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乘法数
明宣宗宣德年间圆瀞编撰的法数图书
《教乘法数》是明宣宗宣德年间圆瀞编撰的法数图书。
内容简介
《教乘法数》四十卷,明会稽沙门圆瀞集。释圆瀞字心源,身世不详。他早年曾在杭州天竺寺从天台宗雨翁受学,明宣宗宣德年间(1426~1435)任僧录司右善世(见道遐、松阴二人为本书所作的序文)。
详说
明代编纂法数的较多,先有《诸乘法数》,亦名《贤首法数》,十一卷,明行深集。以华严宗的见地,编纂各宗所用法数,从一心起到八万四千法门止,凡二千一百余目,概记明出处,间亦引用外书名数解释。从洪武十七年(1384)起开始编纂,二十年(1387)撰成。《教乘法数》的编集是以天台宗义为主,与《贤首法数》相对待。在这以外又有一如等集注的《大明三藏法数》五十卷,引据各书,解释很详。这以后寂照又以《大明三藏法数》为主,糅集其他各种法数而重编《大藏法数》共七十卷。
佛法传入中国后,至明代已一千三百余年,历代所翻译的经论律三藏和此土撰述,编入大藏经的,不下六千卷之多。而其间名相纷繁,初学者不易了解。从前虽有《藏乘法数》和《诸乘法数》等书,但大都简陋,学者仍感不足。圆瀞有见于此,才广采“内典之文、旁及白氏”,“详加订定、续入而汇次之”,从“一心”开始到“八万四千法门”终止。所有名相多为常见者,因此不注出处,不加注释,只用简单表解,使学者不劳穷讨,一目了然,用处颇大。
本书所收法数,共三千一百六十二目。
一法二百一十六目,二法四百六十六目,三法七百三十七目,四法五百一十六目,五法三百九十目,六法一百六十五目,七法一百零九目,八法一百一十三目,九法六十三目,十法二百零五目,十一法十目,十二法三十目,十三法六目,十四法四目,十五法三目,十六法十三目,十七法二目,十八法十三目,十九法一目,二十法十一目,二十二法一目,二十四法一目,二十五法六目,二十七法二目,二十八法五目,三十法二目,三十一法一目,三十二法五目,三十三法四目,三十四法一目,三十五法一目,三十六法二目,三十七法五目,三十八法一目,三十九法一目,四十法一目,四十一法一目,四十二法一目,四十八法二目,五十法三目,五十一法一目,五十二法二目,五十三法一目,五十七法一目,六十法一目,六十二法一目,六十四法一目,六十五法一目,七十五法一目,八十法二目,八十一法三目,八十八法二目,九十五法一目,九十八法一目,百法四目,百八法四目,百二十法二目,二百五十法一目,二百七十七法一目,三百五十法一目,四百四法一目,千二百五十法一目,三千法四目,一万二千九百六十法一目,八万法一目,八万四千法三目。
此等法数,内容有多方面,虽以天台宗为主,也广泛涉及其他如三论、法相、华严、禅、净土、律、密各宗,乃至小乘外道、儒家以及世间学术等等。各项中重要条目,有关天台宗的如:天台九祖(卷二十九)、一心三智、一境三谛(卷八)、三观(卷五)、圆教一心三观、别教次第三观(卷八)、三种止观(卷六)、一妙三粗(卷一),二种三千、两重总别(卷三)、天台四教、化仪四教、化法四教(卷十三)、四教四句、四教用观(卷十二)、权实四句(卷十四)、八教(卷二十六)、五双十德(卷二十)、十法界(卷三十一)、三千实相、三千妙境(卷四十)、三世间、三境(卷三)、法华、涅槃三义是同(卷十)。有关三论宗的如:中论二际(卷二)、三观(卷五)、四不可说(卷十二)、无生四句、境观四句(卷十四)。有关法相宗的如:慈恩三祖(卷九)、大乘百法(卷四十)、五性宗(卷十七)、三性(卷五十一)、三无性(卷六)、三量(卷五)、三类境(卷六)、心法三变(卷八)、四缘(卷十一)、种子六义(卷二十三)、能熏四义、所熏四义(卷十四)、四智功用、四种涅槃(卷十二)。有关华严宗的如:华严七祖(卷二十六)、贤首五教(卷十九)、华严四科(卷十三)、贤首大小乘五宗(卷十九)、华严三无差别(卷六)、贤首三土(卷五)、贤首四种法界(卷十二)、华严六相(卷二十一)、华严法界三重观门(卷七)、华严十玄门、华严十行观(卷三十一)。有关禅宗的如:禅宗六祖(卷二十四)、禅宗五派、一花五叶(卷十九)、六祖回答(卷二十三)、云门一字关(卷一)、云门三句、临济三句、汾阳三句、汾阳三诀、黄龙三关、沩仰三种生、汾阳三师子、曹山三种堕(卷九)、汾阳四句、临济四偈、临济四料简、临济四照用、临济四宾主、曹山四禁语(卷十五)、曹洞五位(卷十九)、浮山九带(卷三十)、汾阳十智同真(卷三十四)、永明四料简(卷十五)、南堂辩验十门(卷三十四)。有关净土宗的如:莲社七祖(卷二十六)、莲社十八贤(卷三十七)、东林影堂六事(卷二十四)、一佛净土(卷一)、二土净秽(卷三)、净土二相、二种力生净土(卷四)、三种净业、三业真实(卷七)、修净土方便有三、三种顺菩提法、生净土无三种过失(卷九)、法离四执(卷十四)、五因缘不退(卷十九)、人有五惑不求净土(卷二十)、十种信心(卷三十二)、偏赞净土七经(卷二十六)、十种无碍(卷三十二)。有关律宗的如:律有三名、持戒三心(卷八)、四种常住、四分律(卷十三)、四戒(卷十一)、三戒(卷五)、五分戒律(卷十七)、出家二戒、在家二戒、制戒二意(卷四)、持律得五功德(卷二十)、制戒十益(卷三十三)、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二百七十七戒(卷四十)。有关密宗的如:瑜伽三祖(卷九)、佛三密(卷三)、五部教主(卷十七)、持咒须断五事(卷十九)。有关声闻乘的如:二种正法、二种独觉(卷三)、有漏三种(卷八)、四识住(卷十一)、食竟说法有四事益(卷十六)、七方便位(卷二十五)。有关外道的如:合九十五种外道为十一(卷四十)、外道六师(卷二十四),外道四论(卷十一)、外道执四空为涅槃(卷十六)、外道计九种转变论、外道计九物生世间(卷三十)、六苦行(卷二十二)。有关儒家的如:三纲、三统、三戒(卷三)、五运(卷十七)、周礼四官(卷十五)、周礼五礼、五教、五服、五经、洪范五福(卷十七)、六艺、诗经六义(卷二十一)、周礼六书、周礼六乐(卷二十二)、书经七政(卷二十五)、八卦(卷二十七),洪范九畴、论语九思(卷二十九)、十翼(卷三十一)、孔门四科十哲(卷十六)。其他世间学术如翻译四例(卷十四)、琮师翻译八备(卷二十八)、琮师翻译十条(卷三十二)、三支比量(卷六)、因明八义明量(卷二十七)、六离合释(卷二十四)、唱导四宜(卷十四)、十事生病(卷三十二)、六气治病(卷二十三)。
作品特点
本书叙述中表现折衷思想非常浓厚,不仅三教合一,而且内外杂糅。如三宗名教条云:“一、儒,《元命苞》云:‘教者效也,上行下效也。’二、释,《四教义》云:‘说能诠理,化转物心。’三、道,《老子》云:‘处无为事,行不言教。’”(卷七)三教无我条云:“一、儒,孔子以谦光之义,二、释,佛观五蕴皆空,三、道,老子以长而不宰。”(卷七)都是三教合一的例子。至于以五方配五色(卷十八)、二上二下(卷四)、四蛇性异诸方亦二(卷四)、五行配五方五时五星五常五戒(卷十七)等条,又参以阴阳术数家言,则是内外杂糅的例子。
另外本书对于一般的佛家名相大都用天台本宗教义来解释。如释二谛,便以天台教义“同归一念”为真谛,“百界千如”为俗谛(卷二)。如释三身,便以四教义中之藏通二教为应身,别教为报身,圆教为法身(卷十二)。如释四谛,便以藏教属苦谛,通教属集谛,别教属灭谛,圆教属道谛(卷十二)。如释体用,便以理具三千为体,变造三千为用(卷三)。如释心性,便以即理之事不变随缘名心,即事之理随缘不变名性(卷三)等,在这些上面可见本书撰述的意向。至于明代初叶(宣德前后)佛教徒一些见解,也都反映于本书上。如推原华严宗的始祖为著《起信论》的马鸣等,就和旧说有所不同。又所载律宗项目,不出其世系传承,这表示当时对律宗不予重视。
(田光烈)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23 22:01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详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