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麑,典故名,典出《韩非子》卷七〈说林上〉。“ 孟孙猎得麑,使秦西巴持之归。其母随之而啼, 秦西巴弗忍而与之。”后以“放麑”为仁德之典。
详细释义
典源
《韩非子》卷七〈说林上〉
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遗之羹,乐羊坐于幕下而啜之,尽一杯,文侯谓堵师赞曰:『乐羊以我故而食其子之肉。』答曰:『其子而食之,且谁不食?』乐羊罢中山,文侯赏其功而疑其心。孟孙猎得麑,使秦西巴持之归,其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而与之,孟孙归,至而求麑,答曰:『余弗忍而与其母。』孟孙大怒,逐之,居三月,复召以为其子傅,其御曰:『曩将罪之,今召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不忍麑,又且忍吾子乎?』故曰:『巧诈不如拙诚。』乐羊以有功见疑,秦西巴以有罪益信。
典源译文
乐羊作为魏国的将领攻打中山国。那时他的儿子正好在中山国内,中山国国君把他的儿子煮成人肉羹送给他。乐羊就坐在他的军帐下端着肉羹喝了起来,一杯全喝完了。魏文侯对睹师赞说:“乐羊为了我的国家,竟吃了自己儿子的肉。”睹师赞回答说:“连儿子的肉都吃了,还有谁的肉他不敢吃呢!”乐羊收服中山之后,魏文侯奖赏了他的功劳,却怀疑起他的心地来。孟孙猎获一只幼鹿,让秦西巴拿它回家,那幼鹿的母亲跟随着啼叫,秦西巴不忍心就(将幼鹿)给了母鹿。孟孙回家后,一到家就要幼鹿,(秦西巴)回答说:“我不忍心就给了它的母亲。”孟孙大怒,赶走了他。过了三个月,又招回他(秦西巴)来当儿子的老师。他的马车车夫说:“以前要惩罚他,现在招他回来当您孩子的老师,为什么?”孟孙说:“连幼鹿都不忍心(伤害),又怎么忍心(伤害)我的儿子呢?”
释义
“ 孟孙猎得麑,使秦西巴持之归。其母随之而啼, 秦西巴 弗忍而与之。”后以“放麑”为仁德之典。
运用示例
《东观汉记·光武纪》:“仰视天,俯视地,观于放麑啜羹之义,二者孰仁矣?”
唐 陈子昂 《感遇》诗之四:“吾闻 中山 相,乃属放麑翁。”
明 张居正 《与张心斋计不许东虏款贡书》:“盖度彼既感吾放麑之恩,而又适惬其平生之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