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种
强烈的冲动言语、行为或象征性动作。这种情况可能是出于适应环境或自我保护的需要,但更多是在敌对性和激惹性增高时出现。攻击大多指向环境、他人身体及其尊严,但抑郁症病人可因自罪感而出现自我攻击行为。此外,攻击一词在精神分析中指死亡本能的欲力,其含义与力必多相对。
①
直接攻击,是 个体受挫折后,将愤怒情绪直接导向造成挫 折的人或物,表现为嘲笑、谩骂或打架及损坏 物品等,一般自信心强或有实力者易产生攻击
②
转向攻击,是实力弱或自信心差的人将 挫折后攻击的对象转向自身,产生自责,或不 敢攻击造成挫折的对象,而将情绪发泄到次 要人、家人等身上。
攻击是在人的攻击动机
驱使下发生的。攻击或反抗有较大的个别
差异。年龄和性别也会造成攻击性的不同。有的学者调查表明,2—3岁的儿童语言性攻击增多,而哭叫和身体攻击减少。儿童反抗行为在3—6岁期间出现一个高峰,男孩在10—11岁期间出现第2个高峰。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因素影响下,反抗行为男子比女子较高,这在儿童期到成年期都是一致的。在心理学界,有人认为攻击和挫折有关,提出了挫折—攻击假说;也有人认为人由于死亡本能而产生攻击性;还有人提出对于权力的意志是攻击性的根源。攻击行为是通过学习模仿而得的观点为较多学者接受。
阿伦森认为:攻击是一种目的在于引起伤害或痛楚的行为。德拉特等人认为攻击和挫折有关,提出挫折——攻击假说。弗洛伊德认为人们由于死的本能而产生攻击性。阿德勒则认为对于权力的意志是攻击性的根源。洛伦兹认为人类对攻击性的抑制机能特别弱。班图拉认为:攻击行为也可通过模仿而学得。人类攻击的内容有正确与错误、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攻击的形式有积极与消极、进取与静待之别。攻击的内容和形式都因人、因时、因地、因具体条件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