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果实
1954年12月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列夫·托尔斯泰一生写了七部剧本,讽刺喜剧《教育的果实》(1891)是他最优秀的剧作之一,同时也是俄罗斯乃至世界古典戏剧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内容梗概
列夫·托尔斯泰的四幕讽刺喜剧《教育的果实》以其辛辣而又犀利的笔锋无情地嘲讽了游手好闲、精神空虚、醉生梦死的地主贵族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并将前人尚未直接触及的最尖锐的缺乏土地的贫苦农民问题首次搬上舞台,把俄国现实主义戏剧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这部作品笔调诙谐而又幽默,读来令人啼笑皆非,忍俊不禁。
因此,前苏联戏剧导演霍赫洛夫认为,它是一部对垂死的沙皇俄国“进行有社会意义的讽刺的剧本”。评论家洛姆诺夫也说,“在俄国,还从来没有过如此真实,如此有力地表现贵族地主与被他们掠夺的农民之间阶级利益的冲突的剧作”。列宁则称赞它出色地表达了农民“令人伤心的真情”,并在自己的论著和演说中多次援引“连只小鸡都没有地方喂”这旬广为流传的台词,阐述“十九世纪末俄国的土地问题”。
创作背景
《教育的果实》构思、创作于1880年至1890年1月之间。托尔斯泰创作这一喜剧时,无论是在剧本的思想上,还是艺术上,确实都留下了深刻的“内心状态”的烙印。
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俄国社会急剧的变化引起了托尔斯泰的注意。农村破产,农民身处绝境的艰难困顿,使这位与农村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伟大作家体验和发现了日常生活和整个世界的荒谬性。1879—1880年,他写出了标志他思想巨变的《忏悔录》。1881年7月6日,他在日记里写道:“经济革命不是可能发生,而是不可能不发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他彻底背弃了自己的贵族立场,站到了宗法制农民的一边,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抨击土地私有制,认为土地私有没有任何根据,是“低级的动物性的人类的本能”。他甚至放言人因为贪婪和私有制而把自己贬低到连动物也不如的地步。他在作品《霍尔斯托密尔》里通过一匹马公然宣称:“在生物分级的阶梯上,我们高于人类。”这当然是惊世骇俗的言论。据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日记记载,“卡特科夫说到列夫·托尔斯泰时也证实说,听说他完全疯了”。
托尔斯泰开始了生活平民化的实践。但是,他的家人并没有与他保持思想的同步。他们一如既往,仍沿着固有的生活轨道前进。因此,他和家人的矛盾不可避免,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演愈烈。他曾当面指责妻子和女儿说:“你们这样生活不感到可耻吗?”
在托尔斯泰看来,他的妻子、儿子及其所属的上流社会都过着可怕的堕落的生活而不以为非。经历了昨非今是的大彻大悟的蜕变的托尔斯泰悲天悯人,自以为对他们肩负有启蒙的任务,必须用自己的笔和行动去帮助教育他们。这样,就出现了他的《教育的果实》。
作者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Лев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1910),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其文学代表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列夫·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1847 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1855)、《少年》(1857),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白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这些观点反映在其短篇小说《琉森》(1857)之中,后又创作了探讨生与死、痛苦与幸福等问题的《三死》、《家庭幸福》。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他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向“平民化”。这些思想鲜明地体现在其中篇小说《哥萨克》(1852~1862)之中。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小说以四大家族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 1812年库图佐夫领导的反对拿破仑的卫
国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主要探讨俄国前途和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
70年代未,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一代文学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
参考资料
文津搜索.国家图书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06 16:02
目录
概述
内容梗概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