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纲挈领
汉语成语
提纲挈领(拼音:tí gāng qiè lǐng)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战国·韩非及后人《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战国·荀子及其弟子《荀子·劝学》。
成语出处
战国·韩非及后人《韩非子·外储说右下》:“善张网者引其纲,不一一摄万目而后得。”
战国·荀子及其弟子《荀子·劝学》:“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提纲挈领”。
成语典故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有一次,荀子给学生讲学习的道理和方法,有个学生问他:“老师,我自以为学习很用功,可不知为什么进步不快?”荀子说:“学习要抓住宗旨,才能贯通整体,如果不抓住宗旨,而只学些杂乱的知识、读通《诗》《书》,那么直到老死,也不过是个学识浅陋的书生罢了。”
学生进而问道:“学习的宗旨是什么呢?”荀子接着说:“礼法是学习的宗旨。如果不抓住这个宗旨,一味空谈《诗》、《书》,那是徒劳的。这就好像提起皮衣的领子,然后弯着五个手指去抖动它一样,那数不清的裘毛就全理顺了。不遵行礼法,而只是依《诗》《书》来立身行事,将它打个比方来说,就像用手指去测量河流的深浅,用长戈去春,季子,用锥子代替筷子到饭壶中吃饭一样,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所以尊崇礼仪,即使对其精义领会得还不够透彻,不失为一个崇尚礼法的士人;不尊崇礼仪,即使明察善辩,也不过是一个思想涣散的文人。
成语寓意
学习抓住要领,就如同提起皮衣的领子,只需轻轻一抖,数不清的裘毛就全理顺了。不得要领,则抓不住要点或关键,只能费时费力,事倍功半。成语告诉人们,无论是学习还是说话做事,都应该提纲挈领,善于去寻找中心和重点,只有掌握要领,做起事来才会事半功倍。
成语运用
“提纲挈领”指抓住网的总绳,提起衣服的领子。比喻抓住要领,简明扼要。联合式结构,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状语、补语。
宋·朱熹《谢上蔡语录后序》:“胡氏上篇五十五章,记文定公问答,皆他书所无有,而提纲挚领,指示学者用力处,亦卓然非他书所及。”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二一回:“纲举则众目斯张,领挚则全裘悉振,此亦如左氏一书,为兵家提纲望领之要也。”
清·王先谦《东华续录·咸丰九十八》:“至长准为南北关键,必须振领提纲,有高屋建领之势,乃能一气贯注,操纵自如。”
梁启超《治国学的两条大路》:“现在改讲本题,或者较为提纲望领,于诸君有益吧。”
梁遇春《论智识贩卖所的伙计》:“原来他们对于任何一门智识都组织有一个四平八稳的系统,整天在那里按章分段,提纲望领地说出许多大大小小的系统来”
逸闻趣事
北齐时有个博士,熟读四书五经,满肚子都是经文。他非常欣赏自己,做什么事都要咬文嚼字一番。
有一天,博士家的一头驴子死了,就到市场上去买一头。双方讲好价后,博士要卖驴的写一份凭据。卖驴的表示自己不识字,请博士代写,博士马上答应。
卖驴的当即借来笔墨纸砚,博士马上书写起来。他写得非常认真,过了好长时间,三张纸上都是密密麻麻的字,才算写成。卖驴的请博士念给他听,博士干咳了一声,就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过路人都围上来听。
过了好半天,博士才念完凭据。卖驴的听后,不理解地问他说:“先生写了满满三张纸,怎么连个驴字也没有呀?其实,只要写上某月某日我卖给你一头驴子,收了你多少钱,也就完了,为什么唠唠叨叨地写这么多呢?”在旁观看的人听了,都哄笑起来。这件事传开后,就在邺城流传着这样的诊语:“博士买驴,书卷三纸,未有驴字。”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0 21:37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典故
参考资料