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人类学教程
2005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教育人类学教程》是2005年8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冯增俊、万明钢。
图书内容
本书在吸收、借鉴国外研究成果与结合我国教育实际方面做了积极而有益的尝试,在创建中国教育人类学学科体系、推进教育学专业发展、促进高校教材建设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主要供高等师范院校本科层次教育人类学、教育学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教学使用,也是在职中小学教师培训、研究生培养和教学科研人员从事教育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参考书。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是新中国第一部教育人类学教材,也是唯一一部被教育部列入国家级规划的教育人类学教材。
作者简介
冯增俊 1952年生,海南琼海市人。中山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教育学院教科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全国比较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评审专家组成员等职务。长期从事比较教育学和教育理论研究,在教育现代化、教育人类学、学校道德教育、高等教育等领域有所建树。近年来承担十余项全国及省级重点科研课题,发表论文230余篇;出版著作30多部,成果获全国及省级奖励多项。
万明钢 1958年生,河南叶县人。西北师范大学校长助理、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少数民族心理与教育研究,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3部。2001年获“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科研成果多次获奖。目前承担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等多项研究课题。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教育人类学的学科意义
一、探寻教育生成与人类发展的内在规律
二、推动教育研究模式的转型
三、发挥教育人类学的决策功能
四、建立中国教育人类学
第二节 教育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主题
一、教育人类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历史发展特征
三、当代教育人类学学科的主题建构
第三节 教育人类学的学科体系
一、教育人类学的学科概念
二、教育人类学的学科领域
三、教育人类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二章 教育人类学的发生发展
第一节 人类学与教育人类学
一、人类学产生及其作用
二、人类学走向教育的必然
三、人类学与教育学的学科联姻基础
四、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形成
第二节 文化教育人类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启蒙阶段
二、应用性学科阶段
三、形成独立的学术性学科阶段
第三节 哲学教育人类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草创时期
二、形成探索性学科时期
三、形成独立的学术性学科时期
第三章 教育人类学理论体系
第一节 教育人类学理论分析框架(上)
一、对理论分析框架的探讨
二、本质生成模式
三、工具主义模式
四、互动传递模式
第二节 教育人类学理论分析框架(下)
五、系统共生模式
六、信息系统论模式
七、生态学模式
八、进化论模式
九、简要评价
第三节 教育人类学研究特性
一、教育人类学研究目的
二、教育人类学研究方法特点
三、教育人类学的方法论原则
第四章 教育人种志研究方法及其运用
第一节 人种志与教育人种志
一、人种志概念及其意义
二、教育人种志概念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教育人种志研究的特性
一、教育人种志研究的类型
二、教育人种志的世界观特征
三、优秀学校教育人种志标准
第三节 教育人种志研究程序及策略
一、教育人种志研究方案的选定
二、田野工作开展
三、教育参与观察
四、深度访谈
五、口述历史研究法
六、教育人种志研究的资料工作
第四节 学校教育人种志研究实例
一、黄瑞琴《幼稚园园长的教室观点之研究》(1991)
二、张芬芬《师范生教育实习中潜在课程之人种志研究》(1991)
三、齐学红《师生互动关系中的学生自主性问题研究》(2000)
第五节 成为一名人类学者意味着什么
一、建立文化洞察力
二、田野工作的专业素养
三、坚持培训与实践相结合
第五章 教育与人的生成
第一节 人与教育
一、人与人的本质
二、教育人类学的人性观
第二节 人的未特定化与教育特性
一、未特定化与人的生成
二、人的可塑性与可教育性
第三节 教育与人的自我定义
一、人与人的自我定义
二、作用人的自我定义的因素
三、教育在人自我定义中的作用
第四节 人的生成与教育的作用
一、人的生成特征
二、人的生成之教育作用
三、人的生成与教育本体
第六章 教育与人类进化
第一节 文化进化与教育起源
一、文化进化理论概述
二、教育起源研究概要
三、人类诞生与教育起源
四、人类教育的本质特性
第二节 教育进化模式与人类文化适应机制
一、教育进化的文化模式
二、人类社会文化适应性
三、教育进化的文化性与教育定义
第三节 教育演进与人类发展
一、教育演进时代与人类进步
二、教育进化与人类的教育意识
三、教育进化的基本特征·
第七章 教育与民族发展
第一节 文化模式与民族
一、文化模式与民族形成
二、文化模式与民族生存
三、民族文化模式与教育
第二节 民族发展中的教育演变
一、民族发展与教育模式
二、民族发展与教育创新
第三节 教育的文化功能与民族的发展
一、教育的文化积淀、保存功能
二、教育的文化传递功能
三、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四、教育的文化创造功能
五、教育文化功能的运作及表现形式
第四节 教育文化价值观与民族发展
一、中华民族精神与教育价值观
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教育价值取向
三、西方民族文化精神与教育价值观
四、民族教育价值观与民族教育行为选择
第八章 教育与文化演进
第一节 教育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一、文化的概念与理论
二、文化构成的元素及其功能
三、文化分析
四、教育是文化的生命机制
第二节 教育与文化价值
一、文化视野中的教育功能
二、文化价值对教育的影响
三、文化价值认同与教育
第三节 文化变迁与教育
一、文化变迁的原理
二、文化变迁与现代化
三、文化现代化与传统文化
四、文化现代化的态度及其选择模式
第四节 文化变迁与人的适应
一、文化适应的过程与结构
二、文化适应态度及其选择模式
三、行为变化与心理压力
第九章 教育与个体文化过程
第一节 教育与个体文化适应
一、个体文化适应原理
二、个体文化适应过程
三、个体文化适应的反应方式及教育对策
第二节 教育文化不连续性与个体发展
一、教育文化不连续性分析
二、文化不连续性与个体文化适应
三、不同类型文化不连续性与个体适应
第三节 教育与个体人格生成
一、塑造人格是教育文化功能的本质表现
二、教育中文化不连续性对人格生成的影响
第十章 教育与人的生物适应性
第一节 人的生物性与教育演进
一、人的生物性是教育的基础
二、人的生物研究开创现代教育
三、现代生物学与当代教育改革
第二节 教育的生物文化特性分析
一、教育与人的生物文化性
二、教育与人的生物遗传
三、人的生长模式与教育的作用
四、教育的生物功能与人格发展
五、教育在文化进化与人的遗传中的作用
第三节 教育生物文化功能与优生优育
一、优生学与生物工程
二、优育与教育工程学
第十一章 学校教育人类学研究
第一节 学校教育的人类学分析
一、学校的人类学定义
二、学校教育的生态学研究
第二节 多元文化与学校教育
一、学校与跨文化教育
二、学校跨文化教育问题分析
第三节 学校课程与教学中的文化
一、学生呼声:为什么教育必须是多元文化的
二、课程改革:如何剔除偏见与歧视
三、教学反应:多元文化教学有哪些主要策略
四、教师关注:多元文化课程与教学应思考什么问题
第十二章 学校课堂人种志研究
第一节 学校课堂人种志概述
一、教育人种志与课堂人种志
二、课堂人种志的基本含义
第二节 课堂人种志的研究特点
一、课堂人种志研究是质性的
二、课堂人种志研究是直观的
三、课堂人种志研究是描述的
四、课堂人种志研究是微观的
第三节 课堂人种志研究的基本过程
一、确定课堂人种志研究的对象
二、课堂人种志中的“参与观察”
三、课堂人种志报告的撰写
第四节 课堂人种志研究案例分析
一、国外的研究案例分析
二、中国的研究案例分析
第十三章 班级生活与学生文化
第一节 学生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一、学生文化的成因分析
二、学生文化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班级生活与学生文化表现特征
一、学生文化与班级生活中的管理主义倾向
二、学生文化与班级生活中交往行为的调适
第三节 学校教育变革下的学生文化
一、学校教育中的学生观反思
二、理解和接纳学生文化
三、班级文化建设
第十四章 教师文化的人类学研究
第一节 教师文化的人种志研究概述
一、教师文化的实地研究
二、教师文化的叙事研究
第二节 教师的教育信念及其成因
一、教师的教育信念
二、教师的教育信念的形成因素
第三节 教师的教育行为及其对学生的影响
一、教师“期望”的价值导向
二、“有激情”的文化意义
第十五章 教育人类学未来展望
一、国际教育人类学研究走向
二、中国教育人类学发展探析
三、中国教育人类学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资料
教育人类学教程.豆瓣读书.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05 13:18
目录
概述
图书内容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