擂鼓台,位于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
汉王镇,占地面积一万亩,亚热带季风性气候。
地理环境
擂鼓台因相传三国名将张飞曾在此擂鼓挥军而得名。风景区位于本县西北角,紫阳、汉阴、汉滨区3县区交界地带,紫阳县汉王镇管辖,有九沟、东坪、天安等3个行政村,总面积约23平方公里。海拔800~1800米之间,最高1891米。
擂鼓台地处凤凰山脉中段,北为月河川道,南为汉江谷地。受亚热带环流系统和高空西风环流影响,雨量充沛,气温凉爽,无霜期为6个月,无酷暑。日照角度较大但时数较少,多雾日。
自半山以上,森林茂密,溪流四注,瀑布飞溅,绝壁千仞,绿树凌空,景色迷人。每逢雨后初晴,葱郁的峰头白云环绕,极目天涯,一片云浪,碰巧还会见到“金顶佛光”奇观。倘遇天雨,大雾迷漫,山姿树影迷离恍忽。冬季,终日大风呼啸,松涛轰鸣,呵气成冰;盛夏则泉水淙淙,凉风习习,鸟语花香。
位于大巴山北麓。中部凤凰山为第四纪时期汉江改道将巴山切割,而成为一条独立的山脉。凤凰山是一狭长的地垒式山岭(断块山),脊岭海拔1500米以上,两侧断崖发育,山上流水侵蚀强烈,狭窄的脊岭上多陡峭的孤峰,起伏跌宕。总观山体,北坡较陡,南坡稍缓。但在分水岭附近,南侧多悬崖绝壁,北侧为20°~30°的斜坡。山间多深切V型峡谷,谷坡20°~45°,切割深度300~500米以上。二级分水岭多狭窄的齿状刃脊,巉岩裸露。南侧海拔900米,北侧海拔600米(三级阶地后缘)以上地区,山高坡陡,52%的耕地分布在25°以上的陡坡上。但也不乏山间小盆地,如火烧庵、大茅坝、过风垭、石坝子、大龙王沟等。天然次生林茂密,植被西段好于东段,为本县第二大用材林基地。乔木、灌木等薪炭林混交带面积亦大,还是本县龙头竹、木竹的最大产地。漆树及杜仲、大黄等木本中药材分布广泛。大片新辟茶园和飞机播种营造的马尾松林带初具规模。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乔、灌、草浑然一体,为涵养汉江以北、月河以南河谷阶地水源的绿色水库。
南麓海拔900米以下地区,大部分为汉江谷地。地势低缓,山坡向阳,山岭多呈浑圆形,河谷开敞。河谷阶地、山间小坝子遍布,梯田鳞次栉比。如阮家坝、大坝、吴家坝、茨沟、堰坪、黄龙洞等素有“米窝子”之称。本小区光、热、水条件均优越,土壤质地好,既宜于发展粮油,又适合亚热带经济林木的生长。
发展历史
宋元丰年间(1078~1085),浙江临海人张平叔来本县境内汉水之滨仙人洞修炼并在此羽化。张平叔号紫阳真人,本县即因其得名。因张平叔系道教南派始祖,故道教在紫阳活动较早。
道观除擂鼓台真式殿外(一说此殿原是佛殿,后改为道观),还有香炉山朝天观、京山岭(今地名不详)、龙泉观、汝河太子坡回龙观、红椿坝小石河盘龙观。
擂鼓台真武殿(又名玄天观),建于明天启六年(1626)。清末民初,擂鼓台无僧道主事,殿中香火由会首请俗人经管。民国十八年(1929)二月,今石泉县境内云雾山道人郑信诚始到擂鼓台传道,此后,香火盛而持续至今。
道家生活清苦,本不事庙会。但因擂鼓台香火甚旺,当地豪绅、地痞觉得有利可图,纷纷承办庙会争当会首。因而,擂鼓台自清嘉庆二十年(1815)始兴办庙会,每年自农历二月十九日起,兴办的观音会、祖师会、开山会、地官会、天官会等接连不断,而道人只管念经敲钟,会首包揽庙会一切,将所得财物席卷而去。因众香客代鸣不平,会首才略有收敛。
擂鼓台香火盛期是农历六月初一到七月十五日,香客累计最多可达6000人次(1960),从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后期,香客日少。最近几年又出现香客增多的趋势。民国末年,有几位道人回云雾山,杨文鹏成为当家道士。1953年,杨文鹏加入卫生工作者协会,随程春波学医治病,道观由陈昌登经管当家。1957年,有关部门将杨文鹏开除协会,杨返擂鼓台重操旧业。1963年云雾山的3名道士亦再到擂鼓台。陈昌登成为本县政协委员。稍后,陈昌登病死,杨文鹏为当家道士。
“
文化大革命”中,道士陈树喜在汉阴抓去游街,道士吴祠亮吓得吊死在擂鼓台;道士张崇富放弃“严禁伤生”的信条,误中自己安装的狩猎垫枪而死;杨文鹏在公社农场当了一段炊事员后被允许重返擂鼓台看守房屋。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后,宗教政策得到落实,杨文鹏当选为县第八届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四届县政协委员,继续从事道教活动并兼做道医。至今仍有4名道士,皆在擂鼓台。本县无烧丹炼药的道士。道教活动的特点是与佛教互相融合,并且往往掺杂着经文外的迷信活动如卜卦等。
自然资源
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为各种动植物的生存和繁殖造成良好的生态环境。由于此处历来被视为陕南名山和道教胜地,人为破坏植被的情况较别处为轻,森林植被率约占土地总面积60%以上。常绿乔木有华山松,油松、白皮松、油杉、铁坚杉、香柏、刺柏等18种,落叶乔木有35种,常绿灌木5种,落叶灌木7种,果类13种,竹类8种,藤类7种,观赏植物2种。还有花卉20余种,其中杜鹃花分布最广、品种最多。龙洞口四色牡丹和马家岩变色牡丹为最名贵。药材有天麻、灵芝、黄连、茯苓等136种。栖息于山林深涧中的野生动物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羚牛、梅花鹿,二类保护动物毛冠鹿、
红腹角雉、
白冠长尾雉、大鲵,三类保护动物林麝、青羊、石貂、大灵猫,小灵猫、云豹、金鸡、金雕、白肩雕等15种,其它动物有40余种。民国年间尚有华南虎,现已绝迹。
主要景点
风景区内,有1000米以上山峰、山寨20余座。九条沟和茨沟(清代名寺沟)两条溪水及5条支流分布于东西两侧,安五堰和茨沟堰从区内延伸至低山地带。风景区中、北部为面积约3平方公里的高山地片——兔儿坪。已知名的风景点有36处,按其方位可分为东、南、西、北4大块。民国《紫阳县志·地理志》:“西擂鼓台……其左有炼丹炉、龙头崖、剑峰石,右有蜡烛峰、黑龙潭,后有斩龙垭、七宝池,前有石门、九龙宫、望天龟、打儿窝诸胜迹。松篁掩映,莲芍芬芳,人比之为武当云”。民国《汉阴县志·地理志》:“擂鼓奇峰——距邑治八十里,凤山南麓。有奇峰突起,高逾凤山,为擂鼓台峰。山顶有真武上殿,山腰为下殿,中有‘关南第一峰’题额。其下石笋罗列,古树森森。登临俯视,则壁立万仞,心目为眩,万山环拱,汉江如带。气候终年寒冷,虽盛暑必衣棉拥火,为邑人避暑之处”。
东区
真武庙位于擂鼓台顶峰下部,海拔1760米。有正殿1座、偏房6间、小庙3座。始建于明,重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
龙井(疑即黑龙潭)下殿西约200米处,有清泉自穴中出,岩有洞,称龙鼻、龙眼。
龙头山,又名龙头崖下殿东约1公里处,为风景区内第一名胜。奇峰突起,有巨石如龙头龙嘴状;东为绝壁,有高大华山松、油松挺立岩畔。
蛇石(疑即剑峰石)下殿东约300米处,一石如蛇从谷底突起,又有利剑直刺青山,极为秀丽。
五副銮驾山下殿东约500米处,山岩气势巍峨,横断烟云。岩畔有蚌壳石、虎啸石、打儿窝等景。
下天桥蛇石与五副銮驾山之间一条极狭且险的山脊,两侧俱为深渊。
铁锁链五副銮驾山东岩畔,有石梯10余级,岩上置铁链一条,由52个椭圆形铁环结成,外侧为削壁,常有白云缭绕。
蛤蟆石铁锁链东南约300米处,一石高约5米,宽约8米,顶生青松一簇,入冬后石前常垂一象牙状冰柱。
红岩蛤蟆石南约2公里处,小干沟与九条沟之间,绝壁入云,四周密林蔽日,岩际有五块石阶相连成水田状,名石坝田,人莫能至。
羊角寨紫、汉、安3县交界处,与擂鼓台山峰隔九条沟相望,海拔1831.7米。外侧巨石嶙峋,奇峰并列如羊角。
西区
偏头山位于风景区之西北角,兔儿坪地片西侧边缘,海拔1840米,居西区群峰之首。由此峰而南,6座山峰并列入云,为本风景区的天然屏障,极为壮观。其西为千米深谷,再西为黄龙洞、堰坪低山盆地区。西北侧汉阴境内有黄龙顶巨石,雄踞凤凰山巅。
鹰嘴峰,亦名香炉山其高仅次于偏头山,峰顶有巨石向西伸出如鹰嘴状,其下为黄龙洞深涧。
马鞍山鹰嘴峰南约1公里处,高低2峰相连,中凹部形似马鞍,故名。
小松林寨在汉阴县境内,介于鹰嘴峰与马鞍山之间西侧,山岩生于深涧之中,仅及鹰嘴峰之1/3,秀丽挺拔,顶有古寨建筑,须攀绳或架梯方可登临。
松林寨马鞍山之南,其间隔以深涧,松林茂密,3面绝壁,一条小径穿林而至,有古建筑遗迹。峰顶南侧岩际有山泉可供饮用。
三尖石松林寨东南约1公里处,亦为3面绝壁,其南为茨沟正源。山峰顶部一分为三,怪石插天,苍松见缝而生,鹰鸦群栖。此峰险峻奇丽,堪列风景区内第二大胜景。
营盘梁风景区内最高峰,海拔1891米,位于紫、汉边界西北部。相传为明末张献忠军驻营处。
凳石岩营盘梁与擂鼓台主峰间的绝壁,为兔儿坪地片之北部屏障。山岩高约30~50米,草木葱茏。
垛子石兔儿坪地片西南边缘处,顶部平整,3面绝壁,一面同兔儿坪狭岭相连。岩壁直上直下如刀削斧切。
兰心石兔儿坪地片西部缓坡中部,一石独卧,高约5米,宽约10米,似人之心脏,故以兰心名之。顶有常绿灌木。相传为黄龙道人取宝之处。
南区
双峰岩(疑即蜡烛峰)兔儿坪地片正南边缘,两座小峰相连,中间为一堵石壁如屏风,一条小溪绕过东峰下行。
响洞子三叠瀑九道拐中部,由双峰岩北发源的溪流至此悬于绝壁之上,分作3段跌入山下谷中,其高总计120余米,四围树木茂密,近处难见水流,只闻水声如雷,至茨沟可遥望瀑布白练。
百州寺明嘉靖年间建于茨沟北侧,有石佛18尊;后有罗汉洞石佛19尊移于此庙:共37尊。今庙废佛存,俗称十八罗汉。
大栎树位于西坪中部,系江南移民陈氏墓地,约2亩许,均为高大松、栎;有雪松,挺拔壮观,上部枝叶如伞盖,下部空旷如野,为休憩观赏之胜境。北顾擂鼓台主峰,一览无遗。因一古栎得名。此树“合抱五围,高亦五六丈,枝杆扶疏,荫暍数亩”。(民国《紫阳县志·地理志》)。
斩龙垭东坪之北,擂鼓台主峰南侧5公里处。两侧为深涧,山脊有石径通主峰。神话传说周赧王斩龙处。
关门石由斩龙垭而北,沿石阶登峰,两边有巨石,仅容1人通行。
凳鼓石石阶西侧,一石矗立于崖畔,上下齐整。
蘑芋包真武庙下殿西300米处之高峰,南为千米绝壁,顶成一台阶,将擂鼓台顶峰托起。峰顶有平坦林地,中有一凹地,名剥龙池,据传为周赧王剥龙皮处。绝壁间有一山洞,名干人洞,相传为一老道士“羽化”处,今有遗骨。岩际有天然石沿可达洞口。
黑龙潭瀑布九条沟下游,位处峡谷之中,水流汹涌,高30余米,其下为深潭。现已利用其自然落差修建小型水电站。
松树梁九条沟东中山岭脊,“有山杉一株,大十余围,高数丈。枝叶茂密,圆如车盖。遇年丰时涛声辄起,里人因以卜岁。”(道光《紫阳县志·地理志》)今已枯萎,仅余残枝。
北区
上殿建于擂鼓台顶峰,海拔1866米。相传原名玄天宫,唐代
黄巢起义时挥兵击鼓于此,改今名。东为绝壁,极险峻,峰下为九条沟,自谷底至顶峰高1000余米;西为兔儿坪地片,间有悬崖;北为山峰余脉,伸往凤岭北麓;南有12盘石阶与下殿相连。于此观日出甚佳,亦可远眺月河川道。顶部系人工凿成的40余平方米台基,建有神殿和东西厢房各1间,主要构件均为石料。神话传说吕洞宾曾于此听黄龙禅师说道,改号纯阳,留诗于宫中:“弃却飘囊摔碎琴,如今不恋汞中金。自从一见黄龙后,始悔从前错用心。”(民国《紫阳县志·地理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