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变命运
2012年中国主要城市公众教育公平感调查报告
教育改变命运,2012年度中国主要城市公众教育公平感调查报告发布,调查显示多数公众积极评价近三年来教育公平改善的状况,但仍有26.7%的公众对彻底治理“择校热”缺乏信心,有24.3%的公众不相信教育能够改变命运。
杨朝清的文章
新京报发表杨朝清的文章
近年来教育费用大幅攀升;从收益上看,大学生就业难、薪酬低、收入有限。当教育不能达到人们的心理预期、不能实现效用最大化的时候,教育改变人生命运的作用就不可避免地受到质疑。然而,实证研究却显示了截然不同的结果。调查显示,学历越高,收入平均水平也就越高;大学本科学历的人均收入是小学学历的3倍以上,是从未上过学人员的9倍。“教育改变命运”并没有因为时代变迁而变质。为什么超过两成的公众不相信“教育改变命运”?一方面,由于社会竞争的激烈,教育改变命运的显著度下降、周期性加长。在焦虑心态和“短视”目光的裹挟下,教育很容易陷入功利化误区。另一方面,公共财政投入在城乡之间失衡,教育资源在地区间分配不均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公平的实现,从而削减了教育缩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正的作用。政府要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推动教育公平。公众也应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多元的成功观,为教育“松绑减负”。教育只是社会流动的一种渠道,而并非全部。两成多的人不相信“教育改变命运”,是不是说明还有近八成公众是相信的?对于这样的调查结果,其实也不必过于悲观。
小蒋随想
凡事都不是绝对的,教育不能保证人飞黄腾达,没读过什么书的人也不代表一定没出息。一个人的发展与接受了怎样的教育(也包括“社会大学”)、处于怎样的环境、具有怎样的天资、碰到怎样的机遇有交叉而复杂的关系与变数。过于功利和短视,不仅对教育无益,对个人的人生轨迹也会有消极影响。另一方面,教育也不是一部分人说三道四就能“崩塌”的。最明显的例子是,甭管在哪个城市,学区房的价值都大大高于一般住房,人们对重点校的追逐热情可曾有一丝消减?“24.3%的公众不相信教育能够改变命运”,“26.7%的公众对彻底治理择校热缺乏信心”,这两种结论本身就是矛盾的。说得再现实一点,从几岁到十几岁的孩子如果不上学,你想让他们去干啥?难道去“混社会”吗?至于大学上与不上,完全看个人的选择。不同的选择会有不同的结果,只要愿意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即可。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18 10:34
目录
概述
杨朝清的文章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