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愚公移山》这一脍炙人口的寓言名篇,神奇的结尾处有一个对故事情节起到推动作用的句子:“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且在
《山海经》中,对山神的描述多有“操蛇”之语。故操蛇之神一说是
山神。战国秦汉墓画也多有出现。
在
《山海经》中对山神的描述多有“操蛇”之语。可见自上古先民始就有此类描述,故操蛇之神乃山神。
《列子·汤问》中
愚公移山的典故: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
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cuò)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jì)之南,汉之阴,无陇(lǒng)断焉。正好与之相互
印证。
《
楚辞·远游》注云:“玄武,北方神名。”《
史记·天官书》曰:“北宫玄武,虚危,危为盖屋。”《
重修纬书集成》卷六《河图》:“北方
黑帝,神名叶光纪,精为玄武。”东汉魏伯阳《
周易参同契》曰:“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雄不独处,雌不孤居,玄武龟蛇,纠盘相扶,以明牝牡,毕竟相胥。”玄武也就是真武大帝是龟蛇纠盘,所以还有一说真武大帝为操蛇之神。
董良敏认为,操蛇图像是一个包含操蛇、珥蛇、践蛇、衔蛇等多种制蛇方式的系统。神人操蛇图像大量出现在先秦两汉时期的肖形印中,主要和当时流行的神话传说与巫觋信仰有关。肖形印中的珥蛇、践蛇者为《山海经》四海之神肖像的刻画;珥蛇、操蛇者为神人
夸父肖像的刻画。鉴于操蛇与古代巫觋的亲密关系,操蛇成为古代巫觋的象征。执杖操蛇者为巫觋肖像,杖不仅可以作法辟邪,也是其身份象征。“熊”操蛇图像为神人操蛇肖形印的主流,是汉代神秘文化驱傩仪式的反映。“熊”操蛇的含义是驱傩仪式中“蒙熊皮”的方相氏率领众巫觋打鬼的象征。神人操蛇图像体现出古人对于吉祥的向往和对于凶恶的辟除心理,用之于趋吉避凶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