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发起时,志愿军已经深入朝鲜半岛中部地区,该地东西狭窄、三面环海,利于“联合国军”发挥海、空军优势。西部平原地带更是利于机械化、摩托化部队机动、作战。“联合国军”依据上述地形,以西线平原地带为重点,凭借火炮、飞机、坦克等武器装备优势,连续发起“屠夫行动”“撕裂者行动”“狂暴行动”,展开全线反扑。
1951年3月7日,西线“联合国军”以5个军共14个师3个旅又2个团的兵力,发动代号为“撕裂者行动”的大规模进攻,企图从中间突破,造成对汉城的迂回包围。志愿军坚持兵力配置“前轻后重”、火力配置“前重后轻”的原则,进行大规模机动防御作战。
3月14日,朝鲜人民军第1军团主动放弃汉城。此时,志愿军第3兵团(司令员兼政委陈赓)已集结于安东、凤城地区,准备立即入朝;第9兵团主力亦准备向金化、平康地区开进。志愿军第一线部队8个军转入第二线休整,第2梯队3个军又一个师(第26、第39、第40军和人民军第19师团)接替了第一线运动防御的作战任务,并在阻击作战中给敌以大量杀伤,其中第26军在3月28日扼守七峰山、海龙山的战斗中,与敌反复争夺阵地11次,杀伤敌人一千余名,并创造了一个班以反坦克手雷击毁敌坦克9辆的模范战例。
“联合国军”觉察到志愿军大批新锐部队到达,加上连续作战部队损伤严重,基本上停止了进攻。4月21日,“联合国军”被阻挡在开城、长湍、高浪浦里、文惠里、华川、杨口、元通里、杆城一线,志愿军准备发动的反击战役即将开始,第四次战役遂告结束。
第四次战役历时87天,歼敌七万八千余人,“联合国军”平均每天要付出九百人伤亡的代价,才能前进1.3公里。中朝军队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胜利完成了防御任务,掩护了战略预备队的集结,为进行第五次战役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役,我军战斗减员五万三千多人,敌我伤亡对比达到1:0.6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