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绛是春秋时期的晋国曾经的都城,在今天
山西省襄汾县。从公元前11世纪中叶唐叔虞被封诸侯改唐为晋,到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晋国存在700年之久,前后迁址6次,定都7个地方。公元前669年,晋献公率文武众臣大张旗鼓,浩浩荡荡地由曲沃宗庙迁都古城故绛,开始了晋国历史上最辉煌、最悲壮的85年。期间,先后经历了8个君王,即 献、惠、怀、文、襄、灵、成、景八公,灭了虢国、虞国等二十多个小国,疆域版图拓展了数十倍,晋国由一弹丸之地小国一跃而为气势吞天的大国。
古城介绍
故绛是春秋时期的晋国曾经的都城,周惠王八年(前669年),晋献公派大夫建都城聚,始将此地命为绛,定晋都于绛,命大司空修筑绛城。周简王元年(前585年),晋景公迁晋都于新田,命新田为绛,为区分新城,故叫故绛。现待考处为山西省绛县县城南车厢城遗址和襄汾县赵康村东侧的赵康古城遗址。从公元前11世纪中叶唐叔虞被封诸侯改唐为晋,到前376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晋国存在700年之久,前后迁址6次,定都7个地方。公元前669年,晋献公率文武众臣大张旗鼓,浩浩荡荡地由曲沃宗庙迁都故绛,开始了晋国历史上最辉煌、最悲壮的85年。期间,先后经历了8个君王,即 献、惠、怀、文、襄、灵、成、景八公,灭了虢国、虞国等二十多个小国,疆域版图拓展了数十倍,晋国由一弹丸之地小国一跃而为气势吞天的大国。
晋献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51年),萧萧秋风扫落片片黄叶之际,濒临死亡的晋献公把他最信任的老大臣荀息召见到病榻前,欲委他以托孤重任。荀息,这个晋武公时代就以足智多谋、忠心耿耿著称晋国朝野的肱股大臣,此时面对奄奄一息的一国之君,却痛苦矛盾得难以自拔。他本应感激涕零于献公对自己的莫大信任,觉得应该竭尽所能,“尽忠尽孝”,万死不辞。然而,他对年老昏庸的晋献公听信宠妃骊姬谗言逼死太子申生,逼得公子重耳和夷吾逃亡他国的行为,心内颇觉不平,毕竟违背了天伦之道。
“我将孤儿托付与你,你将如何?”荀息匍匐在地,慷慨悲壮地稽首答曰:“臣将竭肱股之力,加以忠贞,功成,君之灵也;败,唯以死继之!”
晋献公露出欣慰的神色,遂拜荀息为相国,主持国政。白发苍苍的荀息怆然接受了这副显然是悖离民心的千斤重担。
晋献公死后,荀息全力扶持骊姬年仅11岁的儿子奚齐登上国君的宝座。晋国上下,民怨沸腾,危机四伏。朝中大臣里克借给晋献公举行治丧仪式之机,派人刺杀了奚齐,血溅宫廷。惨案就发生在荀息眼前。他惶恐,他自责,他知民心不可违,却又不敢辜负先君的重托,于是又孤注一掷地扶立骊姬之妹少姬所生的卓子为国君。荀息的倒行逆施再次引起众怒,里克、邳郑串通晋大夫骓遄和屠岸夷等,联合发动政变,杀死卓子、骊姬和少姬。回天乏力的国相荀息,深感有负献公的重托,遂在未能践行“君子一诺”的愧疚中,横刀自刎,悠悠追随献公于地下。
荀息自杀身亡后,里克一干朝臣奉迎夷吾回晋国继承君位,是为晋惠公。晋惠公认为流亡翟国的重耳是他统治晋国的最大潜在危险,派人追杀重耳。重耳不得已继续逃亡漂泊于齐、卫、曹、宋、郑等诸侯国之间,受尽了白眼和欺凌。
在楚国,却是另一番景象,楚成王自始至终对他们这一行流亡落魄之人盛情款待。一日,楚成王在酒酣耳热之际问重耳:“今日,我待你如何?”重耳答曰:“甚厚!”楚成王又问:“他日你若返国,将作何报答?”重耳思忖一会儿,慨然作答:“若返国,皆君之福。倘晋、楚对战于中原,我必然退避三舍,以报今日之恩!”
公元前632年,晋文公与楚成王为争夺中原霸主,以晋国为首的晋、齐、秦、宋等国的中原联军和以楚国为首的楚、陈、蔡、郑、许等国的南方联军,在陶丘(今山东定陶县)形成对垒之势。
楚国统帅成得臣盛气凌人,意欲一鼓作气拿下晋军,便悍然发动进攻。晋文公信守当初诺言,命令三军退避三舍。一直退到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才摆开战阵,准备战斗。晋军后撤,楚军步步相逼,追到城濮,跟晋军遥遥相对。成得臣骄横跋扈,公然派大将斗勃向晋文公下战书:“我欲与贵军较量,你可扶车观看。”并对部下狂傲声称:“一日内即可灭掉晋军。”晋文公命晋栾枝谦恭答曰:“我主已知君意。楚王恩惠未敢忘,是以退到此地。对大夫您尚能退让,又如何敢挡楚王之路?然贵国执意开战,敢烦告将军,请备战车,翌日战场上再见。”
城濮地区上空战鼓通通、硝烟弥漫,晋楚两军展开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会战。晋文公识破了楚中军较强、左右两翼薄弱的部署态势,用“退避三舍”的战略激发了楚军统帅成得臣盲目自大、不谙虚实的骄傲轻敌情绪,果断采取了先击其翼侧,再攻其中军的作战方针。一时间,刀光剑影铺天盖地,冲锋呐喊声响彻云霄。晋国胜利的旗帜高高飘扬在天空。
晋文公重耳终在“退避三舍”的庄严一诺中,在将士排山倒海般的欢呼呐喊声中,一举将他的晋国推向了巅峰。
地理位置
故绛地理位置之考证:经后人多次考证,现有赵康说和绛县说,例后人著《潜邱札记》亦载:“《史记》云:献公始都绛,绛即太平县南晋城是。余亲历其地,遗址宛然,方史记载相吻合。今天的晋城遗址,是汉初在故绛几经战火、震灾毁灭性破坏废墟上重建的临汾城(即今晋城遗址,非指今临汾市),其遗址中产生上述情况,自属必然现象。基于以上历史记载,佐以考古报告,晋国遗址确是古晋国献公所迁之都故绛城遗址,事属昭然,此谓有考古报告可据。
遗迹规模
晋城遗址规模宏伟:晋城遗址,规模宏伟,形势壮丽,据《太平县志》记载:晋城为春秋晋国都城,城周计九里十八步。城墙及宫殿遗址尚存。原系晋献公始迁之地,晋文公霸业实基于此。现存城堡九关八门,北城城墙遗址,雄伟壮观,中有城阙,宽阔突高,乃城门遗址。城北二里许有古烽火台遗迹,高耸突起,乃防卫京畿重要设施。西城底基犹存,城基底部宽约十一米左右,大部平面呈臼窝形,城墙夯土层厚度约四、五厘米。北、西城外均有水蚀壕沟遗迹。壕沟宽15—20米,深10—15米不等,系原护城河遗迹。文献记载:春秋时献公曾引城北十里汾阳岭下焦泉水灌河护城,供应京都用水,以上设施,完全符合春秋时期周制”诸侯之城方五里”的都邑建城制度。此谓之有实址可证。
晋城遗址内晋国遗迹累累:晋城遗址乃故绛城的有关晋国遗存比比皆是。址内晋城村有献公斗鸡台,骊姬梳妆台,文公点将台等遗迹,原宫殿遗迹仍隐约可见。附近泰山沟古称龙沟有献公观龙亭,事出《左传》“龙降绛郊”典故。址东原白马寺遗址传为献公九层赏月台故址。址南里许史威、杨威村乃公元前635年,晋文公创立上、中、下三军制时的示威、杨威兵营原址,后代改兵营为村落名史威、杨威。址西北里许赵康镇,古名师庄,乃献公太子申生、世子重耳、夷吾兄弟读书习礼的书院,习礼村是晋大夫朝见国君时学习朝拜礼仪的礼堂,牛席村乃晋国储备粮粟和圈养牛羊马匹的国家仓库,址西八里许九原山,古又称九京,古代九原对峙,森林茂密,乃故绛防卫要地,为晋军驻守要隘,址北十里有汾阳岭,岭高势峻,为晋都通往蒲、屈、霍山要冲,皆晋都天然屏障,此谓之有旁证,可辨。
杰出人物
晋都故绛时期人才辈出:晋城作为献公故绛之都,共历八君85年,实乃晋国史上黄金时代。在此八君时期,名臣贤相,人才辈出,辅佐献公开疆拓土,帮助文公共襄霸业,文献记述者不胜其数,史传献公即位初,因患桓、庄之族为患而数日不食。时有祖朝者,乃上书献策,公召而共语三日,乃无忧矣。址东北有东郭邑,乃祖朝故居,现存《祖朝传》记其事。址西北有荀董村,因晋大夫荀息、史官董狐合祠而得名,宋代名臣司马光有《荀息论》,《太平县志·乡贤谱》有《董狐赞》,以评论褒扬。此外,历代文人墨客有《韩厥赞》、《赵衰赞》等宏文,褒扬晋献、文时名臣贤吏,歌颂献、文时创业历史功绩。宋代司马光曾作《故绛城》一首,盛赞晋文公曰:“文公恢霸略,征讨辅周衰,奕世为盟主,诸侯听会期。”千古诗文,传之久矣。
《故绛城》是宋代诗人司马光的作品之一。
文公恢霸略,征讨辅周衰。
奕世为盟主,诸侯听会期。
山河表里在,朝市古今移。
欲访祁篪处,乡人亦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