社区的功能将难以发挥, 教育虚拟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将缺乏后劲。 因此, 对教师(包括专家、 辅导者、 管理者、 组织者等)来说, 在教育虚拟社区内, 他们的角色必须实现重大转变, 即需要从专业单一的教书匠、 知识内容的 “灌输者” 、 课程逻辑体系的呈现者、 教育教学的管理者逐渐转变为社区交流互动的指导者、 良好社区环境的创设者与组织者、社区内容体系的研讨者、 社区良好人际关系形成的参与者。 其中, 在教育虚拟社区的最初构建阶段, 教师的组织者角色非常重要, 这可以保证交流活动的正常开展, 而不至于变得一切都不可控。并且, 教师在课题与活动的组织与设计过程中, 应将学生的需要、 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 主动探究, 监控调节自己的学习过程, 鼓励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和协作, 倡导社区团结与互助精神, 倡导积极向上、 健康文明的社区文化氛围的形成。
对学生而言, 应以自己的直接经验、 体验和需求兴趣为基础积极进行社区活动内容的探讨与互动交流, 自己选择活动内容、 活动方式及教师资源, 决定研讨结果呈现的形式, 并最终完成对兴趣目标导向的研讨课题内容的意义建构。
因此, 在教育虚拟社区内, 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的关系应趋向于自由、 平等与和谐, 为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储备丰盈的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11-17 21:03
目录
概述
简介
概念
社区特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