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援直升机是把直升机应用于应急救援(空中120),能更快速到达水、陆路不可通达的作业现场,实施搜索救援、物资运送、空中指挥等工作,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最有效的应急救援。不过,中国用于应急救援的直升机数量缺口大、结构问题突出。
发展史
有文献记载的直升机救护最早出现于二战期间(1944年4月),一架西科尔斯基YR-4B直升机由美国陆军少尉Carter Harman驾驶,成功实施了3名英军伤病员的空运后送。
20世纪50年代初,救护直升机差不多同时在
朝鲜战争、
印度支那战争和
北非战争中的战术地区开始正式应用。1950年4月4日,美军用Bell 47型直升机实施了战后第一例伤病员空运后送,伤病员躺在篮式担架内,担架固定在起落装置顶部。据估计,朝鲜战争中共用直升机后送了20000名伤病员,伤死率从二战的4.5%降至2.5%。但在此阶段,由于技术限制等原因,尚不能实施伤病员的途中救护。
以
越南战争为代表的20世纪60、70年代的世界局部战争,使伤病员后送进入了成熟阶段。同时,由于直升机技术性能的不断提高,也进一步促进了救护直升机的发展。美国开始有了经过改装的救护直升机。这一阶段发展的突出特点有两个:一是加强了对直升机构型本身的改装,如:20世纪60年代,英国研制的“S-61”型直升机,舱内有现代导航、雷达、定位和测高计等装置,美国的Bell
UH-1直升机配备了机上使用的抽屉式担架和充气担架,还在机上装备了
氧气面罩、床头灯、个人污物袋、叫人铃、警灯、给氧和抽吸设备。有的还专门安装了伤病员专用供氧系统和伤病员个人供氧设备,有的设置了卫生员室、隔离室,有的设立了医务工作区,在那里装配了舱内灯光和各种医疗操作开关、阀门等。二是机上卫生装备向制式化标准化方向发展。70年代,美国军事空运司令部与战术空军司令部研制了几种制式战术和战略医疗箱,确定了整套医疗卫生装备标准,并列入了战备库存清单。西班牙陆、海、空三军统一了担架规格,大大方便了伤病员的上下机。这一阶段,通过直升机等的使用,伤病员的后送等待时间已经降到了1小时以内,伤死率降至1%。
进入20世纪80~90年代以后,伤病员救护直升机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更进一步发展,体系日臻完善。
优点
一般来说,救援地域情况比较复杂。作为航空应急救援核心装备的直升机,能快速到达水、陆路不可通达的作业现场,实施搜索救援、物资运送、空中指挥等工作,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最有效的应急救援手段。
航空应急救援在处置各种突发事件过程中,具有快速、高效、受地理空间限制较少等优势,是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最有效的应急救援手段。能够垂直起飞降落、不用大面积机场、能批量运载物资和伤员。
直升机是航空应急救援的核心装备。直升机应用于应急救援,能快速到达水、陆路不可通达的作业现场,实施搜索救援、物资运送、空中指挥等项工作。
缺点
虽然直升机在应急救援中具有种种优势,但它在飞行速度、航程、续航时间、使用地域上依然会受到一定限制。在战区救生中,搜救直升机还要有预警机的指挥、轰炸机的对敌压制、歼击机的护航、武装直升机的伴随掩护等,可以说是陆海空的立体协同。
直升机最后的落地也有讲究,一般要求起降场地尺寸不小于2×1.5倍旋翼直径,坡度不能超过7 °,沿盛行风向能确定清晰的进场线,着陆点中心15°范围内不应有障碍物。在山顶或峡谷起降时,起飞方向至少要比周围地形高300米,到障碍物的距离不得小于500米。
国内应用
中国用于应急救援的直升机数量缺口大、结构问题突出。到2008年底,全国只有294架
民用直升机可用于应急救援,平均每10万平方公里约3架,是主要西方国家平均水平的1/25。
在国家《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规划》中,建议明确在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中以选购国产直升机和国产航空装备为主,建议采购直升机的国产化率不低于80%。但实际情况是,国家用于航空应急救援的直升机大部分从国外进口,虽然在单机技术指标上相比国产直升机具有一定优势,但其采购、维护综合成本高、机型种类和保障制约条件多、对外依赖程度大。
此外,我国用于海上石油服务和航空护林的
民用直升机约占民用直升机总数的63%,但用于其他领域尤其是救援领域的直升机在数量上严重不足。
从“2011中国直升机发展论坛直升机与医疗救护”论坛上获悉,
北京市急救中心已经着手建立直升机救援体系。急救中心副主任范达说,未来将投入的应急救援直升机飞行范围,圈定在京郊交通不便的山地、景区和发生突发事件拥堵的高速路上。像发生在
门头沟、延庆、
怀柔等远郊区县山地和周边高速路上的突发事件,伤员需要到医疗条件好、技术成熟的位于市中心的大医院进行救治时,直升机将发挥作用。
999方面正在对医务人员做直升机上抢救的培训。此前,999急救中心曾启动救援和救护专用飞机,主要用于病情危重时城市之间的转院,使用的是普通的
固定翼飞机(公务机),一次最低费用10万元。直升机适合短距离救援,时速260公里,从北五环飞到南五环仅需10至15分钟。未来,北京市将形成半径200至300公里的救援圈,覆盖河北、天津、
内蒙古和山西的部分地区。救援项目包括:山区迷路、受伤、车祸等野外救援;突发
心脑血管疾病急需转运。
台空军司令部斥资1.1亿美元向法国欧洲直升机公司订购了3架EC-225型“超级美洲狮”中型搜救直升机。未来主要执行失事飞机及遇难船舰搜救、台湾本岛与外岛伤员运送、灾区空投补给、灾民抢救、高山离岛运补等搜救任务,能满足全天候战备救援需求。
2022年2月2日,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直升机救援基地进入赛时保障阶段。救援直升机住在充气式保温机库,确保15分钟内完成救援。且设备齐全,相当于“空中ICU”。
国际应用
现状概述
外军的救护直升机一般分专用型和临时改装型两种。专用型救护直升机,是客(货)运输机经过专门卫生改装,机上医疗设备完善,性能先进,设备与直升机合为一体,专机专用,只用于伤病员的搜索、救护、医疗后送及途中急救、卫勤增援等用途;临时改装型救护直升机,主要是在通用直升机或运输直升机机舱内装上担架支架、吊挂带及担架固定装置,将制式的成套便携式机上卫生装备装上飞机,但不在飞机上固定安装,从功能上又可以分为后送型和治送结合型两种,前者以大批伤病员的后送为主,后者则兼顾伤病员后送及途中的救护。
1.专用型救护直升机
专用救护直升机救护能力强,配备搜索、打捞及医疗救护装备,机上配有医护人员,对伤病员可进行紧急抢救、监护、医疗护理,并对各种条件下遇险人员实施营救、紧急医疗救护和后送。UH-60Q“黑鹰”救护直升机、UH-72A救护直升机、“超黄蜂”救护直升机、MedUAV救护直升机等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相关数据见表2.
2.临时改装型救护直升机
(1)后送型
本类型直升机以大批量伤病员后送为主,机上除担架外,仅配备少量医疗设备,一般不进行较复杂的途中救护,典型装备如CH-47(支奴干)直升机、AS332“超美洲豹”多用途运输直升机、AS350六座轻型多用途直升机、SA361H/HCL“海豚”直升机、“托纳尔”军用直升机、A109军民两用轻型直升机、卡-26轻型多用途直升机、
米-8多用途直升机和相关数据见表3。
(2)治送结合型
治送结合型救护直升机在兼顾伤病员后送的同时,也注重伤病员的途中救治,各国通过对直升机的临时改装达到上述目的。虽然称呼各异,采取的技术手段也不一,但核心都是通过研发各种集监护、救护等功能于一体的所谓“直升机综合急救单元”来实现治送结合。直升机综合急救医疗单元可以在野战条件下,对现场急救和直升机后送途中重症伤员提供院内ICU病房一样全面的医疗救护,维持重症伤员的生命体征。
奥地利
奥地利军队于20世纪80年代也装备了一种直升机医疗救护单元,由三部分组成,即伤员担架、运输架及医疗复苏单元,医疗复苏单元上有呼吸机,生命指征监视器,
心脏起搏器,吸引器,气体输送接口及蓄电池和充电装置。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的类似装备是“澳大利亚飞行测试服务公司”生产的,是一种救护单元,可装于直升机及
固定翼飞机上,由于是一种模块化结构,所以可适于不同重症伤员的要求。
美国
美国航空救援力量包括空军、民用航空巡逻队、各州航空救援力量及其他社会搜救力量等,可用于救援的直升机有近1万架。1956年,美国颁布的《全国搜索救援计划》中明确规定,
美国空军为本土范围的陆上航空搜救执行机构,通过空军救援协调中心(AFRCC)协调政府、军方、各州搜救机构和拥有航空能力的企业、组织。除了2402架战斗机,182架轰炸机,360架攻击机外,其余3025架各类飞机和直升机基本上都可用于航空应急救援。
瑞士
瑞士航空救援队(Rega)拥有13架直升机和3架CL-604“挑战者”救护用喷气式飞机,在良好的飞行条件下,可以在15分钟之内到达除瓦莱州(Valais)之外的全国任何一个地点。此外,瑞士航空救援队(Rega)在瑞士全国范围内布置有10个自已运营的直升机基地和3个由合作伙伴运营的直升机基地。直升机基地的分布原则为在良好的飞行条件下,可以在15分钟之内到达除瓦莱州(Valais)之外的全国任何一个地点。瑞士航空救援队(Rega)的3架救护飞机驻扎在Rega总部的苏黎世Kloten机场。他们的任务是将在国外受伤或者重病的公民接回国。他们的喷气式救护飞机还用于
人道主义援助,一年内能执行几千次任务。
德国
德国的航空紧急救援体系由联邦政府国防部、军队、
德国汽车协会(ADAC)和德国航空救援(DRF)等共同组成,其中DRF在德国28个基地,救护直升机50多架,救护喷气机4架。在德国,航空紧急救援体系覆盖全国,由联邦政府国防部、军队、德国汽车协会(ADAC)和德国航空救援(DRF)等共同组成。德国成立联邦民众保护与灾害救助局,其组建的“共同报告和形势中心”和开发的“德国紧急预防信息系统”是德国危机管理的两大武器。除了官方救援力量之外,
德国红十字会、
德国汽车俱乐部(ADAC)和德国空中救护中心(DRF)等民间的救援组织承担重要的搜救任务。
德国伤员后送单元(PTE)是德军为提高伤员空运后送器材的通用化程度,于20世纪90年代开发的一种可通用于
固定翼飞机与直升机的伤员后送装置。该后送单元主要用于有重症监护条件的短、中、长途伤员空运后送,分为A型与B型,A型单元是用于A310、Challenger和Transall飞机,B型单元用于CH53及
NH90直升机。此种后送单元能够为需要长时间呼吸监护的重症伤员提供长达10小时的不间断救治与监护,长2083mm,宽680mm, 高775mm,重300kg。
该单元采用模块化结构,由担架、监护、急救处置模块三大模块组成,各模块之间通过快速搭钩连接在一起,可在30分钟内完成安装或拆卸。所配备的卫生装备均借助于附加装置,通过快速搭钩固定在双轨道上,这样可保证其高度的灵活性。即使在飞行过程中,设备也可在数秒内更换完毕。该单元旁边可安装多种标准担架,担架标准符合北约担架标准。按照医疗设备运行的需求,该单元的电源供应装置能够将飞机产生的110V/400Hz电流转换为220V/50Hz的家用交流电以及不同电压的直流电。担架与双轨道之间的区域安装有插座盒。担架下方的抽屉内存放有药品及医用耗材,还配有2个医用氧气瓶及2个用于呼吸机驱动的3.15L医用压缩气体的气瓶。
伤员后送单元的基本型卫生装备有:EVITA4型重症监护呼吸机、OXILOG 2000型便携式人工呼吸机、Propaq 206 EL型多功能监护仪、Combimat CS 03型三针管自动注射泵、IP 2000 V型加压输注器、i-STAT血气分析仪、SONOSITE 108型便携式B超、STORZ型支气管镜、Barkey型输液加温与伤员加温装置以及急救支架等。
俄罗斯
俄罗斯同样作为一个航空大国,其在直升机救援领域实力也不可小觑,俄罗斯国家“紧急情况部”下属的空中机动救援中心,是专门负责紧急情况救援的,自身具备完备的紧急救援机构,同时在紧急情况下有权调动当地一切航空器参与应急救援活动。
工作流程
一、直升机医疗救护的调度工作程序:
1、急救信息的受理;
2、急救信息的传递;
3、直升机急救的调度确定;
4、直升机飞行计划和急救计划的确定;
5、与病人家属履行手续;
6、派出地面保障车辆及工作人员;
7、确定直升机降落点;
8、调度直升机起飞抵达现场,并记录起飞时间;
9、医务人员接病人抵达直升机降落现场,送病人上机;
10、实施直升机急救的医疗工作方案;
11、120调度中心按照指定时间派遣车辆到直升机降落现场将病人送达医院,并记录直升机飞行时间等。
二、建立直升机医疗救护的救护流程:
1、配备医务人员,如中国台湾规定,救护直升机执行空中紧急救护或空中转诊时,除驾驶员外,至少应有一名空中救护人员随机执行救护。空中救护人员应具有下列资格之一:医师、护理人员、高级救护技术员、中级救护技术员;
2、救护直升机执行空中转诊,空中救护人员由申请空中转诊的医院根据病人病情需要,派遣医师或护理人员随机救护,或协调接受转诊医院派遣医师或护理人员随机救护。
三、建立对特殊病人的救护流程。
建立如何救护或运送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的病人的流程,运送受化学、辐射物质污染病人的流程,完成任务后如何对直升机进行必要的消毒或去污处理的。
适用机型
20世纪90年代初在B0108双发轻型
民用直升机基础上研制的7一8座多用途直升机,商载大、航程远、噪声低、驾驶舱舒适宽敞、驾驶员工作负荷轻、系统安全可靠、使用成本低等特点。允许在人口密集地区和市区起降。自投放市场以来,EC145深受用户们的青睐。 主要用途有搜索救援、紧急勤务、准军用/警务、专机/载客运输、货运、近海作业、航摄/新闻采访以及训练等。
贝尔Bell 412 直升机
该机型已成功获得美国本土安全、搜救行动、医疗撤运、反毒品行动等作战经验,全球有384架
贝尔412直升机在全球28个国家的军方和准军事单位执行任务,巴基斯坦军方拥有24架(主要用于人员运输、能源医疗以及救灾工作)。
AW139是阿古斯塔维斯特兰公司生产的中型双发直升机,可以执行多种任务,包括执法、搜救、电子对抗、离岸任务、协同任务和特殊人员运输。AW139可以在全天候、全天时情况下执行任务,甚至可以搭载在军舰上使用。
AW139 作为搜救直升机,和它最接近的是西科斯基S-76通用型,主要用于搜索、救援、后勤支援和伤员后撤,S-76载客12人,最大巡航速度269公里/小时,不过航程达到了748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