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之眼
地质结构
撒哈拉之眼又被称为“理查特结构”,位于非洲撒哈拉沙漠西南部的毛里塔尼亚境内,它的直径达到48公里,略微椭圆,在太空中清晰可见。
地理位置
撒哈拉之眼位于世界上最大的沙漠-非洲撒哈拉沙漠的西南部毛里塔尼亚境内。它的直径达到了48公里,海拔高度约400米,整体看起来相当的平坦。看起来就像个菊石,绕地球轨道才得见其全貌。
发现历史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的一艘飞船在太空遨游。当飞船经过非洲上空时,航天员在远离地球几百千米的太空观察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撒哈拉大沙漠西南部出现了一个圆形的东西,它像一只睁得圆溜溜的眼睛,这就是撒哈拉之眼,紧紧地盯着太空!
它的直径达到48公里,从太空上清晰可见。是一个巨大的同心圆。“撒哈拉之眼”的中心十分平坦,四周是一些矮山丘,再远处是漫漫黄沙。
从卫星拍摄的照片来看,它一共分为3层:最中心的一个圆圈,像瞳孔,一侧边缘稍有破损;“瞳孔”的外围,是一个更大一些的圆圈,把中心的圆圈紧紧包围起来,好像圆圆的眼珠;最外围的那个大圈,当然是“眼睑”了。更绝的是,这个大圈的外沿还有丝丝缕缕的环状物,仿佛是这只“眼睛”的睫毛。
地质组成
由于侵蚀形成的理查特结构,略椭圆圆顶直径超过40公里。由暴露的沉积岩构成的圆顶的形成时间最晚在原生代。在圆顶的中心,奥陶系砂岩绕着它的边缘。由沉积岩组成的这种结构向外倾斜在10°-20°。耐侵蚀层石英岩创造了高浮雕循环单面山。它由一个中心占地至少30公里直径硅质角砾岩构成。
暴露在查特结构内部的是多种不同的侵入岩和喷出岩。它们包括流纹岩辉长岩碳酸盐岩金伯利岩。流纹岩由熔岩流和凝灰岩组成,根据现场绘制和航拍数据,岩石形成两个同心环堤坝。内圈堤大约是20米宽,距离结构的中心约3公里。外环堤宽约50米,距离结构的中心约7到8公里。堤坝一般长约300米,通常1到4米宽。他们由大量的缺乏囊泡碳酸盐岩构成。碳酸盐岩岩石的冷却时间在9400万至1.04亿年前。金伯利岩则一直追溯到大约9900万年。这些侵入火成岩的形成表明存在大量碱性火成岩侵入,是理查特结构创造了覆岩层。
壮观的水热特性是理查特结构的一部分。它们包括广泛的热液蚀变流纹岩和由热液溶蚀变辉长岩。角砾岩由白到黑灰色的碎片石英质材构成,叠层岩的石灰石强烈硅化。热液蚀变创建了角砾岩,一直追溯到98.2至260万年前。
成因
地质学家通过大量勘探,认为这只“眼睛”是地形抬升与侵蚀同时进行形成的。
原来,在撒哈拉的漫漫黄沙之下,是坚硬的岩石层。数十万年前,由于地质运动,沙漠下的岩石受到抬升,从沙土中露出头。岩石层露出地面后,在风吹、日晒、雨淋等作用下,逐渐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凹地。
由于岩石层的结构不尽一致,受到的侵蚀程度也不同。在相同的自然条件下,坚硬的岩石受侵蚀程度较轻,特别是一些硬度较高、不易受侵蚀的古生代石英岩基本保持了原貌。而较软的岩石则被严重侵蚀,形成大坑。巧合的是,受侵蚀的岩石恰好组成了3个同心圆,于是这个奇异的“眼睛”便出现了。
参考资料
图说地球-撒哈拉之眼.中科院地质地球所.
图说地球|撒哈拉之眼.图说地球|撒哈拉之眼.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3 14:21
目录
概述
地理位置
发现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