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生钟是指用于营救失事潜艇艇员出艇的钟形
救生设备。分上、下两室。上室为救生室,用于控制救生钟和运载失事潜艇艇员。下室为通道,用于引导救生钟与潜艇救生平台对口连接。救生钟用脐带式管缆与工作母船上相应系统相连,并由工作
母船吊放入水进行救生监控。额定作业水深200米以内,救生方法有干救和湿救两钟。
简述
救生钟是援潜救生的专用装备,是最早出现的援救失事潜艇艇员进行集体脱险的救生装备,也是最早出现的对口救生装备。
受用时,先确定沉艇的方位,然后由潜水员携带钟内钢索,把它固定在沉艇的救生舱口,然后再把救生钟放下,进行援救。使用救生钟援救失事潜艇艇员,可使艇员不与海水接触,不受海水压力的影响,在援救过程中,能正常活动和休息。这是一种安全理想的方法。但到目前为止,救生钟的最大深降深度只能达多250米,再深救生钟就无能为力了。
救生钟平时配置在救生船上。由于救生钟本身无动力,所以在使用过程中需由救生船进行吊放回收。救生钟一次可容纳2名操作员和8名被救艇员。
历史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六十年代末,潜艇遇难事件已有60余起,使700多人葬身鱼腹。怎样援救失事潜艇的艇员,引起了各国的重视。
救生钟是国外早期用来援救失事潜艇人员的大型设备。1939年5月,美国最先用救生钟成功地救出了沉没于大西洋73米深处的“斯阔露丝”号潜艇上的33名艇员。其他一些发达国家在70年代都陆续装备了救生钟。这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救生钟,从此,救生钟作为援救潜艇艇员的工具,一直运用到今天。
我国自行研制的救生钟于1989年完成了海上试验,并于1990年交付海军使用,从而填补r我国海军援潜装备发展史上的一项空白。从1994年开始,进行移动式救生钟的开发研制,将于总装联调之后开始装备部队,并逐步取代现役救生钟。
构造
救生钟是一钢制的可承受内、外压的钟状舱室。一般高约为3m,直径约为2m,重10余吨。救生钟分上、下两个舱室,中间有隔板和水密门。上舱为工作(救护)舱,有上盖,供人员出入。上舱内设有座位、电话、照明、注水、排水、供气、深度仪以及压力表等设备。
下舱为预备(过渡)舱,设有下盖,供脱险艇员进入。下舱内设绞盘、钢索等。下舱周围设有压载水柜,用以控制救生钟的沉浮。下舱底部可与潜艇救生平台进行对接,艇员可由下舱下盖进入救生钟。救生钟平时配置在救生船上。由于救生钟本身无动力,所以在使用过程中需由救生船进行吊放回收。救生钟一次可容纳2名操作员和8名被救艇员。
救援方法
救生钟一般具有两种援救功能:干救和湿救。
干救主要用于集体脱险,它的用途就像一个往返于失事潜艇和水面援救船之问的水密升降机,艇员通过救生钟可在上升出水过程中避免暴露于高气压下以及避免海水的浸泡,从而实现在常压下脱险,可提高脱险的安全性。
湿救主要用于单人-集体相结合脱险,救生钟内保持环境压力,将失事潜艇艇员转移到水面救生船后,再进行相应的水面减压。
优点
救生钟法的优点:
①艇员可以不暴露在高气压下(如失事艇未破损);
②艇员进入救生种后可得到必要的医疗、食品和通风等;
③到达水面后,艇员不会在海面受海水浸泡,不需要等候援救或作较长距离的游泳,也不会遭到
海洋动物的侵袭;
④艇员可不必受专门的训练;
⑤可以在较深的水中离艇脱险。
缺点
①在站时或而气候恶劣时不能应用;
②准备工作时间较长;
③救生钟机件复杂,容易发生故障;
④沉没潜艇倾斜度较大时,救生钟不易与其接口;
⑤由于采用此法要有潜水员配合,因此其援救深度受到限制,不超过潜水员潜水作业的最大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